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最為人稱道的是行草書,他也擅長小楷。

有個故事說,米芾在人前示範筆法,盤腿坐於地上,懸肘作蠅頭小字。這情景,想想就夠驚心動魄了。

米芾傳世小楷多見於題跋,完整的小楷作品,這被認為是唯一,也是最好的一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看不清,我們將它放大一點——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這就是米芾所書《向太后輓詞》,兩張複印紙大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101年正月,北宋向太后去世。時年51歲,正在江蘇當官的米芾獻上了這篇輓詞。

向太后是北宋神宗的皇后,哲宗的太后,哲宗死,無子,向太后力排眾議,立端王趙佶為皇帝。太后要立端王,最大的阻力是宰相章惇,就是蘇軾《歸安丘園帖》裡提到的那位子厚。

章惇在歷史上被列為奸臣,但不得不說,他力阻端王趙佶上位,是有眼光的。他或許早已看出趙佶不是治國的材料,可是,他沒有擰得過太后。

立趙佶為帝,是向太后的得意之作,但因為後來的事,有史家評價,正是向太后此舉,親手毀掉了北宋。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的小楷顧盼靈動,也有人說,他這不叫小楷,叫小行楷。

前人評價此作,說“研筆如鐵,而秀媚之氣奕奕行間,風華類得大令之神,是南宮得意筆”。

然而米芾這件得意之作,在宋亡後一直在民間流轉,明代由項元汴、陳繼儒收藏,在清朝倒的手更多。

不過,此作雖好,元明清內府卻一律拒收,乾隆把米芾偽造的中秋帖奉為至寶,卻把這件真跡拒之門外。據說主要原因,是輓詞這東西犯忌諱。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起初我有點不理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祭文,內府不也照收不誤嗎?

後來想想,情況不一樣。《祭侄文稿》祭的是臣民,《向太后輓詞》挽的是太后,估計是皇帝看到此帖,就會想到他娘吧!

在清代,這件作品曾由端方等多人遞藏,清亡後,它最終還是進了故宮博物院——此時故宮已經是人民的地盤,不怕犯太后的忌諱了。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件作品,與我們慣常所見米書章法相當不同。

最大的區別,是佈局的斷行錯落。乍看此帖,根本看不出其內容是五言詩,因為斷行全無規律,少的一行兩字,多的一行十一字,而斷行後置頂的字,也並非都是王啊聖啊之類的尊稱。

這種樣式,在蘇東坡的手札裡是極常見的,也是坡翁慣用章法。

不知米芾在寫這篇輓詞的時候,是不是也在用書法,向此時正從海南北歸的老大哥致敬呢?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米芾這麼漂亮的小楷,竟慘遭乾隆拒收!

寫完此作五個月後,米芾在江蘇儀徵迎來了蘇東坡。

兩人相見甚歡,徹夜長談,在大熱的天氣裡,喝了很多冷飲。蘇東坡來此地時,已經患上細菌性痢疾,但知音重逢的喜悅,讓他全然忘了對飲食的節制。

蘇東坡在此逗留了十天,病情越發嚴重。米芾曾多次送湯藥,仍然無濟於事。

一個多月後,蘇東坡便在常州與世長辭了。

今人懷古,常愛做些穿越的假設。

假如能夠穿越,我願意帶上一盒痢特靈,飛到1101年的江蘇去,把它交給蘇東坡。

(臨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