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了的中國聯通:運營商中的「攪局者」

2017年,對於中國聯通來說絕對是令人難忘的一年,自打年初各小區門口的聯通營業廳關門轉租之後,又陸續出現了不少足以震盪行業的大事。現值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國聯通在2017年裡的新跡象,5Giii就此進行盤點一下。

混改了的中國聯通:運營商中的“攪局者”

王卡業務——流量並非天生昂貴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聯通的大/小王卡用戶已經從今年5月份時候的2000萬,發展到了5000多萬用戶。同時4G用戶的DOU值(平均每用戶每月上網流量值)一直保持持續上升,但其ARPU值(平均每用戶為企業帶來的收入)卻在大幅下滑,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所有4G用戶的ARPU值是66.5元,而去年同期的ARPU值是81.3元,僅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其ARPU值跌幅高達近20%!

混改了的中國聯通:運營商中的“攪局者”

不少人看到這樣的數據,都說是中國聯通戰略失誤,推出的產品“叫好也叫座”,可就是不賺錢。拉低了流量價格,最後只會坑了自己還捎帶上移動跟電信。

但是,5Giii對上述觀點實難苟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流量價格偏高一直是一個困擾用戶的大問題。這使得大部分用戶都不能隨心所欲的使用手機流量,運營商們雖然樂意見到這種情況,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對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一絲好處。畢竟,若是讓用戶像2G時代一樣摳摳縮縮的使用4G流量,網絡升級的意義便已經先失去了一半。

當然,運營商的DOU值上升, ARPU值下滑,會使得運營商的網絡壓力增大,維護成本增加,同時收入減少,長期下去對運營商是有很大的害處的。但是在提速降費的大趨勢下,運營商的傳統“流量業務”成為管道是一種必然。當手機流量像水和空氣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的時候,價格便是最不應該限制其發展的一項因素。對於此,運營商們要做的不是阻擋這個進程的腳步,而是要去尋求新的增長點。

在5Giii看來,聯通持續推出王卡的舉動,更像是一場主動“去電信化”的自我革命。

聯通混改——在通信行業的壁壘上鑿出的一扇門

一直以來,電信業都是“國企專入”的行業,民間資本被排除在外,並無一絲入局的可能性。即使是後來工信部發放過一批虛擬運營商的牌照,卻也由於各種原因鮮有成功的企業。

直到聯通進行了混改。而此次混改,為聯通甚至所有運營商將來的發展都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混改”就像是在牆上開了一個門,牆內的中國聯通開始向牆外的互聯網業務領域探索,而牆外的互聯網企業也得以一窺“牆內風光”。

混改了的中國聯通:運營商中的“攪局者”

所以,混改之後的中國聯通動作頻頻。9月25日,成立聯通大數據公司,12月8日,成立聯通在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2月12日,開放位於上海的“智慧門店”,正式涉水新零售。

所有的這些都是聯通以前不敢想也想不到的,而混改之後僅僅半年不到的時間,聯通卻將這些都變成了現實。

而聯通最近所做的,正是BATJ等互聯網公司所涉及的領域,也是此前運營商的“禁區”。而隨著此次混改,可以說是雙方各取所需,BATJ得以進入電信業,而聯通也能夠和這些公司深入開展業務合作,試水互聯網經濟。在中國聯通無法再像移動一樣,光靠流量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當下,為了數十萬員工的“生計”,聯通也也不得不去尋找新的增長點。

而這個尋找新的增長點的過程,也開始讓通信業不再平靜,聯通這種“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行動方式已經顛覆了運營商此前所形成的固有形象。讓人們看到,原來運營商也可以是這樣的。

從2017年中國聯通的種種行為來看,被稱之為“攪局者”毫不為過。而根據聯通董事長王曉初的話,聯通混改已經完成了92%,“混”基本結束了, “改”將是下一步的重頭戲所在。所以,聯通下一步會掀起多高的“水花”,就看2018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