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家长都知道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好行为,但用的时候常常会变了形。一位来咨询家长,说自己之前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和孩子约定,如果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就给孩子买他梦寐以求的平衡车,结果发现孩子学习行为几乎没什么变化。于是,又想了一个办法:和孩子一起做了个表格,每认真完成一项作业,就在表格上加一颗星,一周下来统计有几颗星,就给孩子几元钱。这下有效果了,前两个星期,孩子干劲十足,每天高兴地写作业,计算星星,每周把星星兑换成钱放到存钱罐里。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可过了两个星期,孩子就开始有些懈怠了,第四个星期写作业就不那么投入,算星星也不怎么兴奋了。这位妈妈觉得孩子没长性,后来忍无可忍,威胁孩子:“如果再这样的话,这个星期的钱都不给你了!”。孩子也伤心地哭喊着说,再也不要什么破星星了。

为什么期末的目标不管用?

期末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以孩子当前的身心发展状态,很难把当前的学习行为和远期目标建立直接的联系,他看不到每次学习之后,对长期目标有什么直接效果。“目标——计划——行动”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长期目标对当前行动的驱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为什么每次作业给星星的方式有效?

为每天作业做一个清单,每一项对应一颗星星的方式,实际上是让孩子自己制定当前的学习目标,并用表格来自我驱动以达成目标,这部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孩子完成每项作业任务时,会得到成就感;而且,“说到做到”这种达成承诺的行为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为什么每次给星星的方式后来失效了?

一个星星给一元钱,表面上是加大了目标的吸引力,但实际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果孩子努力专注地写作业,只是为了得到一元钱,那么当他完成作业时,得到的不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而是“哇噻,我又得到一块钱”。那开始几天,这个方法会很有效果,因为孩子得到了钱;可是外部奖励会有“边际效应递减”,当孩子对钱习以为常的时候,这个方法就失效了,尤其是当学习过程痛苦、枯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孩子这时的内在动力已经被外部奖励冲淡了,而那一元钱能带来的动力越来越弱,所以遇到困难时放弃那一块钱,已经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这时家长能怎么办?当然是只能继续靠外部施压、强迫孩子学习了。

心理学的相关背景知识

1.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最核心观点,就是如果一个行为能够得到好处,这个行为就会保持下来。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好处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部的,比如学习让他得到外在的表扬、物质奖励、好的名次,这类好处会引发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一类是内部的,比如学习让他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速度和准确率、或者学习语文字词成语后能够自己阅读故事书,这类学习本身带来的内在好处会引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激活孩子的内部动机。

2.“德西效应”

教育心理学家德西请一些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些有挑战的智力题。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每做对一道题,给一美元奖励;另一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没有奖励。接下来的半小时的实验时间里,你猜哪组会做得更起劲?没错,得到美元奖励的那组。

第三阶段,研究者跟学生们说“一会儿我们要开个临时会议,30分钟回来,请大家自由休息”。这是本次实验的最主要目的,要考查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学生会继续做题。你觉得是哪组呢?结果是刚才没有奖励组的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有愉悦也有挑战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所以内在动机是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困难的任务时坚持下来的最宝贵的力量,是应该被我们特别珍视的。不能在孩子学习时给孩子与学习无关的外在奖励,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个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打闹嬉戏,十分吵闹。老人被吵得无法休息,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给了每个孩子一块钱,并对他们说:“你们把这里变得很热闹,让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我给你们每人一块钱,表示对你们的谢意。希望你们以后每天过来玩儿。”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依旧过来打闹嬉戏,老人这次只给了每个孩子5角钱,并和他们说自己没有收入,零花钱不多,只能少给一些。孩子虽然觉得少了些,也还可以接受。

第三天的时候,孩子们又过来玩儿,这次老人却只给了每个孩子1角钱 。这下孩子们不高兴了,觉得太不值了。于是他们以后再也不过来玩儿了。

如何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

我们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的时候,绝不能随意地附加外在动机,要珍视和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少表扬,多鼓励

很多家长分不清什么是表扬,什么是鼓励,其实这两种方式很好区分。

什么是表扬?

表扬是针对孩子整个人的泛泛的赞扬,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什么是鼓励?

鼓励是针对具体的好行为,指出“好行为——内在好处”之间的关联,从而强化这些好行为,让好行为保持下去形成习惯。

什么是内在好处?就是孩子这么做了,会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某些知识、技能、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个好处是行为本身带来的,不是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赋予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发现和感受这个好处。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如何鼓励孩子?

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要去观察孩子努力的好结果,也就是内在好处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孩子做得很快,这时你可以很惊讶地说:“哇,这么快哟!我刚才注意到你写作业的时候特别专心,果然做得特别快”。孩子这下就明白了,专心的好结果是“做得更快”。

——如果你看到孩子做得都对,你就要问:“是不是刚才你又认真检查了一遍,怎么做得这么准?”。那么,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做完再检查一遍,可以提高正确率。

——如果你看到孩子把难背的课文背了好多遍终于背下来的时候,就说“哎,真不容易,这么长的课文,你坚持背了十多遍,还真的能背得很流利了”,下次孩子就知道再难的任务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如果你看到孩子把自己做过的错题都标记下来了,你就夸她“你真的很细心,把错题都标出来了,那以后遇到这样的题肯定会做对”,孩子就知道整理错题的好处了。

把孩子“好行为——内在好处”找出来进行鼓励 ,那这个好行为就会被强化,坚持下来,就会形成习惯。

二、物质奖励时,要用内在好处对好行为进行强化

我们不太推荐物质奖励的方式,如果要用,也要用得有技巧,让奖励起到强化“好行为——内在好处”的作用。

比如,不能对孩子说:“你考的好,带你吃大餐”,你要这样说:“我看到你考试认真准备,复习全面又细致,果真的考得很好!这段时间学习累了吧,带你去吃大餐,犒劳一下”。孩子就明白了,认真复习是个好行为,能得到好成绩。吃大餐是对自己辛苦复习的鼓励,这个鼓励的作用加强了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样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你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在乎成绩。

三、尝试更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方式

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家长也要开动脑筋,针对孩子的特点、兴趣、爱好,给孩子奖励才会更有激励作用。

比如孩子课文读得很好,声情并茂。这时不能对孩子说:“读得特别好,奖励你多看看半小时电视”。你要这样说:“你读课文让我看到那种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我记得有一个记录片,从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带我们看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你早点完成作业,我们一起看吧。”这时一起看电视才会是对孩子全身心投入朗读的行为的有效鼓励。不然孩子下次会为了看电视才好好读课文,而不是享受朗读本身的乐趣了。

其它可用奖励方式也要尝试,比如:

——故事书或漫画书,或者孩子喜欢的杂志、期刊

——一起去看喜欢的电影

——全家一起去某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去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动物园

——参加某个孩子喜欢的夏令营、冬令营

——假期和朋友们一起旅游

当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孩子都不管用时,父母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家长如何才能善于发现这些“好行为——内在好处”?

如果我们能够去用心观察,多多练习,就一定能练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能随时看到哪些是好行为,这些好行为带来哪些内在好处。行动起来吧,你观察到孩子什么好行为有哪些内在好处,你是怎么让孩子看到这个内在好处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察和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