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以地养老”行得通吗?为什么?

李新平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下农村养老的现状及“以地养老”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然后才好来进行分析。

一、农村养老的现状

记得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里有一句: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这首歌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依靠家庭养老——靠儿子和土地来养老。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极其严厉的那时,农民们都希望家里有个儿子。

农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就剩下两个老人生活,平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的确很孤独,他们都 希望自己身边儿孙满堂,哪怕平时闹一点、忙一点他们心理很充实。

在农民的眼里,女儿大了总是要出嫁,出嫁以后呆在别人的家里,就是有孝心也 是偶尔回家一趟, 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娘家照顾两位老人。 当两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时候另一 位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单身老人有病的时候,常常连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够自理。

但现实却经常发生“一个老人可以养活十个孩子,但是十个 孩子养活不了一个老人”。即便如此,父母拿不到赡养费,但是父母亲总是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把种种情况掩盖着, 一般都不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将自己的子女们诉讼于公堂之上。

国家也是在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推出了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但由于受制于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因此,农村养老必须有多元化的手段,其中“以地养老”就是方式之一。

二、以地养老的概念。

如果字面理解以地养老,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意思:

1、以地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农民依靠集体分给自己的土地,依靠土地种植的农产品收入作为养老金的来源。——这是目前普遍在用的方式和形式,但并不足以解决养老问题。

2、以地作价征收的补偿金来换取未来养老金。目前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中,有相当一批农民就是因为征收实现收入爆发式增长,但这相对于全国农民和农村来说,所占比例也不多。

3、以地养老就是通过土地流转,指在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农民合法、自愿的原则,政府将无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并定期支付一定的价金作为老年农民养老的保障。

第三种模式是目前全国各地在风风火火上马特色小镇和特色休闲度假村惯用手法和操作,部分地区确实也走出了以地养老的新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借鉴。这里切记切记,以地养老不是养老地产。

三、以地养老的前提是必须对土地进行确权,防止以地养老变相成为对农民土地经承包权的侵占和掠夺。同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及宅基地确权是以地养老的前提,必须保障农民合理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以地养老的土地流转必须是根据国家土地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的协议约定和收益约定,不能空口白话的进行土地流转。

3、以地养老必须有产业化带动和大规模集体经营的条件。不能像全国的双创园建设样,一窝蜂的上,靠政府补贴生存,缺乏造血和盈利能力。而以地养老更特别需要注意这点,因为一旦土地流转后,对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中化经营,如果是农业项目哪怕是日后做不起来,土地还有复耕的条件。但如果是打擦边球做房地产等项目,项目一旦失败,流转收益无法按时每月或每年给农民补贴到位,然后又难以复耕,那农民养老将真是倒悬空中!

4、政府必须加强以地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比如说农村养老公寓等,让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有养老的地方和去处。

5、农民自身也要慢慢的转变观念。因为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趋势不会逆转,农村人口向 城镇的流动迁移, 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 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 因此,必须直面农村家庭养老的弊端,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eyeballNs


养老,养老,农村能“以地养老”吗?每个地方经济水平不同,地价也不一样,消费水平不同,所以这个能不能行得通,是要看具体行情来说的。

现在说说阿芝老家的农村地价,和老人的现状。

老人上了年纪,再种地,即使身体还硬朗,但大力气的体力活做起来是很吃力的。很多闲置出来的土地出租给大户种植,或做其他产业,租金在一亩地300-500元/年,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基本上现在一个家庭一般在4-5亩地,甚至更少。按最高标准来算,5亩地,500元租金,一年一个家庭也就2500元,那么这2500元能养老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些老人种些水稻、小麦、莲藕等,自己干不了就请别人来做,请个小工要150元/天,所种的收成卖了,除去工钱,也没剩多少。要养老的话勉强能过。

也有老当益壮的老人,那是真厉害,我们村子有个大爷,今年65岁了,租种了20亩地,家里有收割机,除了自家收割,还帮别人家收割,收入比年轻人都强。

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能领个几十块钱养老金。他们当中身体好的老人种些菜,去集市上卖,现在去集市上看,基本卖菜的都是老年人。要不在家养个几头猪,养一些鸡鸭,这部分人收入还是不错的,生活是没问题的。

