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鄭偉悅


一切不幸都歸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信息爆炸的時代,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在敘述,一個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有多大,許多微信公眾號會發布類似的文章。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確實會影響我們的身心發展,但這不是給自己不爭氣和抱怨的理由。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傳頌孝道,百善孝為先,我們從小的教育中,就學到要孝敬父母。一個人要懷有感恩之心。為什麼現在許多人,會對給了自己生命的父母產生仇視和仇恨的心理呢?仇恨,這是情緒中帶著強烈的敵意,孩子形成這種情感的疏離,本質上是對於原生家庭的一種不滿,這種仇視現象的產生與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不當是有直接關係的。

父母的忽視和冷漠會造成孩子嚴重的缺乏安全感,父母的打壓和嚴厲會造成孩子形成自卑或者叛逆的性格,父母的過度寵愛會造成孩子自私和自我為中心等等。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的一些經歷,確實會和原生家庭掛鉤。成年之後的種種和童年的經歷有著聯繫,若生活在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中,我們的人格會更加健全,也能夠以積極的情緒和心態去面對困難。

但是生活中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之所以遷怒於父母,更多的時候可能就是為了自己的狼狽生活找一個理由,安慰自己日子之所以這麼糟糕,並不全是自己的錯。可能與父母的關係不和諧,但是在伴侶的關係中,我們可以修復童年時期的不開心。若我們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趕超別人,過上想要的生活。

對原生家庭的抱怨,我們對於父母都是愛恨交織的,這種情緒情感上的衝撞,會使得我們形成心理衝突,這是對於自己的一種折磨。放下對於原生家庭消極的看待,與父母和解,這是對於自己內心的一種釋放,也是你走向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心理學充電時間


個人總結,仇視父母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進步,而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們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年輕人,面臨都要買車買房的壓力,而父母很多都是農民或者是工人,父母賺的錢比別人少,有些年輕人就認為自己的父母能力不行,給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啃老又啃不成,所以對父母很仇視。

第二是,現在年輕人跟自己的父母的觀點有很大的衝突,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超前消費,總是喜歡透支各種信用卡來買些自己喜歡的物品。而父母喜歡攢著錢花,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時候父母的觀點跟現在的觀念有很多的衝突,而且他們還並不覺得錯誤。導致了年輕人和父母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交流越少,衝突就越來越嚴重。

第三是現在有些媒體和電影電視故意挑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用醜化父親母親的方法大肆宣揚各種無知的理論,讓本來如履薄冰的家庭關係,雪上加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母親懷胎10月,父親打工養家,真的辛苦養育,我們不應該仇視自己的父母。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趁這個時候對自己的父母好一些,別等到失去之後才追悔莫及。


凌霄


說個例子,表妹吧。

表妹的爸爸 也就是我表舅,是一個吃喝嫖賭不愛回家 回家就打老婆打孩子的男人,表妹初中開始住奶奶家,每次見到爸爸,爸爸都在滿口髒話或者隨時動手,表妹從小聰明漂亮可愛懂事,大學做鋼琴家教賺了幾萬都給奶奶了,表舅媽年輕時貌美有才華,曾經是我們老家美聲比賽第一還是第二,國企會計,後來辦鋼琴聲樂班,學生各種參賽獎狀貼滿牆,舅媽開始想孩子還小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反正老公基本見不著面就當他死了,表妹高中已經不和父親聯繫了,大學之後更是對父親恨之入骨,去美國留學後徹底宣言與父親斷絕關係,她媽,她奶奶爺爺,她姑姑都覺得她沒錯,所以你們怎麼能說仇父就一定是孩子的錯?

這個表舅是個小官,和誰說話都帶髒字,是習慣,他對父母說話也是操操的,他的父母是老實過日子沒脾氣的普通退休老人,沒有親戚不討厭他,誰都不想看見他,最後一次見面是我爸爸的葬禮,他又老樣子滿口胡說八道,對我說“你爸死了 你得嫁個大款啊” 我衝過去要揍他,一群親戚上來拉架,你說這種人,你讓他女兒怎麼孝?

去年舅媽已經起訴離婚了……大家都默默支持……


一口豬豬豬


不管是什麼人,仇視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對的。

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你,從小到大為孩子著想,關心撫養,這是大恩大德,毋庸置疑。


但是,為什麼會有部分人仇視自己的父母?

