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夸孩子聪明不好,可是知道背后真正原因的没几个

我的一个表弟,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双百,是亲戚朋友眼中非常聪明的孩子。上初中后,这个表弟开始贪玩,不爱学习,父母虽然有些担心,但是仍然认为他很聪明,只要他肯学习了,一定会赶上来。中考的时候,他压着分数线上了重点高中,父母还很自豪:我家孩子不学习都能上重点高中。上了高中后,这个表弟仍然贪玩,玩手机、电脑游戏,还是不学习,结果高考成绩惨不忍睹,只上了一个很普通的大专。他的父母很惋惜:“我的孩子真的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要不也能......”。

表弟的父母犯了大多数人都很容易犯的错,就是喜欢夸孩子“聪明”,这其实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特别大。

都说夸孩子聪明不好,可是知道背后真正原因的没几个

为什么夸孩子“聪明”不好

孩子会把这个“聪明”当做自己的天赋,这导致孩子的两种有害无益的倾向:

(1)不喜欢努力。

认为凭“天赋”得来的才有含金量,凭努力得来的不值一提,不愿意努力。

(2)为维持“聪明”的形象而逃避困难。

当学习科目变多、学习任务变得难了,孩子很难做到时,为了掩盖自己做不好,他会倾向于干脆不做,这样能够维持住“聪明”的形象。那父母只会批评我不努力,而我仍然是大家眼中的“聪明”的孩子。

直到现在,很多父母还常常和我这个表弟的父母一样,会对孩子抱有一种幻想:“孩子很聪明,小学不知道学,等到初中就知道努力了,成绩就能提高;初中不努力,高中明白事儿了,努力起来也仍然没问题”。

这种反超的可能性真的有吗?现在学校教育的知识量和竞争难度,比过去已经又加大了很多,已经不是靠“聪明”就能够遥遥领先了。一个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到初中是很难跟上的,到高中再逆袭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在初中也确实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赶上来,但那也从小就有锻炼了思维方法,有不错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坚毅品质的孩子。中学和小学不一样,题海战术和超量学习并不能保障成绩,而学习能力和习惯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这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到了初高中成绩才容易赶上来。

夸聪明不好,那怎么做才有用?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她把孩子们请到实验室,分成两组,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让孩子们做一题多解的数学题。

第一组孩子做完,拿着卷子交给老师,老师一边阅卷一边对孩子说:“你这个题做得很棒,我看到你很有数学天赋”。——天赋/聪明。

第二组孩子做完,把卷子交给老师时,老师一边阅卷一边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刚才做题时特别专心,一直在努力在找解题的办法,做得真棒”。——努力。

第二阶段:让两组孩子同时做高难度的数学题。

这其实是要考察在后面的面对一个没法解决的难题时,哪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是被夸“我认为你有天赋”的那一组,还是被表扬“我看到你的努力”的那一组?

试验结果

因为题目的难度设置是超出这些孩子能力范围的,所以孩子们都解不出来,但两组对待这种情况的表现却不一样。

第一组来交卷时,老师在题目下面打了一个叉,这组孩子一看打叉,摇头叹气地拿着卷子走了。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觉得在第一阶段的题目上我有天赋,是我擅长的,可是后面的这类题上我没天分,所以我确实无法解答,这是没办法的事。

第二组的孩子,就是这些刚才表扬他在努力找办法的孩子,他们拿到题后也一样不会做,但是一直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等到交卷子给老师时候,老师打叉后孩子不走,他们会留下来问:“我刚才已经试了好几种解法,可是仍然不对,那到底哪一种解法才是对的呢?”。他们想的是,我已经试了好几种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我相信如果告诉我这种解法,我就学会了这种解法,那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我就能会。

对两种方法的解析

第一种,夸天赋、聪明,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先天的,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把这种称为固定式思维。当持有固定式思维的孩子碰到挫折时,他会认为这类事情上我没有天赋,所以我没有办法,努力也没有用,还不如直接放弃。

第二种,表扬努力,让孩子相信我的能力可能提升的,找对方法就可以提高,是可以成长的,我们把这种称为成长性思维。当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碰到挫折时,他会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的能力我暂时没有,但如果我找到方法,学会了它,那我就有了相关的能力,就能解决这类问题。德韦克把这种对能力的理解称为“暂未获得”:我暂时没有,但是我通过学习可以拥有的能力。

都说夸孩子聪明不好,可是知道背后真正原因的没几个

两种方法的核心差异就是:能力是先天不变的,还是后天可以成长的。如果是先天不变的,那么我自己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是不可控的,我就会听之任之;如果是后天可以变化的,而且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来提高,那我就可以控制,我就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

父母应该如何做?

孩子天生的智力会有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不足以决定人的一生。人的智慧是可以提高的,掌握了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练中拥有坚毅的品格,这些才是对人生最有影响的因素。

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不要过多关注结果,那是表现型目标。如果孩子只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那面对难题时会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从固定式思维角度来看, 他们的才智受到了评判, 而他们失败了。 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逃避困难,寻求自我安慰。

要多关注过程,关注在过程中所收获的能力,也就是成长型目标。父母们要做到,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暂未获得“的理念,不是觉得“我又错了,我怎么也做不好”,而是“我喜欢挑战”,“我希望能够获得”。能力是可以提升的,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

学会鼓励,表扬努力

表扬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即便要夸孩子“聪明”,也要把聪明变成可控的:通过努力而成长的能力,是“聪明”。

都说夸孩子聪明不好,可是知道背后真正原因的没几个

比如,你看到孩子把今天的错题标记出来,就可以鼓励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错题都清清楚楚地标记出来,那以后再遇到这种题你就一定能做对了,你真聪明,会想这样有用的办法”。这时的这个“聪明”,就是孩子可以学会的、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成长的,那孩子就知道以后这样做也会很有效。

或者,当你看到他新学了一种解题策略,下次再做类似的题目时,很快用到了这个新学会的解法,这时你就可以表扬他:“我看到你刚才在那个题中新学会的解法,到这道题的时候就用上了,看来你能举一反三了呀,孩子你真聪明”。那么,以后孩子就会去注意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而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会管理时间、会列事件清单、会调控注意力、都表扬他好聪明,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的努力行为,这时的“聪明”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天赋,而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能力,那这个表扬和鼓励就是有用的,会指导他下一步的行为。

所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真的会害了孩子,会让孩子认为不需要努力的聪明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式思维,这样孩子碰到挫折时会气馁,用逃避来掩盖自己的学不会,没有办法去进步。千万不可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我们要把“聪明”结合具体的行为,变成可以控制的,可以提高的能力,让孩子形成长性思维,这样孩子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