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國慶,我們堅守崗位 遊子喜看家鄉變化

交警:用責任心丈量130.6公里賽道

9日,2018第九屆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即將激情開賽。

1日一早,在賽事起點赤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周邊,遊客來來往往,記者看到在眾多遊客的身影中,一群身材健碩、手持對講機的交警們在公路上不停地走動著,他們就是此次自行車賽交通安保組成員。為保證賽事安保,市交警大隊民警笪偉選擇在假期第1天進行交通安保崗點標註。“9日就要比賽了,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必須放棄休假做好賽事的交通安保準備工作。”

由於此次賽事規格高、參賽運動員多,賽道沿途交通狀況複雜,加之中央電視臺對比賽進行全程直播。為確保此次賽道交通警力部署精準到位,笪偉和他的同事們先後多次勘查路線。130.6公里的賽道,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時刻與組委會工作人員保持聯絡,保障賽道每一處崗點標註的準確。“每一個路口,每一座橋,每一個節點,在我腦中都清清楚楚,賽道情況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笪偉和同事們用責任心丈量了130.6公里的賽道,除標註了70個交通安保崗點,還清理了賽道路面上數十處路面垃圾,發現了一處賽道旁竹子倒伏安全隱患。“賽事保障需要各部門配合協作,我們在標註安保崗點時,發現問題時要與組委會及時溝通,排除隱患,才能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

王欣

重點工程:用建設成果為國慶獻禮

1日一大早,在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施工現場,數十臺挖掘機分佈在巨大的基坑內,正有序的忙碌著;一輛輛渣土車,有條不紊地調運渣土……深秋的天氣略帶寒意,項目現場卻一派火熱景象。鄒先斌正在工地上巡查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來自四川,已經有大半年沒有回家了,一直奮戰在建設一線。一般早上6點就會來到工地,有時還會加班到深夜。

鄒先斌是葛洲壩集團句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建設的大小事務。“工地很重要的,我每天都要來,現場施工安全、施工質量、人工和機械的調配,我都要去過問。”鄒先斌說,“國慶期間,我們近400人堅持在建設一線,用項目建設成果為祖國賀歲。”

據瞭解,該項目2018年4月26日主體工程開工,目前上水庫主壩土石方開挖完成71%;庫盆及庫岸土石方開挖完成0.9%。下水庫庫盆及庫岸土石方開挖完成1.3%。項目投運後每年可節約燃煤消耗量約13.4萬噸,減排煙塵約0.18萬噸、二氧化硫約500噸、氮氧化合物約0.5萬噸,二氧化碳約33.3萬噸。

王欣 文飛

啟迪數字展廳:10月中旬對外開放

1日,記者在江蘇硅谷核心區數字展示廳項目施工現場看到,整個工地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多名施工人員正對展廳一層的內部裝修進行收邊收口,展廳外部的綠化、亮化和道路等工程也在同步推進。項目現場負責人王坤告訴記者,為確保數字展廳能在10月中旬對外開放,國慶期間每天都有近百名工人堅守在項目施工一線,加班加點作業。

走進展廳,現代化、數字化氣息撲面而來,數十塊曲面電子顯示屏將整個展廳一樓分為總體規劃、產業格局、未來科技體驗、企業介紹四塊區域。“作為江蘇硅谷核心區的啟動項目,數字展廳是展示江蘇硅谷科技創新和數字產業的窗口。同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最新應用和產品在這裡首發首秀。”啟迪物聯網集團總裁張宇介紹說,江蘇硅谷核心區工程建設已過半,展廳部分將是最先對外開放的區域,目前內外部裝修已基本結束,正在進行相關設備調試。

“一樓是集中展示、二樓是啟迪之星的孵化區域、三樓是物聯網集團,展廳的設計既符合啟迪產業生態的打造,也符合啟迪立體三螺旋模型與集群式創新發展思路。”張宇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借力清華大學的產學研資源及啟迪控股的集群式創新優勢,全力打造數字產業、數字園區、智慧句容等以數字產城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數字科技助推句容江蘇硅谷、生態農業、全域旅遊“三張名片”的打造。

顧輝 張慧君 吳長豐

急診醫生:衝在救死扶傷第一線是職責

2日8:30,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晚班和白班交班結束後,急診科醫生何盼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查房、開醫囑、接診患者……一天下來,要在坐診室與搶救室之間跑上幾十個來回。

