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以地養老」行得通嗎?爲什麼?

李新平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下農村養老的現狀及“以地養老”到底是個什麼意思,然後才好來進行分析。

一、農村養老的現狀

記得崔京浩的歌曲《父親》裡有一句:

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都說養兒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兒只有輕歌一曲和淚唱

這首歌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養老的現狀,依靠家庭養老——靠兒子和土地來養老。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極其嚴厲的那時,農民們都希望家裡有個兒子。

農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出嫁以後,家裡面就剩下兩個老人生活,平時沒有親人在身邊照顧的確很孤獨,他們都 希望自己身邊兒孫滿堂,哪怕平時鬧一點、忙一點他們心理很充實。

在農民的眼裡,女兒大了總是要出嫁,出嫁以後呆在別人的家裡,就是有孝心也 是偶爾回家一趟, 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孃家照顧兩位老人。 當兩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時候另一 位是很孤獨的,特別是單身老人有病的時候,常常連吃飯這樣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夠自理。

但現實卻經常發生“一個老人可以養活十個孩子,但是十個 孩子養活不了一個老人”。即便如此,父母拿不到贍養費,但是父母親總是以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 把種種情況掩蓋著, 一般都不會運用法律的手段將自己的子女們訴訟於公堂之上。

國家也是在順應城鎮化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針對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所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推出了新農保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但由於受制於政府的財政負擔能力和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因此,農村養老必須有多元化的手段,其中“以地養老”就是方式之一。

二、以地養老的概念。

如果字面理解以地養老,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意思:

1、以地養老,顧名思義就是農民依靠集體分給自己的土地,依靠土地種植的農產品收入作為養老金的來源。——這是目前普遍在用的方式和形式,但並不足以解決養老問題。

2、以地作價徵收的補償金來換取未來養老金。目前全國各地城鎮化建設中,有相當一批農民就是因為徵收實現收入爆發式增長,但這相對於全國農民和農村來說,所佔比例也不多。

3、以地養老就是通過土地流轉,指在承包關係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農民合法、自願的原則,政府將無力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並定期支付一定的價金作為老年農民養老的保障。

第三種模式是目前全國各地在風風火火上馬特色小鎮和特色休閒度假村慣用手法和操作,部分地區確實也走出了以地養老的新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借鑑。這裡切記切記,以地養老不是養老地產。

三、以地養老的前提是必須對土地進行確權,防止以地養老變相成為對農民土地經承包權的侵佔和掠奪。同時,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及宅基地確權是以地養老的前提,必須保障農民合理合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2、以地養老的土地流轉必須是根據國家土地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的協議約定和收益約定,不能空口白話的進行土地流轉。

3、以地養老必須有產業化帶動和大規模集體經營的條件。不能像全國的雙創園建設樣,一窩蜂的上,靠政府補貼生存,缺乏造血和盈利能力。而以地養老更特別需要注意這點,因為一旦土地流轉後,對農民的土地進行集中化經營,如果是農業項目哪怕是日後做不起來,土地還有復耕的條件。但如果是打擦邊球做房地產等項目,項目一旦失敗,流轉收益無法按時每月或每年給農民補貼到位,然後又難以復耕,那農民養老將真是倒懸空中!

4、政府必須加強以地養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比如說農村養老公寓等,讓農民在土地流轉後,有養老的地方和去處。

5、農民自身也要慢慢的轉變觀念。因為我們國家的城鎮化趨勢不會逆轉,農村人口向 城鎮的流動遷移, 直接導致農村老年人身邊子女數減少, 從而衝擊著中國農村家庭養老。 因此,必須直面農村家庭養老的弊端,轉變養老觀念,接受新的養老方式。


eyeballNs


養老,養老,農村能“以地養老”嗎?每個地方經濟水平不同,地價也不一樣,消費水平不同,所以這個能不能行得通,是要看具體行情來說的。

現在說說阿芝老家的農村地價,和老人的現狀。

老人上了年紀,再種地,即使身體還硬朗,但大力氣的體力活做起來是很吃力的。很多閒置出來的土地出租給大戶種植,或做其他產業,租金在一畝地300-500元/年,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變,基本上現在一個家庭一般在4-5畝地,甚至更少。按最高標準來算,5畝地,500元租金,一年一個家庭也就2500元,那麼這2500元能養老嗎,答案是否定的。

