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只有娘娘能吃的東西,小夥伴們都吃過沒?

旗花面是武功的獨特風味小吃,盛名遠揚。這來歷還有一段美妙的歷史故事呢。相傳,明孝宗的愛妃妙春久病不愈,茶飯不思,嬌體容顏日漸消瘦,經太醫治療仍不想進食,皇上便下諭旨,招天下名廚進宮為娘娘烹調美味佳餚。

京城附近有位名叫張咪的小夥子,家境貧寒,與體弱多病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常用多種蔬菜和調料做味道不同的飯菜給母親吃。一日,張咪為母親買了半斤燒臘肉,熱騰騰油漬漬的,順手揭下牆上的紙包裹起臘肉,這時,兩位差人從一旁站起來,嚷道:“當今聖上傳旨,招天下名廚進宮,你揭的可是榜書,就請跟我們進宮走一趟!”沒等張咪反映過來就被兩位差人帶進了皇宮。

張咪為人厚道,心想娘娘久病不愈舌苔肥厚,肉、魚、糕點等山珍海味進上,沒及時入口冰冷無味,看了都煩膩,飯菜應以清素為宜,“七花面”興許會讓娘娘開心。

張咪的“七花面”,“汪、煎、清、稀、細、軟、長”七字要佔全。把黃花、筍絲、帶片、雞肉絲炒成臊子菜;加幾種調料於雞湯內,保持湯味清、煎、酸;後煮幾條細面,以臊子菜覆之,澆上幾勺清湯,再漂上蔥花、雞蛋餅。做好後,張咪懷著忐忑不安地將飯呈在了娘娘的病榻前,皇上道:“娘娘染病多日,水米未進,就吃口面,喝口湯暖暖身!”娘娘正起身子,吃了面、喝了湯,臉色立刻紅潤,神情怡人。皇上大喜,要了一碗,細觀碗內臊子菜和菜油黃、白、綠色彩分明,挑起麵條形如小旗,放進碗內狀似花朵,親口品嚐,餘香繞舌,見其“挑起如旗,放下如花,”立重賞張咪,並賜名“旗花面”,列為宮廷御飯。

當朝狀元康海,武功鎮滸西莊人,年邁歸古,將其製作技藝帶回家鄉,按照“燒湯、出葉子、炒臊子、調湯、造型”等工序,做了頓“旗花面”招待父老鄉親,眾人大加讚賞,武功至今保留著正月吃長面的習俗,成為婚禮、過壽、娃滿月、蓋房架樑等活動招待客人的美食首選。

精心改良後武功旗花面,講究“汪、煎、稀、薄、光、筋”,雞湯味鮮,臊菜色豔,醋味噴香,油而不膩,熱而不燙,四季皆宜,男女老幼適胃,成為武功麵食的壓臺戲,在餐飲業中旗開得勝。縣城名廚劉培林做的旗花面在市級名貴小吃大賽中曾獲過金牌獎,成為武功餐飲行業的佼佼者。

曾經只有娘娘能吃的東西,小夥伴們都吃過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