原因一,出在父母身上。部分父母做的不對,如有的父母年輕時候做錯事,長期拋棄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父母不好的對待,不孝敬父母,使孩子從小對父母產生不好的印象,孩子到大後,就會對自己的父母不好,這叫因果報應。


原因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對孩子過於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滿足孩子所有需求。長期這樣,導致孩子依賴性形成,一旦滿足不了,就會對父母仇恨,甚至導致悲劇發生。

原因三,孩子的問題。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歪曲,在外面收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學壞了,好吃懶做,不思進取,過分追求自己的虛榮心,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當超出自己能力,或家庭消費能力時,就會歸罪於家庭父母。


清陽曉光


怨恨父母的孩子大多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沒有給予正確的愛,孩子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心理學家表示: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一:暴力型父母

孩子在暴力的環境下長大。自己做的稍有不合父母心意的事,就會有遭到毆打。這裡有親生的父母,也有後爸後媽。孩子身體遭受疼痛,心靈也受到傷害。當他們成年後,有反抗能力的時候,有可能以暴制暴。男孩可能會毆打妻子,女孩可能會毆打孩子。他們恨父母,但是無形中他們也成為了暴力的人。

二:忽視型父母

一種是因忙於事業,夫妻把孩子寄養在父母家。二是父母離婚,又再婚的家庭。無論哪一種,父母都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愛和注。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性格偏激,沒有安全感,歸屬感,一想到沒有愛的童年,也會產生仇視父母的心。

三:強勢型父母

他們要求孩子考試必須100分,必須得達到什麼要求,否則就會批評孩子。你看別人家孩子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家長雖然沒有打孩子,卻在鞭撻孩子的心,讓孩子有一種壓抑感,強迫感。自尊心太強,受不了挫折。孩子大一點,也會叛逆。可能會故意做不好,來對抗父母。

四:溺愛型父母

你什麼都別做,我來做,這是溺愛型父母的主要特點。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愛就是枷鎖,到青春期的時候,孩子想掙脫枷鎖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父母但凡有一點讓他不順,他就會不吃不喝,自殘這些方式來要挾父母。

無論哪一種,都是父母不正確的愛造成的。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天使,是後天的環境和人為的引導讓他的心理扭曲。仇視父母的背後,是因為沒有享受充足的愛和關注。

愛不是金錢,不是保姆,不是物質。它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理解,陪伴,傾聽。

希望每個父母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每個孩子都能愉快的長大。

感謝您的關注!


鈴鐺營



看到這種現象,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因為“仇恨”這個詞,未免有些咋眼。就像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在討論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種,極強的控制慾。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生活軌跡去生活。“逼考公務員”“逼結婚”“逼生孩子”等等。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有人用父母像是製造機器人的造物者,來形容強權的父母。他們對待孩子,就像製作了一臺機器人一樣,希望孩子能像他們所指定好的程序完成指令的動作。一旦孩子有自主意識,想要做出背離他們的選擇時,就用向孩子施壓、哭鬧、斷絕關係等方式去逼迫孩子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方向。他們大多有兩個執念:“希望孩子不要重複我悲慘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好,你也一定不能比我差”。

另外一種父母,我想應該是社會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也確實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就像豆瓣網友寫到:“有時在媽媽眼裡,自己連呼吸都是錯的。”在父母眼裡她們是累贅,她們是被髮洩負面情緒的工具。看了網友們哭訴自身經歷,我感到震驚憤怒、又難過。

這篇回答的後半部分,我想單獨對父母和孩子寫寫我想說的話。


親愛的父母們(針對第一類父母),我知道,你們一直用盡你們全身力氣,想讓孩子過上你認為的幸福生活。當孩子跟你們起衝突,說出傷你們的話時,你感覺心痛。你不理解,為什麼你用你所有的愛,卻換來了孩子們的仇恨。我想告訴你們,這世上所有的愛,首要基礎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是獨立的,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屬於他們的決定。他們需要你們給他更多的自由和信任以及認可。很多路和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嘗試,而你們角色應該是他們的加油站。當你們認可孩子並且平等和他們對話時,孩子們會對你們充滿感激,並願意跟你們吐露心聲。

