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阿姨這句盪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眾所周知,瓊瑤阿姨是一個偉大的搬運工,她很多詞句來自古典詩詞,被她一番鬼斧神工的搬運,哦不,化用,甚至讓很多人忘記了它原來的出處。

如《在水一方》搬運自《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還珠格格》的《當》搬運自漢樂府民歌《上邪》:“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瓊瑤阿姨這句蕩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九十年代的年代大戲《梅花三弄》中有句膾炙人口的歌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其實也是搬運而來,並且,原作最初是用來描寫大雁的。作者是金朝文學大神元好問。

瓊瑤阿姨這句蕩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摸魚兒·雁丘詞

元好問 【金】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本詞有個小序。讀了這個小序,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輕的元好問(其實還是個16歲的寶寶),去幷州(太原)趕考。在路上聽一個捕雁者說:今天早晨捉了一隻大雁,已經殺了。其它本來有已經脫網逃走的,竟然悲痛不已,投地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並寫《雁丘》辭一闋,後來又加以修改,遂成此詞。

瓊瑤阿姨這句蕩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近代詞曲名家吳梅在《遼金元文學史》評論雲:“一往情深,含有無限悲感者也。”

據生物學家研究,大雁愛情觀是從不獨活,其雌雄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故而一群大雁裡很少會出現單數。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更有甚者會自殺或者鬱郁而亡。正因如此,在文學家眼裡,大雁成了情義的化身。

作為文藝青年的元好問自然被感動了。因此,開篇一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以振聾發聵的反問,唱出了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讚歌。

當專一的大雁碰上善感的文學家,於是譜出了一曲蕩氣迴腸的雁丘詞。

瓊瑤阿姨這句蕩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延伸閱讀

元好問(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瓊瑤阿姨這句蕩氣迴腸的愛情詞,其實最初是寫大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