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竟然有這麼多國家和人使用英語

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統計,最近10年內,世界上有20億人在學習英語,有30億人能應用英語;非英語國家說英語的人數是英語國家的3倍;亞洲有3.5億人能使用英語,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使用英語人數的總和;中國有近1億的兒童在學習英語。2月22日,英國《衛報》稱,英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在訪問中國時說,過去5年裡,英國教育輸出量已經翻了一番。現在英語教學年輸出利潤高達100多億英鎊,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和出口總額的4%。在未來20年裡,中國說英語的人數將是全世界母語為英語的人數總和。布朗將龐大的中國英語教育市場稱為“一個巨大的機會”。北京新東方學校校長周成剛印證了戈登·布朗的觀點,他曾經擔任BBC亞太部記者和節目主持人,他說:“英國人已經把英語作為一個產業。他們通過留學、推銷本國文化等各種方式來推銷英語。英國這個國家各方面都在衰退,現在英語已經被當作救命稻草。中國又是個巨大市場,他們將英語推銷到中國,進而宣揚自己的文化、歷史。這方面美國就有文化霸權的優勢,所以他們從來不刻意推銷英語。英語之所以流行,與這門語言所代表的國家有關,這些國家強大、受人仰慕。我們為什麼不學習埃塞俄比亞語?中國現在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漢語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中國人的滲透能力也無與倫比。國外任何一個國際大城市的中國城都在市中心,這些人形成自己的社區,無形中也傳播著漢語。但漢語要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程度達到現在英語的水平,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中國英語學習熱的起點,似乎可以追溯到1978年。這一年1月18日,《北京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理論戰線——以革命導師為榜樣努力掌握外國語》,文末發出這樣的號召:我們一定要胸懷大志,努力掌握外國語這個武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年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一篇紀念毛主席誕辰85週年的文章裡出現了這樣一個細節:毛主席到了晚年,工作繁忙,但仍抽空學習英語,一個單詞也要讀上十幾遍。工作人員見他如此刻苦,就問,毛主席,您都這麼大歲數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外語?毛主席親切地告訴她,這是鬥爭的需要。這兩篇報道可以看作是中國英語學習熱興起的前哨。1981年1月14日,國務院頒佈了《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出國留學之路被打通,當年首次托福考試,考生只有285人,兩年後就漲到2500人,1985年達到8000人,1986年則漲到18000人。中國推倡英語學校教育的發軔,始於1984年。當年英語以一門主科的地位入主高考;1987年9月,大學開始實行英語四級考試;1989年1月,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實行。據北京大學英語系教研室主任林慶新副教授介紹,四六級考試的初衷是為考核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個統一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政府對英語學習的提倡。1986年,我國將職稱評定與一定的外語水平聯繫起來。自此,科教文衛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評定職稱,也必須通過外語水平測定。林慶新教授說,經過“文革”後近10年的醞釀,建國後的第一次英語學習熱潮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1993年,第一部反映出國熱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在國內熱播,同一年,眾多民間英語培訓機構湧現——如李陽的“瘋狂英語培訓班”,以及日後影響頗廣的新東方學校等。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在中國代表團最後一次陳述報告中,北京市市長劉淇有這樣一段話:“60萬以上的志願者隨時準備投入到奧運會的所有工作中,我們的市民,無論老幼,正積極學習外語,以便各國來賓在北京都將受到來自本國語言的歡迎。我想告訴你們,我過去是學俄語的,但是現在正在和市民們一起學英語。”申奧成功後,全民英語熱再度興起。民間英語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也成為識時務者的生財之道。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中心、新浪外語、擇校網聯合發佈的《2004年知名外語機構調查報告》透露:截止到2004年,英語培訓機構總數不下5萬家,國內英語培訓的市場總值已達150億元人民幣。這背後是數量驚人的英語學習愛好者。以新東方學校為例,1994年接受新東方英語培訓的是3558人,2004年培訓人次達到75萬。北京新東方學校校長周成剛說:“現代人活得極有目的性,英語熱不過是‘需求’二字。”2004年中國學術界與媒體出現過一場名為“漢語保衛戰”的爭論,有學者指出,“我們固有的漢語傳統正在面臨著|||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全世界說英語的國家近一百個,人數約15億,而且還有更猛烈擴張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