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挺轻机枪,但没有装备部队

1974年式7.62mm轻机枪由江西某兵工厂研制, 1974年通过设计定型。为了纪念它的诞生,革命老区井冈山人民给它起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那就是“井冈山轻机枪”。该枪诞生于“文革”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存在许多不足,诸如生产质量不稳定;射击时停发故障较多;零件寿命不够;方向散布较大。因而该枪没有生产定型。虽然过早地“夭折”,但它仍具有自身值得一书的特点。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挺轻机枪,但没有装备部队

性能特点

(1) 自动原理采用导气式

导气装置的气体调节器有2个可纵向移动的位置,每个位置对应的气室容积不同,并各有2个尺寸不同的气孔,这样,就有4个位置供选择。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调节气位置,以获得较好的射击精度和各种使用条件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

(2) 闭锁机构采用枪机偏转式

该枪的闭锁机构与53式7.62mm重机枪类同,只不过53式重机枪是向右偏转,而74式轻机枪向左偏转。这种闭锁机构偏转时没有实际的回转轴,开闭锁由机框上的开、闭锁工作面与枪机上相应的工作面相互作用来完成。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挺轻机枪,但没有装备部队

(3) 供弹机构采用弹鼓式

该枪最大的特点是取消了56-1式7.62mm轻机枪的弹链供弹方式,而采用以蜗线弹簧为动力的弹鼓供弹。所示,蜗线弹簧装在弹鼓底部的簧座内,其内圈卡在弹鼓心轴的槽内;在弹鼓底部固定有由玻璃钢制成的枪弹导轨,心轴上装有拨轮,拨轮上有棘齿,与卡在心轴槽内的棘爪相联系;心轴上端的螺纹上装有旋手柄,旋手柄下面有拨轮盖压住拨轮;用旋手柄转心轴就可使蜗线弹簧卷紧,并通过棘爪将簧力传给拨轮,以带动枪弹在导轨内移动,使最前一发枪弹上升到进弹口,以备枪机推弹入膛。

这种弹鼓装弹很方便,打开弹鼓盖,按弹尖向下把枪弹摆放在拨轮各齿间的空位里,并使弹尖放在导轨内,然后盖上弹鼓盖,将弹簧旋紧即可。

(4) 膛口装置

该枪采用两级膨胀腔的消焰器,它除起消焰作用外,还有一定的弹着点纠偏作用。

(5) 其他机构

其他机构如发射机构、瞄准装置等均与56-1式7.62mm轻机枪相同。

点评

(1) 该枪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以蜗线弹簧为动力的弹鼓供弹,该弹鼓属我国独创,别具一格。这不仅简化了全枪结构,而且为以后轻机枪的弹鼓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 该枪最主要的优点是质量轻,包括附件在内比56-1式轻机枪不含附件还要轻1.5kg,所以,火力机动性好。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挺轻机枪,但没有装备部队

(3) 该枪最大的遗憾是生产质量不稳定,顶弹、卡弹、卡壳、空膛等故障多,拉壳钩、退壳挺、活塞筒易破损,弹鼓内零件寿命低,冷、热枪的平均弹着点偏移较大,因而该枪没有生产定型,更没有装备部队,只作为技术储备而入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