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真的是趙匡胤部下爲了榮華富貴嗎?

談文論史


陳橋兵變,應該是趙氏兄弟自編自導的一次軍事政變。所謂的契丹南下來犯,應該是個假警報,因為趙匡胤的部隊回師京城,正式當上皇帝后,並沒有對契丹南犯作出大的應對舉動,可見,是沒有契丹來犯的。

趙匡胤在後周時,是周世宗柴榮的親信,有勇有謀,周圍團結了一大幫兄弟哥們軍官。他本人任後周朝的殿前都檢點,統帥精銳的禁軍。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年號建隆,趙匡胤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城開封。建 隆元年(960年)元旦,邊防二州謊報契丹與北漢聯軍南犯,後周朝宰相範質、王溥當然地派遣趙匡胤帶兵迎敵,趙兵進城北二十里的陳橋驛,匡胤的兄弟趙匡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和軍中諸將,把準備好的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趙作了皇帝。趙率領禁軍開回守衛空虛的京師,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在城內做內應,輕而易舉就奪取了皇權,建立宋朝政權。趙匡胤兵權在握,後周的朝臣毫無抵抗能力,以範質、王溥為首,只能跪地稱臣。趙匡胤這個人很大度,封柴宗訓為鄭王,給予了優厚待遇。後周的文臣武將大都降服於趙匡胤,雖然也有外面的節度使如昭義節度使李筠曾經起兵反宋,但根本不是趙匡胤的對手,最後兵敗自殺。話題又回到題目上,趙的部下為什麼要擁立趙匡胤呢?雖然有哥們義氣及佩服趙匡胤能力的成分,但主要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周恭帝年幼,範質、王溥等當政,不但不能代表他們這些軍人的利益,反而有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後周各鎮節度使已經分別在位,各有一方實力存在,要想取得新的權力,必須打破舊有的權力存在,給趙匡胤黃袍加身,就可以打破這個舊有存在,為自己取得權力及利益打下基礎。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呢?


二曲人


道理顯而易見,不為榮華富貴誰會去鋌而走險。要知道,在古代謀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冒得風險最大,因為一旦失敗那就要被誅滅九族。所以大部分人就奔著飛黃騰達這個目的去的,倒不是說趙匡胤手下聚集的都是一些目光短淺的勢利之輩,而是當時政權交替如走馬燈式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富有遠見卓識的人,比如以諸葛亮自詡的趙普、沈義倫等,也許他們看的更遠一些。然而士兵們只有服從命的份兒,假如成事了也少不了賞賜。


處在亂世人人自危,但又不想安分守己,也不甘心任人宰割,或是屈從命運,所以都想渾水摸魚、亂中取利。於是就有了亂世出梟雄,時世造英雄,而真正以天下蒼生為念,以江山社稷為重,為百姓疾苦為戰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中原地區才有了從唐朝末年到宋朝之間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從另一方面講,中原地區連年戰亂也為周邊少數名族的崛起創造了機會,從而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因為自古以來,當中原王朝強盛周圍少數名族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反之它們就會趁機發展壯大。

趙匡胤對中國歷史最大的做貢獻就是結束戰亂、割劇,實現華夏民族的再次統一,對此歷史也給予他高度的評價。當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要說趙匡胤沒有私心,客觀上講是不成立的。所以,當一個人成功了,他做的一切包括說的話都有道理。如果趙匡胤失敗了,他所做的一切只能證明他是個領導了一幫亂臣賊子而包藏禍心的軍閥。


國史春秋


這個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革命,只能說周世宗的管理機構出了問題,導致趙匡胤權力太大,“亂萬乘之主者必千乘之家”,所以其稱帝后玩了“杯酒釋兵權”!


君山自在遊


這是肯定的!因為當時的環境,沒有威脅到他們的生存,也就是說不是被逼無奈。那隻能解釋為“榮華富貴”了。而且,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傳統”,幼主繼位,基本上就會有權臣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