所以“以地养老”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年纪大了,干不了活了,那他的养老要不就是有一定的积蓄,要不还是要靠子女来赡养的。没有子女的五保户,村委会发一部分生活补助来养老。

请多多关注【乡村阿芝】,喜欢阿芝的回答,请点赞、转发,谢谢。

乡村芝子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前国内不少媒体都提到过,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保住人口红利,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二胎。但在房价、物价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即便开放二胎,年轻人的生育欲望也不强。

很多年轻人谈到这个问题,态度是:我国的老龄化没有那么严重。但看完下面这组数据,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据国家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内部人士透露:“2017年,中国新增的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就是说到那个时候,全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

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必是沉重的养老负担,城市中的老人还好,有自己的退休金,可是大多数的农村老人被土地束缚了一辈子,他们更多地靠“养儿防老”。但是,随着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久病床前无孝子”,农村也经常爆出兄弟几人因赡养父母的问题而大打出手,如今养儿到底能不能防老还得另说。

针对农民老人的这种窘境,专家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以地养老”。指的是农民把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转让给国家,自己住进养老院,地方政府会根据土地面积给予一次或多次的补偿,目前试点地区每亩补偿8万,不过补偿金额会根据不同地区进行调整,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本身没有太大开发价值的话,得到的补偿也会相应减少。

这项政策刚实施时,很多农民还愿意尝试。但试行过后,却遭到了不少农民的强烈抵触。农户们抱怨的点,除了手续麻烦,还有给的补偿不够多,以及最重要一点:他们认为国家的这个政策,是在打自家地的主意。

家乡有位大伯提到这事儿就说:“我老了,不想折腾了,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我心里踏实。你叔转了,费了老大事,只得了几万块钱。落叶都要归根,没地没房子,咋想咋不中,住在养老院哪有自家得劲,留着这几亩地温饱不愁,没事还能吸几口烟,不比住在养老院舒服多了?”

这才是很多农村老人最真实的想法,对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房屋就是他们的命脉。如果都流转出去,就等于断了农村老人,甚至一个大家族的后路,到时候是安享晚年,还是一无所有,尚未可知。这么说吧,如果到我们老了,有人建议你把房子和土地都“卖”了,在养老院养老,我们会愿意吗?


山农老兵


问题:农村以地养老行得通吗?为什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比较热议的话题,之前有的地方推出了“以房养老”政策,但老年人们对这个政策却并不热衷,遭遇了冷待遇。那么对于农村的老年人,在以后通过农村的土地来养老行得通吗?



农村以地养老模式

所谓的“以地养老”就是农村老人将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流转给政府,政府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个模式目前也只是探索。

以地养老也同样会很尴尬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国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有的地方,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过少,即使未来农村宅基地实行“三权分离”,但农村老人手中的土地资源又具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呢?对于部分地方的农民来说,通过以地养老依然是杯水车薪,因为一方面是人均土地面积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贫瘠。


另外,从长远来看,一旦农村老人将土地进行流转获得了一笔经济补偿,但如果这笔钱因为医疗费用等开销花完了,那今后的养老生活就更成了问题。因此,很多老人还是愿意守着自己那几亩地,这样最起码可以保障基本的生活,因为农村很多老人都是活到老干到老。

目前农村的养老还主要是通过家庭养老或政府养老(五保户)、购买新农保这三种模式进行,养老政策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即使未来以地养老不成功,或许还有其他新的养老模式推出。

我是【洞察三农万象】头条号作者、扶贫达人团成员,我将以专业的精神专注的态度专讲三农问题,为大家解疑答惑,欢迎大家的关注!


洞察三农万象


南方地段贵,应该可以吧,我自己本身北方的,以自己家的情况说一下。

在北方是真的行不通!

首先,现在北方,东北三省除外的地方,人均地才1亩多,我们家四口人,现在一共就只有1亩多地!

按照平均一人一亩地算,一个四口之家有四亩地!