“大爺,您哪裡不舒服?”9時許,一名50多歲的老人前來就診,稱自己肢體無力,胸悶氣短。何盼立即給大爺做了心電圖,並進行血常規和生化檢查,最後安排老人住院。“假期出行的人多,要隨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神經比平時繃得還緊。”何盼說,為了讓市民能方便就診,國慶假期,醫院全體醫護人員都堅持值班。

提及國慶假期,在急診科工作了5年多的何盼,腦海裡完全沒有“休假”這個概念,只有一天白班一天晚班的“黑白搭配”。“急診科是保命的地方,患者的病危、重、急,工作節奏和強度都非常大,容不得一點馬虎和差錯。”他說,自己早已習慣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節假日。因此,多年來,何盼幾乎沒有享受兩天以上的假期,更沒有陪家人出去旅遊,這讓他非常愧疚,不過讓他欣慰的是,家人都非常理解他、支持他。

“衝在救死扶傷第一線,是我們急診科醫生的職責。”何盼說,急診室需24小時看診,這便要求24小時都有醫護人員在崗,雖然每個人都希望過節的時候能夠在家休息,但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他和同事們就會承擔起這份責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張婷

公交司機:乘客的笑臉是眼中最美風景

1日凌晨4:30 ,天還沒亮,市城鄉公交公司駕駛員樊雙龍就起床了,從老家行香趕到公司,“5:30準時發車,時間差不多算得正好。”樊雙龍介紹。

帶上一壺水,樊雙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有水也只是潤一潤喉嚨,一般不會大口喝水。”樊雙龍擔心喝水多了會影響工作,特別是長假期間,吃飯都要掐著點吃,“咱不能讓乘客等我們,是吧?”

樊雙龍駕齡已有26年,跑句容——茅山景區這條線10多年了,途中的每一個站點、每一個岔路口,樊雙龍都熟記於心。儘管如此,每天發車前的安全檢查仍然的仔細再仔細,“公交司機手中握的是方向盤,一舉一動關係到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安全檢查絕不能掉以輕心。”樊雙龍介紹。

樊雙龍駕駛的線路是通往茅山景區的,所服務的乘客大部分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景區遊客。為了給遊客更好的體驗,2016年,市城鄉公交公司專門為這條線路配備了充電式旅遊大巴,相比普通公交車更加環保、美觀。

據悉,市城鄉公交一年365天服務乘客從不間斷,和許多同事一樣,樊雙龍自從做了這份工作,節假日再也沒休息過,一天往返句容和茅山景區6趟,一年至少1800趟。在這條不算遙遠的旅途中,“乘客們的笑臉就是我們眼中最美的風景。”樊雙龍說。

周雪菲 丁海倫

景區導遊:用心服務讓遊客舒心旅遊

“這幾天我們基本都是7:30到崗。”胡永靜是茅山景區的一名導遊,新婚不久的她為了更好地服務遊客,她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選擇堅守在崗位上。

隨著國慶長假的來到來,茅山景區遊客激增,作為旅遊業的一線工作者,胡永靜和景區其他16位導遊一樣,仍然堅守在崗位上。“這個季節氣溫適宜,又逢假期,是景區的旅遊旺季。”胡永靜介紹,每天上午8:30到11:00左右是遊客高峰期,她與同事們一樣,每天一般要帶3個團,“這些團從幾個人到上百人不等,人多的時候我們說話基本靠喊,不然遊客根本聽不到。”從接到遊客開始,胡永靜就不斷地為遊客介紹茅山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典故,“我們每個導遊的講解風格都不同,面對不同的遊客團體風格也會不同,孩子多的旅遊團我們會活潑些,商務團體我們會書面一些。”為了不斷提高解說水平,景區會定期舉辦學習活動,互相學習茅山典故,拓展對茅山的認識。

“茅山景區是山區,每天正常要走2萬多步,要說不累是不可能的。”胡永靜說道。儘管如此,胡永靜從不抱怨,“能讓遊客舒心地旅遊是我們的職責。”與其他人一樣,景區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更好地為遊客服務。”

