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絕中的「鉤勒」手法 樂牧海

古代七絕中的“鉤勒”手法

樂牧海

畫家繪畫的時候,先用墨雙鉤輪廓,以便渲染,稱為鉤勒。文學批評借用了造型藝術這一名詞,稱這一類的詞為鉤勒字。有了鉤勒字,才會使讀者對於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感覺更為清晰。在七絕詩中,這種鉤勒字是時常可以遇到的。

比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詩的起句寫夜釣回來後,懶系漁船,讓它隨便漂浮。次句點明時間、地點、人物心情和行動。泊船的所在是江村,時間是深夜,月已落,人已疲,真該睡了。此為不繫船的原因。全詩通過小事刻畫了江村風景的寧靜幽美,社會生活的單純和主人公的閒適舒坦。

詩的第二句承第一句申明懶於系船的原因,三、四句承承第二句,宕開一筆,將意思推進一層,不要說船不一定會被風吹走,即使吹走了,也不過“只在蘆花淺水邊”,又有什麼關係呢?“縱然”與“只在”相呼應,此為“鉤勒字”也。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

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起句點明臨水杏花。次句以岸上之花,水中之影都美豔動人,來刻畫杏花臨水的特徵。三、四句仍是對臨水這一特徵的刻畫,而別出一意,說是由於臨水,即使花瓣飄落,也在水中,勝過路旁,花瓣落在路上,人踏馬踐,化為塵土。也以“縱被”與“絕勝”相呼應。

大凡用“縱使”、“縱然”、“縱被”這類的鉤勒字,都是將上文的意思推進或翻進一層,從而使全詩的含義富於曲折變化。但鉤勒雖然是為了對比,卻不一定要前後呼應,一般是舉一方而他方自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