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中專是現在的什麼水平?

香蕉你個不難呢


我就是1981年的中專生,至於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不好說,我就介紹一下當年的招生和錄取情況吧。

我是我們縣一中,恢復對全縣招生的第一屆高中生。全年級共六個班,每班50人,共300學生。高中是兩年制,高二的時候分文理科,因為有中途退學的,分班時就5個班,一個文科,四個理科。當年我們學校沒有招復讀班,復讀班在一個專門的學校。

不記得當時全縣考試的情況了,只是記得我們學校那年考的很差。全年級包括中專,大專,本科(沒有),總共錄取5個,本來考取的是6人,但考的最好的大專那位同學,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被錄取。我那年因為不願意讀師專(大專),沒有參加英語考試,因為錄取大專以上學校英語計一半成績,錄取中專學校英語不計成績。(知道自己的成績本科沒有希望),我當時錄取的是省屬提前批中專(軍警類學校)。記得當年全國大專以上招生數量總共是27萬,中專招生數量比大專以上的數量還要少。大中專一張試卷,同場考試。

我是我們公社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取縣中,第一個考取中專,第一個由學校畢業直接進入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當年的一個小小中專生,就可以取得這樣的榮耀,在我們的十里八鄉也算是小有名氣了。

現在老了,已經從崗位上退了下來,雖說沒有到退休年齡,但已經是頤養天年了。


無奈且向上


看到有人說八十年代的中專相當於普通二本水平,我就笑了!說明根本不瞭解大學擴招之前的中專生。



八十年代的中專和現在的中專不是一個概念,更不是一個量級。那個年代,中專分小中專和大中專兩種。小中專是初中考的,大中專是高中考的。對農村孩子來說,初中能考上小中專,農村戶口就可以轉為城市戶口,畢業以後國家分配工作,就可以吃商品糧了。吃商品糧是什麼概念呢?就是有了有正式工作,每月有收入、吃藥能報銷、經常發東西、退休有工資。從此就可以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是正兒八經的城裡人了。這對廣大農村孩子及其家長來說,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毫不誇張的說,無異於過去的金榜題名!

八十年代,民營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當時的大中專畢業生,國家分配工作。中專畢業以後,一般都會分配到國企、機關和事業單位,並且是幹部編制。當時人才很缺乏,大型國有企業,幹部隊伍主要是中專生,以及一些以工代幹人員,全日制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很少。中專生在單位鍛鍊幾年之後,很多人都走上了領導崗位。

過去的中專是很難考的。難度有多大?給你舉個栗子就明白了。我是八十年代考取的小中專,我中考那年,中專分數線是500分左右,重點高中分數線445。想考上中專,有兩個條件,一,智商夠高,二,足夠吃苦。到時我所在的全縣唯一一所重點初中,全縣的尖子生都彙集在此,兩個班一百八十人左右,能考上小中專的只有十來個人。全縣二十幾個鄉,都有鄉初級中學(普通中學),基本沒人能夠考上小中專。按全縣初中畢業生3000人計算,小中專錄取率僅為千分之四左右。我老家那個村,全村2000人口,在大學擴招之前幾十年,算上我在內,僅僅出了三四個中專生和大學生。我村曾經有一個人,為了考大學,復讀了七八年,最後勉強考了一個大專。可想而知,當年考中專、大學難度有多大!

而現在的大學錄取率如何呢?不要說一本,985、211大學在各省錄取比例也佔全部考生的10%左右。拋開諸如清華、北大、浙大、上交、復旦等頂尖985大學不說,就現在很多211大學的學生,包括一部分985大學學生,如果放在八十年代,不成為“大學漏”就是燒高香了,即便能被錄取,充其量就是大專和中專。可惜,歷史不會重來,所以,過去的中專生和現在的大學生沒什麼可比性。

