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在哪裡

遊牧民族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敢和農耕民族進行戰略決戰,尤其是面對堅城利炮的大城市。所以,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區邊緣城鎮的劫掠,經常成為發展初期一種常態,缺吃少穿,或者缺人畜馬匹了,就來進補和掠奪,搶了就跑,而不會長期佔領農耕民族的城市。比如幾百年之後的後金,皇太極就經常派人毀掉長城邊牆入關,抓住明軍不敢出城野戰的心理。繞開明帝國的心臟北京,而把北京周邊的無數的小城市和小村莊搞的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最後打劫結束,就進行三光政策,劫掠大量金銀布帛,以及人口牲畜入關北歸後金。

此外,相比遊牧民族的剛猛,農耕民族具備較高的文化信仰,人口儲備,以及政治經濟自我修復能力,因此具備更大更深遠的戰爭潛力。即便是在初期遭遇戰爭中的失敗,只要給農耕文明足夠的時間休整,來做好戰爭的動員工作,往往反擊的能量也非常大。前文講到長達幾十年的宋金戰爭,雖然帝國在初期被女真人揍的狼狽不堪。但靖康之變之後,北方的太行山區,河北地區遍地烽火,南方的南宋朝廷贏得喘息機會後,不斷調兵遣將。最終,南北雙方僵持在了秦嶺淮河一線,誰也無法前進一步。


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在哪裡


總而言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軍事對抗,實質上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像這樣的戰爭模式是由客觀條件的差異決定的,而和尚武精神高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更不是某暢銷書“某圖騰”所杜撰的——農耕民族性格軟弱使然。遊牧和農耕,雙方一旦開打,戰爭初期走向總是有利於遊牧民族,這個時間大概會持續幾十年。而戰爭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威武雄壯的漢子們,套馬才是主業,誰也不能天天靠砍人為生。別人不嫌你膈應人,你自己都覺得自己埋汰。人類總是天生嚮往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衣冠華夏,峨冠博帶,物質豐富,精神富足。而一旦遊牧民族下決心安定下來,就必然放棄原來遊牧民族生活方式,也就必然出現軍事實力上的漸變。

遊牧民族在蓬勃發展期,對於農耕文明的進攻,就如同一隻撒著歡的公牛闖進了瓷器店。他來的快,走的也快。你跟他動手,就要損壞自己的瓷器,不動手,則就眼睜睜看著他毀掉整個店鋪。女真人早期滅遼滅北宋,就像是一隻年輕的公牛,臉上掛著半斤荷爾蒙,肆意地發洩著自己旺盛的精力。然而即便是公牛,也不可能天天靠荷爾蒙活著。如今時過境遷,當年的公牛,變成了瓷器店掌櫃,坐擁北方偌大個瓷器店。面對初生的蒙古汗國,投鼠忌器的金國人再也沒有了拿得起放得下的灑脫與張力。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