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小鎮裡的科技夢 碧桂園和它的3.0時代

碧桂園正式進入了3.0時代。

9月28日,位處“廣東硅谷”潼湖生態智慧區的潼湖科技小鎮第一期正式開園,作為碧桂園產城融合的標杆項目,該小鎮定位為建設世界級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平臺。

佈局高科技產業,做產業平臺的服務商與運營商,碧桂園變換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甘心僅僅再做國內一流的地產開發商。

26年前,起步於廣東順德的碧桂園,從1.0版本的郊區大盤,再到2.0版本的三四線城市核心區住宅,如今正式跨入了產城融合的3.0時代。

可以看到的是,開啟新篇章的碧桂園,格局更大了,野心也更大了。

產城融合:過真正像樣的生活

隨著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產城高度融合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此次碧桂園潼湖科技小鎮的開園,將“產城融合”這個一直以來存在與PPT的概念,可以確實被感知。

在知乎搜索“什麼是產城融合?”,一個排在前列的高票答案十分搶眼:就是過“像樣”的生活,讓人們能在一個區域裡同時滿足有地方工作、有地方住、孩子有地方上學、老人有地方看病。

這也正是多年來各地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不協調、不匹配的痛點:要麼“有城無產”,要麼“有產無城”。

一方面,傳統的城市容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速度,交通擁堵、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各種被稱為“城市病”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過去的十年來,各地的“產業新城”開展進入了一個如火如荼的發展階段。但初期比較注重產業發展,而居住和商業配套之後,因此容易出現居住休閒環境不佳、就業人群潮汐現象嚴重等問題。

為真正“像樣”的生活破題,一個關鍵在“產”,另一個關鍵在“城”。

於城市環境,總規劃⾯積達8平⽅公⾥的潼湖科技小鎮,處於潼湖這個面積超過55平方公里的溼地,是廣東省最大、最典型的內陸淡水湖泊溼地,規劃打造的國家級5A風景區。煙波浩渺,水草豐茂,鷺⻦紛⻜。全城搭建垂直綠牆、空中花園和屋頂綠化系統。建築外牆⻓滿植物,⽬之所及都是⾃然森林。

於產業規劃,潼湖科技小鎮以“科技、創新、智慧、 生態”為理念、以“產業發展+配套設施+⾦融服務+應⽤場景”融合發展為模式、以“物聯網、⼤數據、雲計算”等高新產業為發展點,定位為建設世界級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平臺。

於融合,小鎮內將佈局完善的商業、居住、學校、 醫院、科研等配套設施。思科、埃森哲等世界頂級智慧城市解決⽅案提供商將小鎮內產業成果與智慧生活無縫對接——指揮中心、智慧交通、⽆人駕駛、光伏發電......涵蓋城市運營、社區管理、物業服務到智能家居,實現智慧⽣活全方位應用。

目標“廣東硅谷”

2017年,廣東省發改委正式印發《廣東惠州潼湖生態區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潼湖生態智慧區明確定位為國家綠色生態城市示範區,打造“綠色潼湖、廣東硅谷”。

“廣東硅谷”看起來像一句噱頭,實際是根據硅谷模式的成功經驗提出的合理規劃。

縱觀世界三⼤大灣區發展史,它們的加速發展都伴隨著特殊的“⻛口”。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的發展都與第⼆次⼯業⾰命密切相關,“硅谷”則於第三次⼯業⾰命中站在了潮頭。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粵港澳大灣區,剛好處在工業4.0歷史機遇的關鍵時期。

潼湖,位於粵港澳⼤灣區重要節點 ,處在深圳、東莞、惠州三點交匯的核心位置,至深圳市中心60公里,到東莞40公里,距惠州市中心20公里,是搭建“深莞惠半小時生活圈”的最優選擇,可以承接深圳製造業轉移和需求外溢。

目前,潼湖科技小鎮已經入駐了包括世界500強思科、年收入超過30億元的軟通動力、市值90億元的物聯網上市企業英唐智控、以及獨角獸客如雲、民德電子等20餘家企業。並匯聚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創新研究院、李開復創新工場等平臺。

潼湖科技小鎮的建設可以用“築巢引鳳”四字來概括,除了與大企業聯手,還提出“四大服務計劃”,從市場、技術、資⾦和人才等⽅面為小企業成長提供⼀系列的服務。

在市場服務⽅面,科技⼩鎮聯合深圳市物聯⽹應用技術協會集結⼀批⾏業協會從業多年的院⼠、千人專家、企業家、⾼校教授等⾼端智力,以嫁接資源,為企業尋找更大的交易市場。碧桂園已經開始與諸多跨界企業開展合作,其中包括思科、浪潮、軟通動⼒、清華⼤學、海康威視等。

人才與技術方面,哈工大、香港城市大學已經開始在潼湖落地教育基地以及科研項目,清華大學也與碧桂園建立了戰略合作。迄今為止,已吸納來自MIT、哈佛、劍橋、牛津、帝國理工、清華等全球頂尖高校優秀博士超過1000名,涵蓋高新技術、數字創意、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領域。

在資金方面,潼湖科技小鎮建立了首期20億產業基金,在近期還投了兩個項目約2.3億。碧桂園投資了美國硅谷的Formation基金,並有自己的帕拉丁基金,將會為優質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

賺未來的錢

據碧桂園方面介紹,潼湖科技小鎮規劃持續開發8-10年,公司下定決心做出有特色的產業生態鏈,已經做好了5年不盈利的準備。

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產城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向俊波曾表示,“我的住宅不著急開發,把產業做起來,有了人氣之後,賺未來的錢。”

之所以賺未來的錢,是因為當下的錢並不好賺。

9月28日和29日,萬科在深圳大梅沙召開了兩天的秋季例會,會場上佈置隨處可見“活下去”的口號。這只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個側面。

現如今,傳統房地產行業已經加入進入整合期,政策風向轉變,房地產行業慢慢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買房難”的問題現在拋給了各大地產開發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熱點城市無一延續上漲態勢,“賣房難”日趨凸顯。

除碧桂園外,恆大、萬科等房企的眼光如今都已經不只集中在房地產了,它們開始慢慢將目光投向人工智能領域。主要在智能家居與智慧社區管理進行佈局。

中國地產市場價值十幾萬億,但是智能化比例不足1%,通過智能化轉型,打出自己的特色,提升自己的溢價空間,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浪潮來臨時佔據一席之地,不至於受制於人,成了房地產企業最基礎訴求。

除此之外,碧桂園還有更高的願景。

通過八到十年時間,小鎮居民超過15萬人,引進企業1600家以上,建立產值1200-1600億元,每年創造收入至少100億元。

這意味著,未來的碧桂園利潤來源將不依賴單純的住宅開發與銷售,而是成為一個科技企業的投資者,一個科技落地的受益者,一個提供平臺服務的中間人。

碧桂園不禁想通過與科技企業緊密聯繫而從中盈利,更希望能夠主導新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構建,在智能化浪潮中搶奪先機。

但要看到的是,科技小鎮是硬骨頭,具有回報週期長、招商難度大、服務要求高的特點。“栽下梧桐樹”只是碧桂園的第一步,它必須做好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