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到底發生了什麼?

文丨子木


天央行公佈降準通知,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共計釋放資金大約7500億人民幣。

目的說的很明白,就是為了經濟脫虛向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扶持小微企業。消息一經發布,網上有關降準的解讀已經漫天飛了,有的解讀為史無前例,有的解讀為無關痛癢,看了之後,我還是想把一些最根本的事實告訴大家。

首先是對於降準這個事情,已是常態化操作,而且近幾年幾乎每逢降準釋放流動性,均要和“支持實體經濟”扯上關係。

算上昨天,單就2018年,1月、4月、7月、10月總共進行了四次降準,共計釋放了3.65萬億流動性,再加上MFL釋放的0.78萬億,央行大概向市場偷偷放水4.43萬億人民幣。

市場一年湧入這麼多錢,讓人心有餘悸。因為每次看到萬億級別的放水,條件反射式讓我想起了08年的四萬億計劃,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降準對市場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

不過現在央行更聰明瞭,不會再像當初那樣動不動就印了海量鈔票投放市場,而是選擇了公開市場操作(MLF/SLF/逆回購)。

央行降準,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裡有一個知識點,就是公開市場操作,大家不用去搞明白它是什麼東西,只需要知道它和直接降準的區別是什麼?

第一,降準一次性釋放的體量比較大,相當於放大招,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較大,歐美國家是不愛用的(更愛用公開市場操作),我國在上面栽過很多跟頭;第二,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資金是有成本的,這樣,便於央行引導價格。

這也是央行每次降準的標準化致辭,咱們不搞大水漫溉,只玩小水涓滴,量大量小沒關係,速度慢才是真理。

回到主線上來,按道理針對實體經濟投放這麼多資金早應該把它刺激起來了,但現在為何還在源源不斷地放水刺激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錢根本進不了實體。。。

央行是隻負責釋放流動性的,而具體幹活給實體經濟供血的還是商業銀行。但商業銀行拿到資金後,按照資本常性,一定會選擇收益最大化配置,而實體經濟從來都不是優質標的物。

這些年實體經濟被房地產和以互聯網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擠壓太嚴重了,成本高效益低,動不動還破產。銀行貸出去的錢壞賬風險特別高,沒人願意貸給它們。

那麼央行印出去這麼的錢到底去哪了呢?

答案就是,購買地方債和供血國企。

今年8月份中國證券報發表了一篇報道,“銀行購買地方債的風險權重,有望從原來的20%調整為零!”,簡單來說就是,地方債視同國債,鼓勵銀行購買。

原因是目前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增大。而之前的去槓桿、去產能、環保攻堅戰和防範地方債務風險,壓縮了“地方政府+國企”的投資,讓今年前7個月“國有控股”的投資增速急劇下滑到了只有1.5%。中國是投資拉動的經濟,投資增速一直顯著快於GDP增速。上半年GDP增速是6.8%,而現在投資下滑到了5.5%,下半年經濟怎麼搞?經濟增速上不去,失業率必然反彈!

於是,對於地方債的態度180度大轉彎,直接給地方專項債融了1萬多億資金,再加上地方平臺從銀行的貸款,就可以作為“領投資金”,來撬動更大的民間投資跟隨,通過啟動更多大項目,來拉動經濟,保證就業。

國家鼓勵銀行購買地方債而且又安全,出了事兒也不用背鍋,這個標的物比實體經濟好太多了。

對於投資國企,銀行當然更加傾向了。我一直在說,國企的供給側改革,在寬鬆的貨幣條件下是做不成的。

我們的殭屍國企僵而不死多年,原因就是有銀行續命。並不是它比民企效益好,而是它有政府信用背書。放水也只會讓資金流向這些殭屍國企,實體改善有限。所以破舊立新,要先破舊才能立新,如果過於寬鬆,將進一步幫助殭屍國企苟延殘喘。

