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真的不好吗?恰恰是伟大作家必备的特质

大家好,这是一个新开的固定栏目【24堂写作必修课】,我将每周为大家讲一堂课,课程结束时,我会给大家布置课堂作业,并将作业展示在下一堂课里。

很多热爱写作的同学会有这样的困惑——

“我是个一文不名的小作家,就是想要通过写作养活自己,为什么我离畅销还是那么远?

我一直有写作的梦想,可刚写几行,灵感女神就离我而去,难道我活该写不出好故事?

我其实不想成为作家,我只是想让作文的分数好看一点;

我甚至也不喜欢写作,我只是希望自己的文案拿得出手;

……”

其实你需要的就是创作能力,那么跟我一起学习写作吧!

【适合谁看】

√ 想通过写作全面激发灵感的创意人士

√ 对写作行当充满好奇的“门外汉”

√ 苦于灵感蒸发的写作菜鸟

√ 悬疑小说狂热爱好者

√ 悬疑影视作品重度食用者

√ 蔡骏老师“脑残粉”

【你将获得】

真的技巧:是联想不是胡思乱想,是结构不是套用模板,从开头到结局,炼词句、控节奏,写作从此有了章法。

好的经验:阅读也有讲究,敏感大有裨益,听蔡骏如何处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仅是写作课,更是无所不包的生活箴言。

妙的见识:一条丝巾也能写成一本小说,一首流行歌引发巨大创作冲动,从此一起做天马行空、旁征博引的文艺青年。

敏感真的不好吗?恰恰是伟大作家必备的特质


第二十二堂课

常敏感:保持敏感是最大的写作秘诀


大家好,我是蔡骏。

这是我们的第22节课,保持敏感是最大的写作秘诀。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对于“敏感”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刚刚恋爱的年轻人,对方小小的一个动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可能被解读出各种信息、脑补各种场面。一旦感觉不对,就可能陷入各种纠结,冷战、争吵,最严重的后果,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也许,在生活层面上,过分敏感的人不容易相处,需要人时时刻刻照顾他的情绪与反应。但在写作中,“敏感”恰恰是非常优秀的品质。

为什么呢?因为敏感会让我们更好地感知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更多可以书写的素材,敏感也会更容易让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感情。

在很多的采访中,我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写作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除了日继一日地写作之外,还有我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都非常强大的人。理性强大,这个很好理解,不管是开始前的拟提纲,还是完成后的修改,都需要经过严密的理性思考。感性强大,就是在体验情感上面会比较敏感。比如,我很容易会为电影中的某个片段而落泪,我会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会为他们的命运而喟叹。

所以,写作需要时刻保持敏感。而敏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你时刻注意,让你总是可以沉浸在某种思绪之中。

那么,到底该怎样在写作中保持敏感呢?

保持对素材的敏感,追问背后的意义。有些人拥有很丰富、很传奇的经历,在饭桌上可以侃侃而谈;有些人读过很多书,记得住任何一年的历史大事件;也有些人天天在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可能知道生活中最离奇的故事——但他们都不一定都能把所知道的事情写成小说。经历、阅读、社会新闻,这些都是写作素材,离小说成型还有很大的距离。

素材其实是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写作才是创造性的过程。优秀、伟大的作家,能在普普通通的素材里,发现闪光点、挖掘不为人知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应有的敏锐与敏感。

什么细节能用,故事用什么方式去叙述,这篇小说的核心是什么……面对着庞杂、无序的素材时,你需要时刻保持追问的状态。巴尔扎克的大部头《人间喜剧》,人物纷杂、各有性格,就是源自于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思考与追问。

素材应该来表达什么,小说应该用什么技巧去叙述,它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哪里?当你在敏感地看待一切时,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不再简单的像表面上那样。写故事不同于直接刻画现实,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力的发挥,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探索,就会让你找到更多的写作思路。

在《最漫长的那一夜》《谋杀似水年华》《宛如昨日》等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取材于现实中的社会新闻。《我与李毅大帝在世界杯那一夜》,我并没有写真正的球员李毅,而是写一个虚构的李毅大帝,用这个角色回望我这一代人的成长与青春。这一切,都建立在我对上海、对当下中国的思考。

敏感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必备素质,正是因为我们敏感,才使我们看待这个世界能有那么多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贵的感触,好好地记录下来。

我是蔡骏,我们下节课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