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优势在哪里

游牧民族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敢和农耕民族进行战略决战,尤其是面对坚城利炮的大城市。所以,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区边缘城镇的劫掠,经常成为发展初期一种常态,缺吃少穿,或者缺人畜马匹了,就来进补和掠夺,抢了就跑,而不会长期占领农耕民族的城市。比如几百年之后的后金,皇太极就经常派人毁掉长城边墙入关,抓住明军不敢出城野战的心理。绕开明帝国的心脏北京,而把北京周边的无数的小城市和小村庄搞的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最后打劫结束,就进行三光政策,劫掠大量金银布帛,以及人口牲畜入关北归后金。

此外,相比游牧民族的刚猛,农耕民族具备较高的文化信仰,人口储备,以及政治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具备更大更深远的战争潜力。即便是在初期遭遇战争中的失败,只要给农耕文明足够的时间休整,来做好战争的动员工作,往往反击的能量也非常大。前文讲到长达几十年的宋金战争,虽然帝国在初期被女真人揍的狼狈不堪。但靖康之变之后,北方的太行山区,河北地区遍地烽火,南方的南宋朝廷赢得喘息机会后,不断调兵遣将。最终,南北双方僵持在了秦岭淮河一线,谁也无法前进一步。


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优势在哪里


总而言之,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军事对抗,实质上是一场非对称战争。像这样的战争模式是由客观条件的差异决定的,而和尚武精神高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更不是某畅销书“某图腾”所杜撰的——农耕民族性格软弱使然。游牧和农耕,双方一旦开打,战争初期走向总是有利于游牧民族,这个时间大概会持续几十年。而战争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威武雄壮的汉子们,套马才是主业,谁也不能天天靠砍人为生。别人不嫌你膈应人,你自己都觉得自己埋汰。人类总是天生向往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衣冠华夏,峨冠博带,物质丰富,精神富足。而一旦游牧民族下决心安定下来,就必然放弃原来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也就必然出现军事实力上的渐变。

游牧民族在蓬勃发展期,对于农耕文明的进攻,就如同一只撒着欢的公牛闯进了瓷器店。他来的快,走的也快。你跟他动手,就要损坏自己的瓷器,不动手,则就眼睁睁看着他毁掉整个店铺。女真人早期灭辽灭北宋,就像是一只年轻的公牛,脸上挂着半斤荷尔蒙,肆意地发泄着自己旺盛的精力。然而即便是公牛,也不可能天天靠荷尔蒙活着。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公牛,变成了瓷器店掌柜,坐拥北方偌大个瓷器店。面对初生的蒙古汗国,投鼠忌器的金国人再也没有了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与张力。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