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皖豫鄂同日啓動,托底市場防止「穀賤傷農」

10月16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站發佈消息,同意自10月16日起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省內符合條件的相關地區啟動2018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今年,小麥、稻穀最近收購價均較往年調整較大,主要體現在最低收購價格、預案執行時間、收購質量等級等方面。其中,2018年產三等的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這也是連續第二年下調稻穀最低收購價。此前2008年-2014年,國家曾連續7次上調了稻穀的最低收購價。

按照新政策,今年中晚稻(包括中晚秈稻和粳稻)預案時間也有所延後。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8省(區)當年10月10日至次年1月31日;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當年11月1日至次年2月末。

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皖豫鄂同日啟動,託底市場防止“穀賤傷農”

目前新季中晚秈稻進入大量上市階段,銷售進度加快,東北產區粳稻也陸續開鐮。截至10月10日,主產區中晚秈稻累計收購545.8萬噸,同比增加96.7萬噸。

為防止“穀賤傷農”,湖北省物價局對本省啟動中晚稻價格日監測報告制度。10月10日-12日監測顯示,當地三等中晚稻市場價格每50公斤分別為112.56元、112.67元和112.67元,持續3天低於國家公佈的126元最低收購價格,具備了啟動託市的條件。

不過,今年中晚稻收購或將以市場化收購為主,最低收購價啟動更多的價值體現將從由“託市”轉向“託底”。市場兩極分化特徵或更加突出,即普通稻價格走弱;優質稻因需求較好,價格相對堅挺。

從剛結束的夏糧、早稻收購工作來看,各地積極落實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各項措施,鼓勵和引導多元主體開展市場化購銷,呈現出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啟動的範圍縮小,市場化收購為主、託市收購為輔的局面。截至9月3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5015萬噸,同比減少2000餘萬噸。其中,市場化收購比重超過九成,比去年提高30多個百分點。

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皖豫鄂同日啟動,託底市場防止“穀賤傷農”

在國內稻穀價格下調、國際大米需求走高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國內外大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我國大米進口動能下滑,同時出口大增。根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進口的稻米約為202萬噸,與去年同期268萬噸相比減少24.63%。而1-9月累計出口大米數量達到137.8萬噸,同比大增55.3%。

目前國家稻穀臨儲拍賣仍在繼續,據統計,今年1-9月最低收購價稻穀拍賣計劃8602.9萬噸,實際成交837.2萬噸,成交均價為2359元/噸,成交率不足一成;2017年全年為1031.3萬噸。隨著粳稻大量上市,稻穀市場新陳交替,中晚稻拍賣將讓路於新稻收購,暫告一段落。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預測,2018年全國中晚稻產量為1.72億噸,同比減少482萬噸。此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早稻產量為2859萬噸,減產128萬噸。雖然今年稻穀產量預計大減,但產大於需格局暫時難改,預計2018/2019年度稻穀結餘量仍高達1800萬噸左右,而目前仍有1億多噸稻穀庫存需要消化。

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皖豫鄂同日啟動,託底市場防止“穀賤傷農”

10月8日有關部門發佈的稻穀收購均價監測數據:早秈稻2471元/噸,中晚秈稻2496元/噸,粳稻2744元/噸,環比跌幅分別為0.5%、0.4%、1.0%。從目前中晚稻市場行情走勢來看,中晚秈稻整體在最低收購價下方遊走,粳稻也較為低迷。即使當前出口數量同比大增、總產略減,但在高庫存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稻穀市場依然壓力重重,難言樂觀。

好消息是,各地加大收糧提高服務水平。安徽要求各委託收儲庫點堅持早開門、晚關門,中午不停磅,節假日不休息,減少農民售糧排隊時間。同時,積極推廣應用“智慧皖糧”APP,通過此平臺農民不但可以找到最近的糧站,還能清楚看到收購價格及庫容等情況,糧款均通過網銀直接支付給售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