對於第二類父母,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關注此類話題,我只想說,孩子是無辜的。無論你的生活過的多麼艱辛,你對這個社會或者他人有多少仇恨,請你善待你的孩子。他們是上帝送給你們的禮物,需要你們愛的澆灌。你會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愛,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親愛的孩子們,我們無法選擇誰來當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正確的去面對以及如何避免錯誤重複。


首先,如果你有機會心平氣和的和他們溝通,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他們的做法(描述客觀事實)和你的感受以及希望他們怎麼做,這三個步驟是正面溝通的方式。比如:“媽媽,你總是替我選擇的方式讓我感覺很壓抑,我是獨立的人,我有能力為我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希望媽媽能相信我,你對我很重要,所以我特別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只是有時對自己的想法有些執念,當他們感受到他們的做法給你帶來的痛苦時,也許會促使他們反思自己,轉變態度。當然,你也可以邀請一位你父母都很認可的敬重的人,參與進來,幫助你們化解矛盾。


其次,我們有時會迫不得已地陷入復演當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用我們曾經受過傷的方式,繼續對待我們的孩子。不是誰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學習。學習如何破除自己的侷限,跳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圈,重新組織健康的家庭,正確的陪伴和養育孩子。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希望更多地父母有學習的意識,希望與父母共同創造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實現成長。


最後,不知道父母給予了你多少傷痛,也希望你能接納(並不是認同)已經發生的過去種種。我知道這對於你來說非常難,但是宣洩完後,放下仇恨,也許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過好自己現在,以及將來的生活。不建議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父母的矛盾上。生活的內涵,比解決矛盾更廣大。


在飛速發展的社會,我想每個人都有對幸福不同的定義和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式。父母與孩子的矛盾不可避免,畢竟我們生於兩個時代,觀念不同。但還是希望你們能給予彼此尊重和空間,用智慧與愛化解矛盾。願你的家庭裡,多些歡樂,少些痛苦;多些溫暖,少些冰冷。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正確的愛與陪伴。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如果你對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多遺憾,那麼更加需要記住,你們,就是你們孩子的原生家庭。



超級育兒師蘭海


其實人還是要自己學著慢慢長大吧!

我曾經就非常的仇視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說話,也不頂嘴,更不會罵他們,我就是把我自己在家裡給封閉起來,勁量和他們保持距離!

我是姊妹四個,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我最小。在別人眼裡,肯定認為我最受喜愛,我就是家裡的寶,就是家裡的王。至少我身邊的同齡人在家裡就是被寵著的,被慣著的,被愛著的。

兩個姐姐我爸媽沒有動過她們一個手指頭。我哥哥就被我爸爸打過一次,而且還是因為小學四年級不寫暑假作業,他打了我一巴掌,這一巴掌直接打我鼻子上了,鼻子流鼻血了。我老爸因為工程款的事情正在焦慮,我的哭聲讓他心煩意亂,出來後他就打了我哥哥兩下!

而我第一次和第二次捱打都是我媽打的,第一次打我就是因為我弄丟了一個荊條編的筐而已,就用掃把把我打的滿地打滾,最後午飯我都沒有吃,我就滿臉的淚痕和鼻涕上學去了。第二次就因為我打破了一個暖壺,她又把我打的滿地打滾,她都沒有問問和看看我又沒有被燙到?!

我父親打我直接就是地獄式的揍我,第一次打我我都忘了因為什麼事情了,他把我用繩子吊在房樑上打。第二次因為學別人抽菸,打的那叫狠呀!直接用筷子粗細的棉繩把我捆成了一個人肉球,從村裡路邊折了柳條那就是一頓抽呀,最後我的臉上都有兩個柳條印子,身上就別提了!第三次因為幾個小夥伴玩耍,爬到了別人家打穀場的麥秸杆堆上。人家來家裡不是來找事的,只是因為那麥秸杆堆太高了怕把我們摔下來摔壞了。他就讓我趴在我的床上,用我的皮帶抽我的兩個小腿,小腿都抽的全是血紅的印子了。他拿出他的酒加熱點燃又給我擦,一連問我好幾次錯了嗎?我沒有吭聲,他又繼續打,最後皮帶打斷了,兩個小腿肚子全是血道子,往外滲血了,我半個月下不了床。老爸揍我不下10次,沒有一次是輕的!我爸打我,我沒有一次掉過眼淚的。

從我母親打了我第一次開始,我在家裡就變得沉默寡言了。打了我第二次的時候,我就開始有意識的避開她了。大冬天的一家六口人看電視,他們五個人坐在炕上,我就一個人坐在地上。冬天他們坐在炕上吃飯,我就拿著饅頭加點菜,端著稀飯就走了!

