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今天是我國第34個教師節

古往今來,尊師重道,已成傳統,代代相傳。作為尊師重教的一個紀念日和慶祝日,教師節有其重要的意義。

那麼,我國古代有教師節嗎?和今天有何不同?古人如何過教師節?在尊師重道方面又是怎麼做的?本期,我們來看看聊聊古代人尊師重道的那些事兒


各朝代的“教師節”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教師節這個明確的說法,但是一直都有表示對老師尊重的類似節日。

在眾多老師當中,著名的便是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古代的教師節和孔子有莫大的關係。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孔子去世以後,人們對他尊崇備至,不同朝代的皇帝們還給他封了很多尊稱,比如“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等。

最早的官方祭孔活動,在漢代就開始舉行。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的學校體制是:“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教師)。”

漢、晉時期,每年孔子誕辰日--農曆八月廿七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官員去孔廟祭拜孔子,還要邀請太學的老師們入宮吃宴席,舉行規模盛大的“祭孔”慶典活動。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在地方上組織祭孔活動。當時雖沒有確立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等福利待遇了。

在西漢以前,教師多是推薦,並不需要從業考試。但到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教師“資格考試”——要想成為太學博士,得通過太常主持的考試(有點類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試)。

而且,教師個人的教學經歷和年齡都有相應的規定,要求曾教過學生50名以上,年齡不小於50歲。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隋唐時期,中國形成了完備的官學制度。官學,相當於今天的公辦學校,既有小學,也有大學;既有綜合性學校,也有專科學校。

當然,教學管理和要求也更規範更嚴格了,對教師從業資格和教學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辦法。其中,授課數量是考核定級的重要標準之一。 

唐宋時代,祭孔活動一直延續,非常隆重。當時的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也要從本地學校中選拔成績突出的老師來,報送朝廷,他們可以說是古代的“先進教育工作者”,可以得到國家的賞銀,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宋代是民辦學校開始興起和繁榮的時代,私立書院流行,但朝廷對官學同樣抓得很緊,要當上“公辦教師”同樣得考試。

宋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實施的“教官試”制度,大概是中國教育史上最難通過的教育主管和教師資格考試。由於考試過嚴,全國州、縣的教授數量明顯減少。

清代,不但祭典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宏大,政府還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卓著者在這天最高的會授予八品職銜,提升為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清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顏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時得到的提拔。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到了清朝晚期和民國時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孔子也不那麼受到推崇了,孔子誕辰的紀念活動就被取消了。

到了1931年。當時教育界一些知名教授倡議將每年6月6日定為教師節,並發表了《教師節宣言》。這是中國民間倡議恢復教師節。

1939年,國民政府決定另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並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把教師節合併到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教師節實際上逐漸銷聲匿跡了。

直到1985年,新中國正式確定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


古代尊師故事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除了這個,古代還有很多關於古代尊師的故事。


子貢為師守墓

先秦時代的子貢,可以說是孔子的傑出弟子。他後來棄官從商,成為了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有的人,被稱為“儒商始祖”。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公元前479年,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但基本三年就相訣而去。只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了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特意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燕伋情繫望魯臺

燕伋,字子思,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世人稱為“中華尊師第一人”。

與孔子的其他弟子子路、子貢、顏淵等相比,燕伋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方面,都無法和他們相比,名氣也沒他們大。但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卻追封他為“漁陽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將其晉級加封為“千陽侯”。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條:燕伋一生“尊師重教”

在完成學業後,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闊別17年的故鄉,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水溝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經商,而是在千水之濱辦學校宣揚教育,在偏僻的西秦傳播他的老師孔子的儒家學說。

而且,燕伋終生都沒有忘記恩師,每天講完課後,他都會來到學校後面,遙望著老師孔子的居住地——魯國。燕伋當然看不見遠在天邊的老師,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墊在腳下,日積月累,腳下便形成了一個高大的土臺。後人給這個土臺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望魯臺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漢明帝劉莊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做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古詩中的尊師情意


尋雍尊師隱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今日教師節︱尊師重道,代代相傳,古人是如何做的?



無論是古人所記的孔子問禮於老子、子貢尊師楷模、漢明帝尊師、程門立雪……還是近人所述的關於尊師重教的種種,我們都能讀到一脈相承的傳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恩”當永遠銘記!祝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節日快樂!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