這樣看來,經過去槓桿洗禮和房地產擠壓後剩下半條命的實體經濟好像成為了眾人冷眼的棄子,以此基礎下,我國好像進入了流動性陷阱,即再怎麼降準、降息,實體經濟就是起不來,最後資金只能堰塞在資本市場,無謂推高資產價格。

實體經濟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如果不改變市場現狀,即使再多的“小水涓滴”也無法喚醒大國的崛起。

下面我們著重講一下此次降準對市場的影響,尤其是樓市,也是大家最想聽的。

首先,此次降準所釋放的資金並不會流進樓市,造成房價反彈。

因為樓市房價上漲是有前提的,分別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較低的房貸利率和良好的房價預期。

現在來看,全國房貸利率維持高位,且有持續走高的動向,2015年曆史的7折房貸利率已成絕唱。

而對於房價預期來說,前幾天萬科的“活下去”和全國頻現的降價維權事件已經對購房者造成了強大的預期衝擊,在交易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預期持續下滑落入冰點。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隨著維權事件不斷充斥群眾眼球,購房者的觀望態度將會更加濃烈。

三個條件有兩個不齊備,即使資金進入樓市,大家都不願意買房,交易量低迷下,何談房價上漲呢?

其次,此次降準對穩樓市房價有一定的作用。

現在樓市進入下跌通道,同樣也進入了危險期。

房價緩慢下跌是沒問題的,但加速下跌很容易造成崩盤。就像當年鄂爾多斯樓市崩盤,就是因為有媒體曝光開發商老闆跳樓,業主打砸銷售處,從而引發民眾恐慌,瘋狂拋售房產,一夜之間整座城市付之一炬。現在看來有些地方因媒體曝光降價維權打砸開發商銷售處也在逐顯苗頭。

這時候對於市場來講,最主要是穩住房屋持有者,只要不拋售,房價就不會崩盤。

那麼誰是持有房屋的大戶呢?

大家可能都想到了炒房客和土豪,其實還有一類,就是“企業們”。

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46.23%,合計持有市值9904.66億元,將近萬億資產!

而上市公司炒房只是公司炒房的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炒房規模遠比上市公司龐大,而且其中大多是搞實體經濟的企業。

這也不怪他們,因為這些年房地產升值快,而企業併購或其他財務投資渠道又比較狹窄,投資房地產是資產升值的一個最好的渠道,特別是當公司主營業務處在瓶頸期或利潤下滑比較明顯時。

前段時間就有新聞曝光,企業因資金週轉不開而賣房求生,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而現在經濟下行,實體經濟融資困難,樓市情況又不好,賣房求生的意向更加明顯,如果此階段企業主們大規模拋售房產,必然會造成房價加速下跌的命運,這個沒有人願意看到。

所以一次又一次降準給實體經濟輸血,在幫這些企業渡過難關的同時,也是在給樓市爭取緩衝時間。

降準對於樓市的影響就這幾點,而有人說降準會導致房價加速下跌。這個我再解釋一下,按照正常規律,降準增加貨幣供應量,會加重本幣貶值預期,而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時,資金會尋找硬通貨避險,導致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被拋售,例如股票和房地產。

這個道理是存在的,但是千萬不要忽略中國對外匯管控的實力。蒂爾頓說過,“中國不需要徹底阻斷資本外流,加以控制即可。”央行敢在這個節骨眼與美國逆勢降準,就在證明這個道理。

最後想再說幾句。

降準是機會窗口,用一次少一次,等到機會用完窗口關閉的那一天,社會信用也會隨著大水氾濫而倒塌。每次降準都會加劇通貨膨脹,勞苦大眾的財富跟著縮水,一方消費,一方買單。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好事兒,但用它的時候一定要恰當好處,配套監管,通過減稅讓實體經濟效益增加,這樣銀行願意貸給他們錢,降準才會更加精準,只有實體經濟起來,居民財富增加,整個社會才會好起來。

不然每次降準就好像是在說:我再吸最後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