种植普通作物的话,年纪大了的时候肯定不能种太费时费力的品种,亩产高的除去租机器一亩一个季节能赚600,也就是两个季节四亩地理想情况能收入4800元。抽出一部分用来种菜的话,如果理想状况不生病的话,老两口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但是大量的体力劳动是少不了,所以自己种地行不通。

种植蔬菜或者经济作物可以么?因为蔬菜和经济作物需要的人工不一样,至少需要两个成年人没黑没夜的付出才可以,老人的话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体力劳动,所以不行。

那就只剩下租了,农村租地一般是给工厂用,现在山东这边的行情,工厂附近多的话,一亩地能到1200-2000块(2000的不多)一年四亩地也能收入6000左右。如果没有病痛折磨的话,租出去反而成了最能行得通的路子了!

如果家里有地可以出租给工厂,一年一结的那种的话,地的数量大于4亩的话,可以养老哦,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出租给个人种地600一亩根本过不下去。


安邦推推推


右上方红色“关注”点一点,更多农村农事、惠农政策早知晓。

在农村,“以地养老”行得通吗?为什么?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常年与农民打交道,下面,就来说说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个人看法:

“以地养老”行不行得通,需要看两个条件:

地理位置

如果地理位置优越,地块处于城镇边缘、具有升值空间,或者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那么,不管是土地被一次性征收或者流转,可以算是具备了“以地养老”的一定条件。

如果地理位置极差,地块处于山区,或者土壤贫瘠、不具备灌溉条件、还属于“靠天吃饭”,那么,不管以后怎样,就现时而言,这样的土地时没有什么价值的,更不要谈什么“以地养老”了。

土地养老方式

在满足土地具有利用价值的前提下,决定“以地养老”行不行得通的主要问题在笔者看来就是土地养老的方式了。

一次性征收:这种方式最不可取,或许老人可以将征收土地赔付的钱存下来养老,但是,孩子呢?会这样想吗?

土地流转:笔者认为这是较为适合的一种方式,一来老人得到的流转资金不多,会很少有人惦记;二来,流转资金每年都有,对老人来说,也算是有了定时的收入。

“百善孝为先”,在笔者看来,就现阶段的农村,子女养老仍然是最为靠谱、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虽说现在物价飞涨、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还得面对两个人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局面,但是,父母将自己抚养成人的过程所付出的努力远比这些要多,所以,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是我们作为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您对于农村“以地养老”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欢迎关注“农策分析”,您的关注、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是笔者解答更多农业问题、解读更多涉农政策、诠释更多农村现象的动力。谢谢!


农策分析


“以地养老”的前提必须是土地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如有工厂企业的入住,平原利于机械化的耕种等等;而中国很多地方属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机械化耕种实现不了,土地的效益不能得到提高,没有人会去承包;所以,土地的价值决定了是否可以,“以地养老”。

从粮价上看,由于农药化肥的价钱提高,使得粮食的价值越来越低,租种几十亩的土地收入还不如打工和蔬菜大棚强,而像草莓这种价值高的又不能大面积种植,多了会滞销,因此,就算部分平原地区能够实现,也得政府在产品方面全面调控才能使土地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以地养老”暂时还行不通,农村的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为主,政府协助为辅;毕竟中国有

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我们当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是老向,热爱农村生活,欢迎关注我交流更多的农村知识!


老向5901


行不通,行不通。地少就不用说了,种地的收益如果可以的话,谁还跑出去打工,靠地养老就是说梦话,这还不说偏僻的农村,谁说种地能养老,要不他就是脑子有问题,要不他就是痴呆,不管把地租出去也好,还是自己耕种也好,收益连基本开支都不够,别说养老啦!


梦绕丹阳湖


能不能养老得看土地的多少,拿我父母举例子,我家种植玉米面积50亩,每年收入两万左右,玉米秸秆搞点养殖,收入还是可以的,另外林地还有一百多亩,就算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靠出租也可以生活的,如果我要是继承父亲的土地继续搞种植,如果能发展绿色蔬菜基地,加上果树种植,利用好资源,可以说未来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农夫王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