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首雷引爆:股東評級造假新光圓成陷危局

著名機構大公國際“賣評級”一事發酵,有消息曝出新光控股通過付費使大公國際將公司信用評級由AA級上調至AA+級。據天眼君瞭解,新光控股正是深市上市公司新光圓成的控股股東,在一邊通過評級造假髮行債券還貸的同時,另一邊卻借給上市公司50億元大肆併購。

大公國際首雷引爆:股東評級造假新光圓成陷危局

8月21日,著名機構大公國際“賣評級”一事發酵,有消息曝出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光控股”)通過付費使大公國際將公司信用評級由AA級上調至AA+級。

據天眼君瞭解,新光控股正是深市上市公司新光圓成的控股股東,二者之間資金往來密切,而且曾因多達數十億資金往來關聯交易未予披露受到江蘇證監局處罰。

新光圓成目前已停牌7個月,正在進行一項斥資人民幣約163億元-約184億元的收購計劃,而因為公司賬上資金不足,今年6月剛向控股股東新光控股借款50億元。而事實上新光控股“手頭並不寬裕”近幾年頻頻發債,也因此與負責債券評級的大公國際產生了利益上的糾纏。

新光控股“買評級”遭曝光

有媒體報道,新光控股曾向大公國際“買評級”。

據大公國際內部人士爆料,公司分析師認為新光控股風險大,不好再上調評級,而董事長關建中派一個評審主任前來“把關”:“這項目不投AA+,誰也別想下班。”據該員工描述,當時已經接近凌晨兩點多,一直“硬耗”到評審委員會給新光控股投出“AA+”。

天眼君查閱資料後發現,從2011年開始聯合信用、大公國際、鵬元資信三大國內評級機構一直給予新光控股AA評級,直到今年3月21日大公國際突然將上調至AA+評級,隨後聯合信用亦跟隨上調至AA+評級,而鵬元資信至今仍保持新光控股AA評級不變。

而在評級上調背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新光控股的資金流動性就已遭受市場質疑,2017年年末還曾連發一年期的短期債券償還貸款,今年1月份“11新光債”還曾因此大跌40.82%。即便如此,大公國際依舊“蹊蹺”的在今年3月份上調新光控股評級,而新光控股則借評級上調開展了一輪輿論攻勢打消了市場疑慮,如今看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金錢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國際還是2017年末新光控股發行兩期短期債券時的評級機構。

然而紙包不住火,7月25日,新光控股發行的兩隻債券大跌被上交所臨時停牌,其中11新光債停牌前曾大跌22.84%,15新光01停牌前曾大跌24.1%。

唯一沒有上調評級的鵬元資信則明確指出,新光控股持有的較多新光圓成股票被質押,資產受限比例高,公司負債規模進一步擴大、有息債務規模大、存在較大的即期償債壓力。新光控股存在一定的對外擔保和訴訟事項,面臨較大的或有負債風險。

新光圓成百億併購成疑

新光控股是新光圓成的控股股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高達62.05%。被控股股東“誤傷”的上市公司不少,大多是因為二者獨立經營實際關聯不多,但新光圓成顯然不在此列。

早在2016年1月至7月間,新光圓成的子公司就曾與新光控股發生多達26.33億元的資金拆入和10.93億元的資金拆出卻未公告,因此在2017年6月收到江蘇證監局的整改決定書。而在近期新光圓成的一筆百億元併購中,也涉及到近50億元新光控股的資金。

新光圓成自今年1月18日起停牌至今超過7個月,已經超過停牌新規的最長時限但仍未復牌。根據7月2日的公告,新光圓成擬以現金方式收購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傳動”,代碼00658.HK)8.34億股-12.09億股股份,佔中國傳動全部已發行股本約51.00%-73.91%,擬定收購價格為人民幣9.99元/股-11.25元/股。本次協議收購對應中國傳動100%股份總價為人民幣約163億元-約184億元。

然而天眼君發現,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新光圓成貨幣資金僅為1.91億元,較年初下降76.07%,距離現金收購所需過百億資金差距極大,公告中也未披露資金來源。

這一反常現象立刻引起深交所注意,7月9日發函要求新光圓成結合公司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狀況等事項補充披露公司此次收購資金來源等問題,於7月13日之前回復。然而時至今日已超過一個月時間,新光圓成仍未回覆深交所,期間公司六次發函申請延期回覆,這在A股並不多見。

不過天眼君注意到,2018年6月12日新光圓成發佈公告,公司通過議案因併購重組向新光控股申請借款,新光集團同意向公司提供人民幣50億元的借款金額,借款期限為不超過60個月,年利率為4.75%。在本借款期限屆滿之日起一次性還本付息,若公司經營狀況較好,可協商提前還款。

“新光系”的生死危局

事實上無論是什麼樣的決議,以新光控股持有的股權來講通過都並非難事,憑藉著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新光控股讓資金借道進行收購,試圖將市值過百億的中國傳動納入上市公司體系,這也是資本運作中較為常見的手法。然而最關鍵的一步便是資金,這或許是新光圓成遲遲無法回覆深交所的原因。

天眼君注意到,新光集團的資金鍊相當緊張。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年報,新光集團資產總額776.4億元,負債448.7億元,負債率57.79%;營業收入為138.57億元,歸母淨利潤為23.97億元。這意味著新光集團在高負債的情況下要拿出相當於去年歸母淨利潤兩倍的現金來借給新光圓成,這並非易事。

根據新光圓成最新公告顯示,控股股東新光控股已經將其持有公司股份的98.30%進行高比例質押,佔公司總股本62.05%,同時其去年末還連發兩個一年期短期債券籌資20億元用以償還貸款,而且從各種渠道傳出的消息以及鵬元資信的調研都認為公司資金鍊較為緊張,新光控股顯示出的種種資金狀況都與其借給上市公司大手筆現金進行併購顯得格格不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11月份新光控股有高達52億元的債券即將到期需要償付,如今大公國際事發新光控股評級造假被曝出,對公司後續發債很可能造成影響,最嚴重的後果便是資金鍊斷裂。而新光控股高比例質押新光圓成,一但控股股東出事必然導致二級市場承壓,新光圓成又在今年1月份高位停牌面臨復牌後的補跌壓力,如果新光控股的資金問題導致併購最終失敗,很可能復牌後的新光圓成將大幅下跌,造成新光控股的質押盤爆倉,形成更大風險。


領冠君有話說:大公國際出了控訴書,要求儘快取消對大公的不當處罰,其中邏輯令人難以理解。按照大公的說法,如果對大公進行了處罰,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導致全國數億萬債務出現“雪崩”和“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甚至釀成國家重大債務危機,這讓人嗅到了一絲“威脅”的氣息。難道縱容違法者才能保護中國經濟不受損害嗎?“不守規矩”就能讓中國經濟向前發展嗎?

大公國際首雷引爆:股東評級造假新光圓成陷危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