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這種情況下,很多的父母會用孩子最怕的東西來恐嚇或威脅他!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長輩對孩子說,如果再不好好吃飯,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把你吃了。如果出去玩,小朋友這個摸一下那個摸一下,大人就會說這個東西不能碰啊,阿姨打人的,那個東西別摸,叔叔會罵人的。然而,僅僅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大人的規則做,或是孩子調皮,很多父母就不經意就說出了這些話......這樣子的恐嚇教育,比比皆是,但這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客車上,列車員再三提醒所有乘客都必須繫上安全帶。坐在前面的是一對母女,小女孩嫌安全帶壓得不舒服,問旁邊的媽媽:為什麼要系安全帶?媽媽的回答讓人驚訝,她說:不繫好安全帶的話,警察叔叔就會讓你下車。

看到這裡,我開始為小女孩感到擔憂了,不知道她要長到多大才知道,系不繫安全帶跟警察半點關係都沒有,系安全帶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多麼令人惋惜,她的媽媽沒有告訴她這是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從而錯過了一個教育她安全意識的重要時機。

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家長之間盛行“恐嚇教育”由來已久,反正只要達到不讓孩子做某件事的目的,家長們不介意誇大後果。關於恐嚇教育,有這樣一個實驗。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同事找來了9個月大的寶寶艾伯特進行心理實驗,寶寶的媽媽可以每天得到1美元的報酬。在實驗前,實驗人員讓寶寶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和棉絮等一些有毛的小東西,寶寶完全沒有恐懼。到寶寶11個月大時,實驗真正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讓寶寶撫摸一隻小白鼠,撫摸毛茸茸的小東西是所有小孩兒喜歡的事情,艾伯特也不例外。但是有一天,當寶寶艾伯特正在撫摸小白鼠時,突然聽到研究人員通過敲打鐵棒製造出來巨大的響聲,孩子被嚇哭。隨後每次寶寶撫摸小白鼠時,就能聽到可怕的巨響,到後來寶寶由於過度驚嚇而哭到近乎昏迷。後來艾伯特只要一見到白鼠就恐懼尖叫。沒多久,實驗人員發現孩子對類似的東西也產生恐懼,比如毛茸茸的兔子、狗狗、毛皮大衣,甚至是長著鬍鬚的聖誕老人。最終,孩子在6歲那年去世。

這個心理學實驗,被公認為心理學史上最讓人憤怒的實驗。但這個實驗,也給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父母一個警醒:如果你愛孩子,別嚇孩子!

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恐嚇"教育的弊端

1、 會讓孩子產生遺棄感

雖然我們日常中的恐嚇,不會像華生實驗中的艾伯特那樣極端,但性質是類似的。孩子正處在對父母極度依賴的年紀,當媽媽以以後不要你來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不僅會失去安全感,還會恐懼、害怕,擔心遭到爸爸媽媽遺棄。個別孩子還可能叛逆。

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2、 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某些恐嚇的話,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放在心裡了。可能以後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擔心我做的對嗎?警察叔叔會把我抓走嗎?媽媽會討厭我嗎?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有強烈的自卑感,膽子小,做事畏手畏腳的。

3、 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

部分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的孩子,還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可能孩子剛聽完這些恐嚇,就立馬變乖了。但是,殊不知,這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乃至身體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了,在遇到敏感的場景或相似的事情時出現緊張和焦慮。孩子正處於身體機能快速發展的階段,而經常的恐嚇孩子,孩子的精神就會高度緊張,從而誘發各種心理疾病。有的孩子長不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你可能不知道“恐嚇孩子”有多嚴重!媽媽請不要太狠心了

恐嚇孩子,其實是家長極度生氣,想要發洩情緒的一種表現。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家長應先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要保持淡定,恐嚇的話只能換來孩子一時的妥協。

直接告訴孩子你的要求,不要反話正說。對於孩子來說,越簡單越明確的指令,就越容易接受。不要給孩子太多的信息和干擾,不要有過多的附加條件和威脅恐嚇。讓他明白該明白的,承擔該承擔的就夠了。

間接告訴孩子自己很失望,孩子看見媽媽對自己失望的表情,一定很慚愧,就會盡自己所能不讓媽媽失望。這樣含蓄的辦法難道不比直接威脅,恐嚇有用嗎?

希望以上介紹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我是秋秋育兒經,歡迎寶爸寶媽們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