周雪菲 史利陵

園林工人:“汗水衣”換來滿城綠

1日下午2點30分,在市崇明公園,一群“全副武裝”的園林工人正在公園裡雜草叢生的草坪上忙碌著,隨著他們一次次的彎腰,草坪也變得越來越整潔。

“我們從中午開始已經忙活了一個多小時,今天的溫度有點高,所以有些人都把頭巾給帶上了,不僅可以防曬還可以防塵土。”園林工人張玉蘭說道。臉紅、出汗成了園林工人們的“標配”,有的工人說,在太陽底下幹上一會兒後背就溼透了。從早上7點開始,除去中午吃飯休息時間,這10多名修剪工人已經在公園裡忙活了近5個小時。

每天來公園娛樂休閒的市民很多,尤其是節假日,看著他們在公園裡玩的開心,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意義。”一旁正在掃著落葉的工人笑著說道。下午3時許,在我市華陽西路與華陽北路的交叉路口,綠化工人們正在加緊對路口的花卉草坪進行修剪、澆水作業,確保景觀效果。

據瞭解,國慶期間,城管局園林管理中心每天都會安排70餘名綠化工人上路,全力做好城市各個街道及公園的綠化養護工作,讓市民在假期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綠化美。

張慧民 陳彩雲

400名大學生成燈展靚麗風景

國慶期間,崇明公園的秦淮燈展和大型圖片展迎來了“客流最高峰”。來自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王磊和他的小夥伴們每晚六點半都會穿著紅馬甲、手拿著擴音器準時出現在崇明公園入口處,主動引導市民有序進場、文明觀燈。

“9月中旬才開學,國慶就沒有回家,這是我在學校度過的第一個長假,也是第一次當志願者。”老家在蘇北的王磊告訴記者,聽說國慶期間句容有燈展和圖片展,他們宿舍一共有三人參加了此次志願者活動。

“燈展、圖片展都很精彩,前來觀看的市民都很文明,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王磊在現場主要負責勸阻遊客攀爬燈組和提醒市民管好隨身物品,每晚他大概要繞崇明公園走兩到三圈。王磊說,這是他在句容第二年了,親眼目睹句容城一天天變美,當看到燈展和句容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圖片展後,讓他更愛這座城市了。畢業後,他很有可能會選擇留在句容,見證並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

據瞭解,國慶長假期間,農林學院共有400名大學生放棄了回家和出門旅行的時間,主動參與到此次志願服務活動中,穿梭在燈影下的紅馬甲也成為了燈展現場一道靚麗的風景。

顧輝

每次回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長期生活在句容的市民或許對家鄉的發展變化已習以為常,但對於一名離家遊子來說,家鄉的種種變化令他們感受深刻。

龔軍是在上海工作的句容人。說起家鄉的變化,他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變乾淨了”。“去年以來在電話裡最常聽家裡人說起的一件事情就是‘文明城市建設’,總想回家看看到底變得怎麼樣了。”親眼所見遠遠超出了龔軍的預想。他說,這幾天吃過晚飯和家人走在大街小巷,不僅路面變乾淨了,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也很少見了。這樣巨大的反差,著實令他不得不感嘆家鄉的進步。“除了市區,農村環境也變得整潔起來,還有不少富有創造性的點綴,很新穎。”

“雖說逢年過節都要回來幾次,但是每次回來都是不一樣的感受。”龔軍感慨,印象最深的要數南部快速通道了。一條路窄擁擠的道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高大上的快速通道。“作為土生土長的句容人,這次回來時我居然差點找不著回家的路了。”龔軍告訴記者,他家住在後白鎮張廟村,以前每次回來都走老104國道,因為回來的時候都是在節假日,車輛非常多,加上路窄,基本上幾公里的路最少要堵上30分鐘,“這次回來,真的被驚到了,雖然有些配套設施還沒有完善,但是這條路真的是‘高大上’,特別是鈐塘隧道出入口的文化牆,將句容的文化融入其中,讓我這個在外的遊子內心的歸屬感和驕傲油然而生。”

對於句容未來的發展,龔軍滿懷希冀。他說,句容城市的天際線已經提高,全新的交通樞紐也正蓄勢待發。而且馬上就要通地鐵和高鐵了,屆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將給句容帶來越來越多的商機,助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王欣

