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科研國家隊助力林業現代化

中國綠色時報10月17日報道(記者 張輝 王建蘭 通訊員 劉慶新)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林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林科院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為動力,發揮科技、人才、信息優勢,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服務現代林業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5年來,中國林科院服務國家戰略成績突出。主持或參與完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5年)》《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與價值核算報告》《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報告》《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等重要報告和建議100餘份。“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深入推進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報告”獲李克強總理批示,相關建議被寫入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思路研究”獲國務院批覆。開展森林城市基礎研究與實踐推廣,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標準支撐,推動森林城市建設納入國家“十三五”發展戰略。深入開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森林碳匯等問題研究,為國際公約談判、林業援外項目建設提供支撐。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完成中東歐國家林業合作研究。牽頭完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林業合作規劃》。組織專家參與涉林公約與進程等國際談判,完成《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中國國家意見》等履約文件。

5年來,中國林科院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增縱向科研項目1169項,驗收1093項,共鑑定(認定)科技成果253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省級一等獎5項、中國專利優秀獎7項,獲授權專利763項,授權林業植物新品種195種,制(修)訂行業標準278項、國家標準128項、國際標準4項,實現了我國主導制定林業國際標準零的突破。出版科技專(譯)著234部,發表科技論文7474篇。實現楊樹生態育種體系建設,選育新品種30個,產量提高20%以上。完成杉木第三代遺傳改良,材積增益達到30%-40%。攻克了落葉松雜交新品系創制技術難點,材積增長20%以上。桉樹人工林生態經營和產業升級技術取得新突破,培育桉樹新品種4個。系統開展了沉香、檀香、紫檀等珍貴樹種優良無性系選育、無性繁殖、高效栽培技術等研究,並編制了培育技術標準和規程。完成毛竹基因組測序和草圖繪製。選育審(認)定油茶良種30多個,“長林”“亞林”油茶系列良種增產3-6倍。解決了核桃良種無性繁殖的世界性難題,平均產量提高3倍以上,推廣面積達到2000萬畝。杜仲良種、高效栽培與資源高效利用取得重要突破,推廣杜仲良種10個。在天然林保護與生態恢復、結構化森林經營、林業資源信息監測、美國白蛾和慄山天牛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5年來,院地合作範圍不斷擴大。中國林科院與9個省份,16個地(市、縣),14個院校、企業簽署協議,新增合作共建機構13個。組織實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134個,簽訂科技成果轉讓合同書178項。主辦大型科技成果對接、實用技術培訓、科普宣教活動200餘場,組織科技特派員500人次,培訓人員萬餘次。開展工廠化育苗、營造林及木材加工機械裝備研發,林木育苗新技術推廣覆蓋全國,繁殖苗木20億株,造林1000餘萬畝,一大批營造林機械及加工設備得到推廣應用。突破木塑複合材料、竹基纖維複合材料、低質材清潔製漿、生物質氣化發電等關鍵技術,形成竹材工業第四代標誌性技術,木製品增值15%以上,林化產品精深加工率超過60%。加強油茶、核桃、杜仲、板栗等經濟林良種栽培和林業資源高效加工利用技術、設備等研發與推廣,其中創新並推廣了杜仲果園化栽培技術模式,盛果期每公頃產果量可達3.9噸-4.8噸。低等級木材高得率製漿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在江蘇、福建、四川等地建立生產線30多條,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出口。

加快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5年來,中國林科院湧現出一批傑出人才,其中國務院參事2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還有多人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國際林聯傑出博士研究獎等獎項。2015年,中國林科院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林業現代化建設需要更多的優秀科技成果來支撐,中國林科院將銳意進取、再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