有些老人種些水稻、小麥、蓮藕等,自己幹不了就請別人來做,請個小工要150元/天,所種的收成賣了,除去工錢,也沒剩多少。要養老的話勉強能過。

也有老當益壯的老人,那是真厲害,我們村子有個大爺,今年65歲了,租種了20畝地,家裡有收割機,除了自家收割,還幫別人家收割,收入比年輕人都強。

農村60週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能領個幾十塊錢養老金。他們當中身體好的老人種些菜,去集市上賣,現在去集市上看,基本賣菜的都是老年人。要不在家養個幾頭豬,養一些雞鴨,這部分人收入還是不錯的,生活是沒問題的。

所以“以地養老”的前提是身體健康。年紀大了,幹不了活了,那他的養老要不就是有一定的積蓄,要不還是要靠子女來贍養的。沒有子女的五保戶,村委會發一部分生活補助來養老。

請多多關注【鄉村阿芝】,喜歡阿芝的回答,請點贊、轉發,謝謝。

鄉村芝子


按照聯合國制定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達到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前國內不少媒體都提到過,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保住人口紅利,國家已經全面開放二胎。但在房價、物價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下,即便開放二胎,年輕人的生育慾望也不強。

很多年輕人談到這個問題,態度是:我國的老齡化沒有那麼嚴重。但看完下面這組數據,你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據國家老齡辦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7.3%,內部人士透露:“2017年,中國新增的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預計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佔總人口的34.9%,就是說到那個時候,全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

嚴重的老齡化帶來的必是沉重的養老負擔,城市中的老人還好,有自己的退休金,可是大多數的農村老人被土地束縛了一輩子,他們更多地靠“養兒防老”。但是,隨著大批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加上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久病床前無孝子”,農村也經常爆出兄弟幾人因贍養父母的問題而大打出手,如今養兒到底能不能防老還得另說。

針對農民老人的這種窘境,專家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以地養老”。指的是農民把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權轉讓給國家,自己住進養老院,地方政府會根據土地面積給予一次或多次的補償,目前試點地區每畝補償8萬,不過補償金額會根據不同地區進行調整,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本身沒有太大開發價值的話,得到的補償也會相應減少。

這項政策剛實施時,很多農民還願意嘗試。但試行過後,卻遭到了不少農民的強烈牴觸。農戶們抱怨的點,除了手續麻煩,還有給的補償不夠多,以及最重要一點:他們認為國家的這個政策,是在打自家地的主意。

家鄉有位大伯提到這事兒就說:“我老了,不想折騰了,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我心裡踏實。你叔轉了,費了老大事,只得了幾萬塊錢。落葉都要歸根,沒地沒房子,咋想咋不中,住在養老院哪有自家得勁,留著這幾畝地溫飽不愁,沒事還能吸幾口煙,不比住在養老院舒服多了?”

這才是很多農村老人最真實的想法,對安土重遷的中國農民來說,土地、房屋就是他們的命脈。如果都流轉出去,就等於斷了農村老人,甚至一個大家族的後路,到時候是安享晚年,還是一無所有,尚未可知。這麼說吧,如果到我們老了,有人建議你把房子和土地都“賣”了,在養老院養老,我們會願意嗎?


山農老兵


問題:農村以地養老行得通嗎?為什麼?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養老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比較熱議的話題,之前有的地方推出了“以房養老”政策,但老年人們對這個政策卻並不熱衷,遭遇了冷待遇。那麼對於農村的老年人,在以後通過農村的土地來養老行得通嗎?



農村以地養老模式

所謂的“以地養老”就是農村老人將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流轉給政府,政府給予老年人一定的經濟補償,這個模式目前也只是探索。

以地養老也同樣會很尷尬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全國的情況都不一樣,在有的地方,人均承包土地面積過少,即使未來農村宅基地實行“三權分離”,但農村老人手中的土地資源又具有多大的市場價值呢?對於部分地方的農民來說,通過以地養老依然是杯水車薪,因為一方面是人均土地面積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貧瘠。


另外,從長遠來看,一旦農村老人將土地進行流轉獲得了一筆經濟補償,但如果這筆錢因為醫療費用等開銷花完了,那今後的養老生活就更成了問題。因此,很多老人還是願意守著自己那幾畝地,這樣最起碼可以保障基本的生活,因為農村很多老人都是活到老幹到老。

目前農村的養老還主要是通過家庭養老或政府養老(五保戶)、購買新農保這三種模式進行,養老政策也在不斷進行完善,即使未來以地養老不成功,或許還有其他新的養老模式推出。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作者、扶貧達人團成員,我將以專業的精神專注的態度專講三農問題,為大家解疑答惑,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南方地段貴,應該可以吧,我自己本身北方的,以自己家的情況說一下。

在北方是真的行不通!