年輕人可能不懂這段歷史,我們這些老中專生可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曾經的輝煌和落寞也會銘記終生。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我是90年初中畢業,當時中專是中專,技校是技校,中專錄取分比我們市重點高中還要高20分,記得那會兒中專總分要求是500,重點高中是480,普通高中和技校,分數差不多都能上。那時的中專學制四年,技校學制三年,我畢業分配到我們當地的一家國企,有幾個技校畢業的同學已經上了一年班了。我先在生產車間見習一年,一年後繼續待在車間,差不多待了三年多,就是做一線工人。其實我們那些技校畢業的同學有的還進了化驗室、技術組。再後來,那些當年考高中的同學,上大專的、上本科的,一些人也分配過來了,那待遇就不一樣了,單獨的宿舍,技術或管理部門見習,和我都不是一個階層的。當年,他們的成績和我可不是一個層次,差遠了,心裡確實有點兒不平衡。雖然後來我自修了專科和本科,但又不是全日制的,到哪裡這個學歷都不被看重。所以,你別瞧不起那會兒的中專生,那都是有真才實料的。



崔大乘


你要問的是高考時的水平吧?分數不能對比,只有用錄取率來比較。

我就是湖南81年應屆考入部屬中專的。

曾經的大山深處的農家孩子,當年農村戶口名下有兩畝田地。

小學、初中,一直是就讀的學校的同年級數一數二的好學生。由公社初中150來名學生考出15人進入縣第一中學,另大約有45人進入片高中,餘大多回鄉務農。

縣一中一屆有六個應屆班(高二才分出5理1文)三個復讀班(2理1文)共九個班同學約400人。高中兩年。預考後約三分之一以內的獲得參加高考資格吧。

高考結果,記不太清楚應屆的多少往屆的多少了。只記得應屆的極少。一中當年文科考上了1人(往屆生人不熟)省內師院的本科,餘下的大專中專共8人。我的高考成績有辱母校威名,故不敢具名。一心想考政法大學的我不願讀大專的師專,家長也無財力支持我復讀,班主任老師就建議報部屬中專了。我們公社這14人(1人中途退學)當年應屆考上文理2人,片高中這邊一個都沒考上。我們公社這屆的高中生60人只考了2人毛估比例3%。因為是偏遠山區,教育質量較差。

中專讀兩年,班上最年長的同學大哥入學時25歲了,我16歲,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

18歲畢業分配省屬單位工作,24級國家幹部見習一年。

兩年後支援轉入地方國企,26歲任正科級科長,31歲副處級,42歲隨國企破產下崗買斷工齡,

成為城鎮無業居民。終點回不到起點,無身份無田地。自由任博擊,海闊憑魚躍。

若要問我高中是什麼水平?我能說當年我也曾經是少年學霸麼?

借大詩人兩句絕句,以表小我心境:

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輩豈是蓬蒿人;

無論命運有多舛,拚博不止笑人生!


二十八畝田908


我1979年中考上了中專線,因體檢沒過關改上縣一中。那時中專優先於高中錄取。

1981年參加高考,我班是重點中學的重點班,52人,共4人上線,一個大專3箇中專。復讀班的上線率明顯要高,他們有的已經參加了六七屆高考了!

我上中專時15歲,同班同學最大的24歲!已婚!

要知道,我班教師四分之三是清華北大南開畢業的優秀教師。我畢業後三四年時間,這批教師全部回到大城市去了,一個都沒剩!

後來,我扔掉鐵飯碗出外打工,發現連競爭個普通文職人員都很費勁,因為你的競爭對手都是本科生。儘管有後學歷,儘管你覺得自己能力很強,但說到底你只是箇中專生,理論上與高中同學歷。

提供這些情況,供大家自己去判斷。


易畔書院


在印象中,中專是分為小中專和大中專的,小中專是上完中學才考的,而大中專上完高中考的。至於中專如何換算成現在的本科、大專、985、211的,真的不好說,而且那個時候的就業背景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更加無法用現在的水平來衡量。

沒經歷過1981年的中專,但是經歷過90年的小中專考試,深深地明白小中專對於當時的考生意味著什麼。

以小中專為例,它已經意味著你可以正式進入國家編制,可以抱上鐵飯碗了,可以是國家幹部了。說到這兒,鐵飯碗這個詞,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陌生了,而在那個年代,鐵飯碗是非常牛的。鐵飯碗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來說是穩定和高收入的代名詞,如果可以捧得鐵飯碗,基本意味著順風順水了。所以,小中專考試是非常難考的,有的學校對於一個縣甚至只招收一名考生。那個時候的學生,家庭基本都不是特別富裕,如果能考上小中專,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所以,學生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多選擇了考小中專。這時候還要說的是,那個時候,參加考小中專是不能考高中的,當然,那個時候高中前景遠遠不如小中專吃香。可以這樣說吧,那個時候的小中專對於中學生而言就好像是神邸,只有“好學生”才能考入的。

