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绝中的“钩勒”手法 乐牧海

古代七绝中的“钩勒”手法

乐牧海

画家绘画的时候,先用墨双钩轮廓,以便渲染,称为钩勒。文学批评借用了造型艺术这一名词,称这一类的词为钩勒字。有了钩勒字,才会使读者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感觉更为清晰。在七绝诗中,这种钩勒字是时常可以遇到的。

比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的起句写夜钓回来后,懒系渔船,让它随便漂浮。次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心情和行动。泊船的所在是江村,时间是深夜,月已落,人已疲,真该睡了。此为不系船的原因。全诗通过小事刻画了江村风景的宁静幽美,社会生活的单纯和主人公的闲适舒坦。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申明懒于系船的原因,三、四句承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不要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走,即使吹走了,也不过“只在芦花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与“只在”相呼应,此为“钩勒字”也。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起句点明临水杏花。次句以岸上之花,水中之影都美艳动人,来刻画杏花临水的特征。三、四句仍是对临水这一特征的刻画,而别出一意,说是由于临水,即使花瓣飘落,也在水中,胜过路旁,花瓣落在路上,人踏马践,化为尘土。也以“纵被”与“绝胜”相呼应。

大凡用“纵使”、“纵然”、“纵被”这类的钩勒字,都是将上文的意思推进或翻进一层,从而使全诗的含义富于曲折变化。但钩勒虽然是为了对比,却不一定要前后呼应,一般是举一方而他方自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