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脫貧路上創新方法積極作爲

在我省脫貧攻堅路上,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創新方法,積極作為,成為了我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推動扶貧改革創新的先進典型,貴溪市國家稅務局周坊稅務分局主任科員,貴溪市金屯鎮黃梅村駐村第一書記艾方錄等5人就是這樣的人物,由此,他們獲得了2018年度全省脫貧攻堅獎之作為獎。

艾方錄

“增收激勵法”助力脫貧

艾方錄把精神扶貧作為突破口,下大力氣補齊貧困戶“精神短板”,提振貧困戶精氣神。開展評星定級,樹立身邊致富典型,樹立脫貧光榮理念,促進貧困戶主動脫貧;弘揚傳統樹文明新風,設“孝敬老人獎”,促進貧困戶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創新實施“增收激勵法”,把貧困戶增收成效與政府獎勵掛鉤,將有勞動能力且有創收意願的貧困戶作為增收激勵對象,由貧困戶提出增收項目,對項目可行的,簽訂增收協議,明確增收預期目標,期間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增收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對實現目標的貧困戶按協議兌現獎勵資金。

他創新提出的“增收激勵法”已在鷹潭全市推廣,目前共有356個幫扶單位與5062戶貧困戶簽訂了增收激勵協議,一大批貧困戶信心滿滿走在脫貧路上。

張武安

“集體帶貧困戶”推動扶貧

張武安,景德鎮市水務局洪水管理指揮調度中心辦公室幹部、昌江區鯰魚山鎮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他在實踐中創新推進“集體帶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始終堅持“選好項目、用好資金,有人做、有人管,集體有收益、貧困戶有分紅”這一主線,既能讓幫扶單位、幫扶幹部充分融入產業扶貧,又解決了貧困村產業扶貧中項目資金籌集、村集體經濟收入、貧困戶受益分紅以及產業可持續發展等核心問題。

在他大力推動下,引入了100 畝瓜蔞種植,建成了100.31千瓦裝機村集體光伏電站,村裡建成了53畝馬家柚果園、93畝茶山以及292畝荷花蓮子園,全村32戶貧困戶實現“四個一”項目全覆蓋。通過培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實現“產業扶貧,打牢基礎,黨員引路,政策覆蓋,脫貧不返貧”,為景德鎮市脫貧攻堅摸索出了新樣本,在全市得到廣泛推廣。

林俊江

探索紅色培訓促脫貧路徑

林俊江,中共蓮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6年7月,林俊江從萍鄉市市直機關交流到甘祖昌、龔全珍夫婦的家鄉蓮花縣,擔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兩年來,林俊江深入挖掘甘祖昌、龔全珍的先進事蹟及其時代價值,在全國率先創建了一所“沒有圍牆的幹部學院”——甘祖昌幹部學院,成立218個“龔全珍工作室”,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推動脫貧攻堅的有效載體。他充分依託紅色資源,帶領群眾通過創辦民宿、融入培訓、銷售農特產品增收。

甘祖昌幹部學院所在的貧困村沿背村村級集體經濟增收90萬元,並輻射帶動了全縣紅色旅遊發展。蓮花的實踐,找準傳承激活紅色基因的支撐點,開闢激發脫貧攻堅力量的新路徑,以精神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向更高質量發展,為廣大革命老區探索出一條紅色培訓促脫貧的有效路徑。

胡乾元

重抓井岡蜜柚富民產業

胡乾元,吉安縣永陽鎮江南村黨支部書記。2012年,胡乾元將自己年產值達2000餘萬元的江南花生廠的生意交由兒子打理,挑起了“十二五”貧困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當年江南村貧困發生率高達22.1%。

上任以來,他帶領村“兩委”,緊緊圍繞井岡蜜柚這一富民產業做文章,逐漸發展形成“村幹部與能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扶貧新模式,以“村集體 村小組 村民”聯合參股的方式,建立井岡蜜柚基地,按股分紅,貧困群眾全覆蓋,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目前,江南村井岡蜜柚合作社種植面積1100畝,吸納農戶入股158戶、佔全村農戶的48%,黨員幹部入股13名、佔黨員幹部的60%,全村73戶貧困戶實現入股全覆蓋。該村“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扶貧的模式已在全省推廣。

唐向陽

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增收

唐向陽,大餘章源生態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餘章源竹木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向陽同志是大餘鄉村旅遊扶貧行業的“拓荒者”、領頭人。他將丫山這塊“原始”璞玉打磨成了旅遊精品,並榮獲了國家4A級景區、江西省5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中國首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等殊榮。

他致富不忘鄉村父老,與當地百姓“共建、共贏、共享”,首創鄉村旅遊開發“三級受益”模式,讓農民享補貼、得實惠、創產業。通過土地流轉,盤活農戶閒置土地,讓每戶貧困戶增加2500元以上財產性收入;通過農家餐館、農家旅館、農副產品銷售,帶活家庭產業,使參與經營的貧困戶每年增加1萬元以上的收入;通過提供2000個景區清潔工、服務員、保安等崗位,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每人月均工資達14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