從那以後每次吃完飯,我放下碗筷就去學校了,如果星期天和寒暑假,我吃完飯無論下雨還是下雪我都不在家裡呆。就是一起去莊稼地和果園乾鍋,我都是一個人在一個角落默默的幹著!

該乾的活我都會去幹,我從來不會偷懶!他們給我買新衣服我就穿,不買我也不吵不鬧。給我零花錢我就拿著,不給我也不會伸手去要的。那個時候我爺爺還在,我爺爺經常給我零花錢的。

慢慢的長大了,最後我離家出走了3年,3年沒有跟家裡人有過聯繫。最後因為太過思念父母我選擇了回家。回家之後又選擇了去學廚師,我現在回家習慣性的給他們做飯,收拾屋子。

又經歷了太多太多,慢慢的就淡漠了以前的一切。

這些年,每年都會給二老買衣服,二老的生日都會給錢,春節也給錢。

不管怎麼樣,沒有他們哪來的我?

哥哥定居深圳,大姐定居深圳,二姐也結婚10年了。他們給了我生命,養了我小,我養他們老!

走的路多了,經歷的事情多了,看的多了,見得多了,也就學會了自己慢慢長大了!


陝西憨厚娃


孩子和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存在,當養育的孩子仇恨父母,很大原因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出現了偏差,還不知道自省。說白了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的人,沒有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尊重,所以才會出現年輕人仇恨父母的情況。
我的一個親戚的小孩就是這樣。這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他的母親木納、父親脾氣暴躁,還特別專制。從小到大,他捱過無數次的打。他的感受在他父母那可以常常被忽略,他非常非常壓抑。他大學選擇了北方的一座城市,離家很遠,孩子結婚什麼的都沒怎麼跟父母商量,也就在丈母孃這邊安了家。親戚有時碰面,他父母還跟大家抱怨養個兒子白養了。有次去他所在的城市出差,就聯繫上了,他也熱情的招待了我。可能是喝酒了的緣故,那天聊到他父母,一個將近1米8的男人、居然哭的像個孩子。他知道自己恨父母是不對的,但從小到大,他覺得自己就像機器,他在家裡太壓抑了,只想逃離。直到遇見他老婆,才知道家是什麼樣子的。


孩子的成長始於小時候,孩子的教育始於家庭教育。無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嚴厲,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不包辦、懂得放手,這是最基本的。哪怕孩子以後取得多大的成績,在他的人格和情感上都是有缺陷的。

我是一個關注孩子成長的育嬰師媽媽,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和知識分享。養娃的同時答個題,也歡迎您的關注!


小羽媽咪愛baby


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譴責年輕人不孝敬老人,不贍養父母,根本不問清是非曲直、來龍去脈,就以衛道士的姿態對人橫加指責,這對年輕人而言有失偏頗和公平。人步入了人生的夕陽階段,基本退出了生活的主角地位,離開了原本工資高、福利好、人際關係好的“三好”工作單位,更加伴有生理上的衰退和老化。人體器官的長期退化和停滯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老人出現悲觀絕望、焦躁不安、情緒紊亂、生活興趣低迷等心理不健康,情緒波動大的特點和個性。這些病態的情緒行為表現讓親人好友都敬而遠之,但原本就缺乏耐心的年輕子女則避無可避,時間一長自然會不勝其煩產生仇視老年父母的現象。老年人的人格到了一定的年齡發生變化是正常的自然規律,但如果變化太大,尤其是變得糟透了,古怪透了,則會對老年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老年人極端不良的人格表現為:寒酸、吝嗇、自私、苛求、好爭吵、難以相處,甚至退化為兒童期的自我中心。近代人格心理學家們認為,老年的人格並非是年輕人格質的變化,而只是過去人格不良特點的放大而已。當年輕時在社會規範壓抑的人格缺陷,到年老脫離社會約束之時,在身心健康衰退的情況下表現得更加清楚更加突出罷了。