90年的小中專考試已然是這樣一種狀況,可想而知81年的中專是何等的重要了。而且,那個時候能夠考入中專,就可以說正式工作的大門已經向你打開了。他們在畢業後,進入工作單位,基本上都是領導幹部,是單位的骨幹。


村裡來了照相的


看了這麼多回答,基本上都回答錯誤。1981年的時候考上中專是不準初中生參加考中專的,當時的考大學考中專的都是一起全國7月7日統一高考,大學錄取後分數差點的上中專,甚至相當一部分人上了大學分數線由於志願填報等原因而去上中專的,哪時候外語才剛剛納入考科,滿分30分或者50分的。當時全國的考數並不比現在少,但全國錄取的大中專人數僅有25萬至30萬人左右,當時上箇中專比現在上985或211都難,如果說只相當現在上二本,這是根本不瞭解當時的難度,客觀的說,當時考上技校都比現在二本難(農村學生是不能上技校的),技校畢業也是包分配的,只是大中專分配到單位是幹部級別,技校是工人級別而已。這批人現在都是50歲以上的人,都是我們國家的中堅力量,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領導崗位,副國級省部級領導大有人在,但你從他們的簡歷上或許看不到,大多是中央黨校以及在職研究生或博士生學歷。如果你認為我回答有錯,你可以去問這個年代上大學或中專的人,現在可能是你爺爺或奶奶輩,也可能是你爸爸或媽媽輩,他們會給你最好的回答,因為他們是親歷者和過來人!


手機用戶50589847535


1981年的中專有三個好處:

一是如果你是農村戶口,考上中專後馬上可以跳出農門,這意味著你今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在農村生活,不當農民了。

二是那時中專畢業後國家給安排工作,大多數人都進了縣委、政府、財政、稅務、司法、公安、統計、審計等單位,很多人隨後在1983年講究文憑時被提拔到領導崗位。這在現在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就是985、211畢業的學生甚至是研究生也不敢保證一畢業就能就業,而且大部分是端上了鐵飯碗。

三是在經歷了數次運動,大學教育和教師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辦學條件一時不能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兩年制的中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知識型人才短缺的問題,而且當時確實有很多中專學校的專業課很強,在大學錄取率只有4%多一點的年代,讓很多寒窗苦讀的學生圓了上學夢。


手機用戶72410007087


其實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專裡面是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在1980年~1992年中間,農村和縣城大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去讀了中專,大城市裡的中等成績的學生去讀中專,考中專比考高中的難度還大。

其實仔細想想,雖然接受的教育水平跟不上大學,但是從選拔率來說,相當於現在的二本以上的學校吧。

現在很多縣城的領導或者教師骨幹,學歷很多都是中專,他們也是當年比較優秀的一批人。

80年代中專大專畢業可以直接進銀行、供銷社,類似現在:讀研還是公務員的選擇,況且現在讀研也未必是鐵飯碗。

因為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中專比高中好,中專和大專本科一樣可以包分配,有鐵飯碗,很多家裡比較貧困的,需要提早工作的,學習成績還比較優異的,選擇去讀中專。

在網上有很多網友也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或者看法:


附一張1984年的中專畢業證書,圖片來自百度,侵刪。


鐵齒紀先森


我1992年中考,作為農村放牛娃,考分排名全縣第37名,為了“城鎮戶口“,放棄重點高中的創新班,去杭州讀當時的“全國重點中專“”,電力類的,縣裡只招兩個人。讀了四年,畢業後進系統。雖然,現在我手下有9名985學校的研究生,幾百名本科生,但沒能上全日制大學是我終生的遺憾。

職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畢竟不能和全日重點大學的學究型教育相匹敵,當你在專業和管理上都要有所突破時,必須依靠後續的自學來彌補,好在我們這些老中專生學習力還是很有底氣的。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圈子的能量還是不容忽視,重點中學和大學期間的校友,是在行業和社會生活中相互幫襯的重要資源,這樣認為是不是“俗”了點,但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