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三)

农耕民族有套路,游牧民族无约束。

很多时候,农耕民族经过千年的教化,往往会在一些最基本的军事问题上发生观念与道德上的自我拷问。军事的实质就是丛林法则,目的就是要让敌人屈服,虽然战争已经脱离了最低级的黑社会斗殴的性质,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场战争落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冲锋,每一次鲜活的打斗,就是你死我活。

然而,受到文明教化的农耕民族,往往会被很多问题所牵绊。选择战还是和,选择前进还是撤退,选择气节还是妥协。此外,还有大量所谓军事常识做理论基础,比如“击鼓鸣金”“杀降不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在游牧民族看来尤其觉得滑稽,特别是早期崛起中的游牧政权。


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三)


草原或者渔猎文明来源于部落文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打斗往往具备很强的原始属性。套路在这里是吃不开的,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两拳;你杀我一个,我杀你一窝。如果两个部落械斗,要么我赢了,杀你全部落;要么我输了,被团灭。这是一件愿赌服输,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存在什么残忍不残忍,血腥不血腥的问题,因为这是丛林法则。正因为如此,几千年以来,北方的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名号换了一批又一批,种族被团灭了一个又一个。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胜出者,一旦杀出草原,他们的嗜血与杀戮属性,在初期是温文尔雅的农耕民族所无法承受的。屠城只是起步价,灭族也只是考虑人口可利用价值情况下的一个备用选项。战争的形式也不会受道德或伦理的约束。用利刃在后,逼迫异族军人做攻坚的炮灰,驱使异族军人再去攻打别的异族,让敌人双双团灭,也是游牧民族对外征服中的常用手段。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