根據上述分析,建議廣大老年人在體力和健康允許的條件下,要盡情地參加各種活動,用其活動增加與社會的接觸,儘可能地為社區發展提供服務。這樣,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能防止人格退化。


鵜鶘心理



可恨的愛


的確,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能看見排山倒海的各類“奇聞”。但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不算奇聞,是早已見慣不怪的怪象。唯一不同的是,現代年輕人比起他們的上一輩,表達對父母的怨恨,勇氣足、方式多。


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出“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最深層緣由,是父母將自己未釋懷、壓抑的恨(情感情緒),包括在他們父母那裡“受訓”來的養育模式,無意識的統統“傳授”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廂情願的,強行按己所需的教養模式。這個深遠道理,如今也越來越多的人都明白,可是現象依舊。為了回答提問,只好再重複“道理”:父母真的是以“我最愛你;我所做的,都是為你好”而付出,卻並不真明白,孩子感受不到愛,正源自他們毫無邊界的“侵犯”。


父母對孩子的愛,為什麼令孩子,即今天的年輕人有仇視之情?首先,我們需要反思一個現象: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情緒本身,令人質疑父母的愛,至少得質疑他們愛的方式。如果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話是正確的話,那麼,涵容滋生情感,控制生長仇恨,這話也是對的。孩子所顯現的對父母的恨,直接反映了許多父母雖有愛心,但愛的方式大有問題。我甚至想說,不具備反思自己愛的方式有問題的父母,你對孩子的愛,不是愛,是傷害。


其次,父母愛裡有隱形的劍。比如,溺愛,裡面就有厲害的殺手鐧——控制,它溫柔的牽制了孩子的創造力,也成功的遏制了孩子承受挫敗、承擔責任的能力。再比如,冷漠性,即家庭氛圍是充滿緊張、理性、要求、期待,匱乏情感交流。許多強勢母親,或父親缺位的撫養環境,孩子的情感大多很冷漠,或是很拘謹內向。在孩子所暴露的怨恨情感裡,我們不得不正視,父母的作為,像利劍一樣在“為你好”這面愛的旗子下,不斷刺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斷削弱的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思想。


“全都是為了你好”的愛,如果也叫愛,那是挺可恨、可怕的。


我們在心理諮詢的經驗中,見證了不少這樣“可恨的愛”的教育模式。前不久,爆料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寫給父母的控訴信(他是理科狀元考入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了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即毫無邊界的“侵犯”),其文字行間,透視了母親的愛裡,充滿著無形的利劍。王猛,僅僅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一個縮影。


當然為人父母,他們並不覺得,他們的愛裡有什麼劍,即便事實上傷及了孩子的情感,他們也是無意識犯下的過。只是,我愛你,招來的是你恨我,終究最可憐而痛苦的還是父母。

給恨以出路


人是感情動物,我們必然追求代表一切愛的東西,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挫敗,於是愛恨情仇成為了我們無法逃避的世界。尤其,當我們內心積攢有恨的情感時,我們(包括當事者、被恨的親人、愛人)不應壓抑、迴避,而應承認和容許它的存在,並給以釋懷的出路。


網絡,已成為了人們表達各類情感的最直接,最安全的領域。年輕人在微信公眾號發仇視父母的文章,我覺得無可厚非,這正是一種情緒釋懷的出口。奇怪的,總有那麼一股道德勢力:不應該,不准許仇恨你的父母....但恨的感覺往往不遵從道德,它就在你的身體裡。你越是壓它越往上竄。生活中有些人動輒愛生氣,或脾氣不好,就是長期積壓恨感受的結果。


那麼多年輕人之所以仇視父母,也恰恰是父母過去的以道德強調(道德綁架),迫使孩子壓抑感受,隱藏怨恨;當孩子長大,壓不住的情感,自會以各種途徑表達出來。就文字表達恨意,相對來說是理性而健康的表達方式。


原諒或放下,是一種能力,需要時間,需要成長勇氣;仇恨的釋懷,也需要時間,更需要寬容的人文環境。作為成人,我們除了理解年輕人,以微信公號發表文章釋懷是可行的,還應學會等待, 等待年輕人,通過他們的方式探索自己,成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