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郁|將民間的不凡之氣傳遞下去

本文原發《今日遼寧》雜誌2018年第4期,原標題《故鄉的工匠們》

遼寧是出工匠的地方,1975 年我到遼南插隊,發現鄉下的能人很多,有許多老鄉是蕩過江湖的人物,風風雨雨過來,境界自然也不同於常人。生產隊有個“五小工廠”,每年生產油罐,據說運往伊拉克。工匠都是些老人,有的過去在瀋陽工作過,有的是鞍山鋼鐵廠退下來的。他們農活甚好,但鍛造、木工的手藝亦高,這在那時候的鄉下算是奇蹟。

有位姓高的老漢是木匠出身,曾是國內一些重要建築的參與者。他諳熟木工手藝,對於古建築頗有感覺。據說省城許多古建築的維修,都要找到老漢。我曾經與他有過許多接觸,是個很好玩的人物。他參加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遼寧省展覽館的建設,主體的構架是他與許多朋友完成的,還得了省裡的獎。關於他有過許多故事,有一年一座古廟坍塌,沒有人知道怎樣維修,他去轉了一圈,看看破損的木樑,把圖紙很快畫了出來,不久這上百年的建築很好地復原出來。我問他何以沒有留在省城,回答是故土難離,也想把手藝傳給故鄉的青年。

孙郁|将民间的不凡之气传递下去

我自己在遼寧生活了三十年,接觸過多位能工巧匠。比如,遼南分佈了許多國營企業,至今在國內赫赫有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曾採訪過幾個工匠,有一位老人是軸承專家,軸承工藝頗為精到。他自己善於發現問題,有過多次的技術革新,一時被國內同行所贊。這個人愛好甚廣,生活裡常懷好奇之心,做什麼都像個樣子。事業中有詩意的存在,枯燥的勞作便有了意味。所謂生活的藝術化,這幾個人做到了。我在這類人的身上,發現了詩文裡才有的那種韻致,他們把技藝賦予了人的愛意,亦可說是點鐵成金之人。那個企業的產品在國內長期領先,細細看來,除了觀念領先外,工匠的人數較多也是一個原因。記得文化館的一位創作員還專門寫過工匠的故事,在城裡的演出很受歡迎。在一般百姓眼裡,八級大工匠,比起教授來並不遜色。

有一段時間,工匠的影子從宣傳者的視野裡淡去,青年們熱衷熱門專業,傳統的工匠意識被漸漸邊緣化。這慢慢帶來了消極的結果。記得十幾年前我陪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去奈良,調研的內容之一是日本如何培訓古建築維修的人員。同行的專家說,國內的古建築工匠不多,日本搞古建築有一支隊伍,我們要了解一下他們的情況。我說,這種手藝人,我的故鄉就有啊,可惜他們都老了。青年一代的情況如何不太清楚,但至少,故土的工匠精神,總要傳下去吧。

這些年回到遼寧老家,發現情況有了些變化,人們重新認識工匠的價值,許多企業很愛護大工匠,培訓的工作也陸續出現。工匠不是學究,也非體系裡的學者。但他們於方寸之間而得天地之氣,在瓦斧內外喚靈思種種,希望之圖經由他們的手成為現實。每一個工匠都是一本大書,給我們的暗示豈能簡單言之?在前行的途中,他們是轉動的輪子,我們進化的每一步,都無法離開他們。

孙郁|将民间的不凡之气传递下去

前幾天楊利景同志來電話,讓我談談印象最深的故鄉精神。我突然想起遠去的歲月裡幾個工匠,覺得這些無名的英雄,實在不該被遺忘。當年遼寧在許多方面創造了奇蹟,其中工匠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建議有人能夠寫一本《工匠名錄》,這些資料能夠保存,民間的不凡之氣便會傳遞下來。

孙郁|将民间的不凡之气传递下去

———

孫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