幸福的日子在招手

這次國慶假期對於居愛亭來說格外忙碌,除了要忙在鎮江店裡的生意,還要常回句容,節前母親打了幾次電話給他,叮囑他一定要回家看看新房——北部新城安置小區。

居愛亭是華陽街道城上村人,前幾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村裡拆遷了。今年9月份開始,村裡的鄉親們陸續拿到了政府為大家建造的安置房,聽母親在電話裡說,新房南北通透,光照好,房型正,小區綠化等各項基礎設施也做得很不錯。這次回家,居愛亭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回來,主要是幫爸媽參考一下裝修的事情,看一看裝修材料,以便儘快讓兩位老人搬進新家住。

在新房樓下,居愛亭碰到了多年未見的發小和村裡的老長輩,幾年未見,大家並未生分,老長輩熱情的拉著居愛亭噓寒問暖,還像當年在村裡似的親近。

看完新房後,居愛亭一家順道去恆大魔術城逛了逛,成千上萬的遊客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昔日的小小鄉村變成了一座人氣旺、前景好的夢幻之城。“聽說這裡將來會建一座媲美迪士尼的童世界,還會有地鐵通過,我們新房住的又這麼近,以後不管是去玩還是出遠門都方便的不得了咯!”居愛亭一家七嘴八舌的說著。

居愛亭還記得,小時候村裡的石子路一到下雨就泥濘不堪,有些窮苦鄉親的房子甚至會漏水,大多數村民守著幾畝薄田過的很清貧。隨著前幾年的拆遷,村裡人有了機會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許多有想法的年輕人不願再種田當農民,他們有的做生意、有的學技術、有的去大城市學習深造……貧窮,離大家越來越遠。隨著新房拿到手,居愛亭覺得,幸福的日子正向全村人招手。

周雪菲

家成為最強“磁場”

國慶期間,大批在外遊子陸續回到句容,而家鄉的變化,讓他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這次回來,家鄉給我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以前總感覺我們句容像是一個小鎮一般,如今已經是高樓林立,道路也寬敞了,越來越有大城市的範兒了。”在福建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在外多年沒回家鄉,沒想到變化這麼大,整個城市乾淨整潔,讓人感覺很舒服。最讓王先生讚不絕口的,還是居住小區黃金花園的變化。

黃金花園是開發區最老的安置小區之一,涉及6個村(社區),今年4月份,小區的整體環境改造正式啟動。“家鄉最大的變化原來就在我自己家門口。”看著眼前熟悉的環境,王先生開心地笑了,“小區居民養的家禽不見了,亂如蛛網的架空線路、冒泡滴漏的上下水管、破舊的小區道路也都煥然一新,真的是太好了!” 現如今的黃金花園,不僅新增停車位1097個,而且在原有的入口處增設了車行閘道以及人行閘道,完善了人行道、殘坡、健身步道、園路等功能設施;在主要道路、小區入口增設照明設施,更換了原有的破損、陳舊太陽能路燈;並且重新梳理汙水管,將雨水井、汙水井設置在合理的位置。

“這次回來我不想再出去了,打算留在句容重新找一份工作。”小區的一系列變化堅定了王先生留在家裡的心,“同時我也相信,未來的句容,會變得越來越好!”

張慧民

點滴中看改變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國慶期間,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遊子紛紛回到了家鄉。在與親人團聚的同時,“家鄉有啥新變化嗎?”成了不少人探討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每次回到句容,家鄉的變化驚喜不斷,從這些變化中,他們感受著家鄉發展的日新月異,感受著句容不斷前行的新時代足音。

“我記得,以前一到晚上,小區裡除了大門口,都是一片黑,碰到下雨天,還會有積水,我在外時都經常囑咐父母要注意安全。”在外地工作的蔣勝說道,對於小區路面坑窪不平又沒有路燈的日子,他至今還印象深刻。家人告訴他,今年3月以來,聚和園拉開了小區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改造了線路,基本實現小區路燈全覆蓋,還對停車位進行改造,解決大家“停車難”的問題。“對咱老百姓來說,特別是夜間下班的人,真的方便了不少,老百姓心裡有安全感。現在道路通暢了、小區美了、人居環境好了,居民都樂了!”小蔣興奮地說。

如今,外出打拼的遊子們回到家鄉驚喜地發現:門前的道路鋪上了瀝青、高樓大廈多了起來、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旺……以往嚴重內澇的道路、設施破損的街區、老舊的小區,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