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銀保監會公布的今年前8個月保費數據中,讀出了兩大信號

我们从银保监会公布的今年前8个月保费数据中,读出了两大信号

監管強化之後,中小險企過去不太合適的經營策略、競爭手段暴露出來,本質是核心競爭力不強

《投資者報》記者 潘亦純

近期,銀保監會公佈了今年1~8月份保費收入的數據。《投資者報》記者從該項數據中讀出了兩大信號。

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今年前8個月,人身險公司的總規模保費終於扭轉了此前同比下降的頹勢,出現了0.45%的小幅上漲,規模保費增至2.54萬億元,據悉,這也是今年以來,人身險公司第一次規模保費同比上漲。

我们从银保监会公布的今年前8个月保费数据中,读出了两大信号

原保險保費收入雖然下降了5.37%,但也創今年以來降幅的新低。

種種跡象表明,保險公司在保障型產品佈局方面的成效已經逐步顯現。

01

規模保費收入年內首次扭降為升

自進入2018年,由於“134號文”出臺,限制了萬能險+年金保險、萬能險+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等較受市場歡迎的理財險產品的銷售,及年金保險的快速返還功能;險企調整公司產品結構需要時間,而代理人銷售新產品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等多重原因,行業的規模保費收入持續下降。

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身險行業規模保費收入同比跌幅達11.4%。前2月,跌幅擴大到12.44%,隨後,規模保費的跌幅便一路收窄。前3月、前4月、前5月、前6月及前7月的規模保費收入跌幅達7.97%、6.09%、4.37%、2.27%及1.36%。

從單個公司來看,規模保費收入增速較高的一般都是新成立不久的險企如愛心人壽、和泰人壽等,這些險企由於基數較低,所以同比增幅也就較高。

但也有華匯人壽、瑞泰人壽等6家險企的規模保費收入同比下降超50%。對於規模保費下降的原因及後續的產品佈局,《投資者報》記者採訪了和諧健康、瑞泰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但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合理解釋。僅有吉祥人壽對《投資者報》記者解釋稱,公司積極對接監管新政,在2018年的規劃中明確對銀保躉繳業務進行了總量控制,轉而大力發展長期保障型期繳業務,因此,公司今年總體規模保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根據價值轉型的要求,我司將進一步加強保障型產品的佈局,在重疾、醫療、意外、定期壽等方面均會在監管批准的前提下陸續推出新的產品。在渠道策略方面,我司一直堅持“個險+”的發展策略,同時,還開拓了銀保、團險、電銷、收展等業務渠道。”上述吉祥人壽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不過,規模保費收入的上揚並不能說明人身險行業的轉型已經有明顯成效。從保費的結構數據來看,規模保費收入的增長主要動力為以萬能險保費收入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上漲,數據顯示,1~8月該指標同比漲幅達30%,而原保險保費這一指標實際上依然同比下降。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記者從業內多方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每家保險公司的銷售節奏不同,不少保險公司把有限的萬能險額度集中在某個月或某幾個月銷售,這就會造成在某些月份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上漲的情況。

此外,有些保險公司前幾年銷售了過多的中短期產品,而後,雖然在監管要求下迅速壓縮,但由於現金流壓力過大,也就不得不提高的中短期產品銷售規模,以保證現金流的穩定。而保障型產品由於剛推向市場不久,無論是保險代理人還是消費者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也是原保險保費收入依然呈現降幅的原因之一。

02

原保險保費收入降幅創新低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今年1~8月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依然持續下降,但降幅已經收窄。數據顯示,前8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1.96萬億元,同比下降5.37%,創今年以來降幅的新低。

1月份、1~2月份、1~3月份、1~4月份、1~5月份、1~6月份以及1~7月份的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分別下降了25.5%、24.31%、16.82%、13.6%、11.54%、8.5%及7.39%。人身險公司在重疾險、年金險等保障型產品方面的佈局實際上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年1~8月,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人身險公司分別為國壽股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華夏人壽、太平人壽、泰康保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中郵人壽。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前十名的險企雖然沒什麼變化,但排名相對於去年同期而言卻經歷洗牌。其中,華夏人壽漲幅最大,從去年同期的第十位上漲至今年的第四位,此外,中郵人壽也由去年同期的第十五位躋身前十排名第十位。人保壽險則是下降了3個位次,排名行業第八。去年同期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行業第三的安邦人壽今年則跌出前十榜單,排名行業第21位。由此來看,一些較早佈局轉型的險企,已經在行業大背景下呈現出了彎道超車的跡象。

03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在行業強監管、深轉型之時,《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大型人身險公司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數據顯示,1-8月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險企,其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佔行業總原保險保費收入的74.2%,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僅有71.59%。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監管層對市場進行強化監管之後,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提高,說明中小險企核心競爭力本就不明顯,此前監管環境寬鬆,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而監管強化之後,過去一些不太合適的經營策略、競爭手段就逐漸暴露出來,本質上是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從範圍經濟的角度來看,大型險企在管理、成本控制、風險管控等方面都要略強一些。

那麼,未來中小保險公司將如何立足行業?朱銘來表示:“未來中小險企還是應該摸索出適合自己走的路,區域性的保險公司不見得一定要拼規模,關鍵是你在這個區域裡面,應該有一些特色,並考慮如何去發揮區域性的優勢。”■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