首先,現在北方,東北三省除外的地方,人均地才1畝多,我們家四口人,現在一共就只有1畝多地!

按照平均一人一畝地算,一個四口之家有四畝地!

種植普通作物的話,年紀大了的時候肯定不能種太費時費力的品種,畝產高的除去租機器一畝一個季節能賺600,也就是兩個季節四畝地理想情況能收入4800元。抽出一部分用來種菜的話,如果理想狀況不生病的話,老兩口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但是大量的體力勞動是少不了,所以自己種地行不通。

種植蔬菜或者經濟作物可以麼?因為蔬菜和經濟作物需要的人工不一樣,至少需要兩個成年人沒黑沒夜的付出才可以,老人的話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體力勞動,所以不行。

那就只剩下租了,農村租地一般是給工廠用,現在山東這邊的行情,工廠附近多的話,一畝地能到1200-2000塊(2000的不多)一年四畝地也能收入6000左右。如果沒有病痛折磨的話,租出去反而成了最能行得通的路子了!

如果家裡有地可以出租給工廠,一年一結的那種的話,地的數量大於4畝的話,可以養老哦,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出租給個人種地600一畝根本過不下去。


安邦推推推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農村農事、惠農政策早知曉。

在農村,“以地養老”行得通嗎?為什麼?

筆者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常年與農民打交道,下面,就來說說筆者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個人看法:

“以地養老”行不行得通,需要看兩個條件:

地理位置

如果地理位置優越,地塊處於城鎮邊緣、具有升值空間,或者土地肥沃、灌溉條件便利,那麼,不管是土地被一次性徵收或者流轉,可以算是具備了“以地養老”的一定條件。

如果地理位置極差,地塊處於山區,或者土壤貧瘠、不具備灌溉條件、還屬於“靠天吃飯”,那麼,不管以後怎樣,就現時而言,這樣的土地時沒有什麼價值的,更不要談什麼“以地養老”了。

土地養老方式

在滿足土地具有利用價值的前提下,決定“以地養老”行不行得通的主要問題在筆者看來就是土地養老的方式了。

一次性徵收:這種方式最不可取,或許老人可以將徵收土地賠付的錢存下來養老,但是,孩子呢?會這樣想嗎?

土地流轉:筆者認為這是較為適合的一種方式,一來老人得到的流轉資金不多,會很少有人惦記;二來,流轉資金每年都有,對老人來說,也算是有了定時的收入。

“百善孝為先”,在筆者看來,就現階段的農村,子女養老仍然是最為靠譜、最為主要的養老方式,雖說現在物價飛漲、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較大、還得面對兩個人養四個老人、一個孩子的局面,但是,父母將自己撫養成人的過程所付出的努力遠比這些要多,所以,孝順父母、贍養老人,是我們作為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您對於農村“以地養老”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歡迎關注“農策分析”,您的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是筆者解答更多農業問題、解讀更多涉農政策、詮釋更多農村現象的動力。謝謝!


農策分析


“以地養老”的前提必須是土地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如有工廠企業的入住,平原利於機械化的耕種等等;而中國很多地方屬於山區和丘陵地帶,機械化耕種實現不了,土地的效益不能得到提高,沒有人會去承包;所以,土地的價值決定了是否可以,“以地養老”。

從糧價上看,由於農藥化肥的價錢提高,使得糧食的價值越來越低,租種幾十畝的土地收入還不如打工和蔬菜大棚強,而像草莓這種價值高的又不能大面積種植,多了會滯銷,因此,就算部分平原地區能夠實現,也得政府在產品方面全面調控才能使土地利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以地養老”暫時還行不通,農村的養老方式還是家庭養老為主,政府協助為輔;畢竟中國有

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照顧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我們當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是老向,熱愛農村生活,歡迎關注我交流更多的農村知識!


老向5901


行不通,行不通。地少就不用說了,種地的收益如果可以的話,誰還跑出去打工,靠地養老就是說夢話,這還不說偏僻的農村,誰說種地能養老,要不他就是腦子有問題,要不他就是痴呆,不管把地租出去也好,還是自己耕種也好,收益連基本開支都不夠,別說養老啦!


夢繞丹陽湖


能不能養老得看土地的多少,拿我父母舉例子,我家種植玉米麵積50畝,每年收入兩萬左右,玉米秸稈搞點養殖,收入還是可以的,另外林地還有一百多畝,就算是年紀大了幹不動了,靠出租也可以生活的,如果我要是繼承父親的土地繼續搞種植,如果能發展綠色蔬菜基地,加上果樹種植,利用好資源,可以說未來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農夫王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