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三)

農耕民族有套路,遊牧民族無約束。

很多時候,農耕民族經過千年的教化,往往會在一些最基本的軍事問題上發生觀念與道德上的自我拷問。軍事的實質就是叢林法則,目的就是要讓敵人屈服,雖然戰爭已經脫離了最低級的黑社會鬥毆的性質,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場戰爭落實到了每一個具體的衝鋒,每一次鮮活的打鬥,就是你死我活。

然而,受到文明教化的農耕民族,往往會被很多問題所牽絆。選擇戰還是和,選擇前進還是撤退,選擇氣節還是妥協。此外,還有大量所謂軍事常識做理論基礎,比如“擊鼓鳴金”“殺降不祥”“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在遊牧民族看來尤其覺得滑稽,特別是早期崛起中的遊牧政權。


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三)


草原或者漁獵文明來源於部落文明,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打鬥往往具備很強的原始屬性。套路在這裡是吃不開的,你打我一拳,我就要還你兩拳;你殺我一個,我殺你一窩。如果兩個部落械鬥,要麼我贏了,殺你全部落;要麼我輸了,被團滅。這是一件願賭服輸,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存在什麼殘忍不殘忍,血腥不血腥的問題,因為這是叢林法則。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以來,北方的草原文明和漁獵文明,名號換了一批又一批,種族被團滅了一個又一個。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的勝出者,一旦殺出草原,他們的嗜血與殺戮屬性,在初期是溫文爾雅的農耕民族所無法承受的。屠城只是起步價,滅族也只是考慮人口可利用價值情況下的一個備用選項。戰爭的形式也不會受道德或倫理的約束。用利刃在後,逼迫異族軍人做攻堅的炮灰,驅使異族軍人再去攻打別的異族,讓敵人雙雙團滅,也是遊牧民族對外征服中的常用手段。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