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5講 實用類文本傳記閱讀

第15講 實用類文本——傳記閱讀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5講 實用類文本傳記閱讀

一、自我診斷 知己知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4年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愛國科學家鄧叔群

經過清華學堂八年苦讀,鄧叔群於1923年經考試公費留學美國.兩時去的同學大多選擇學習外交、銀行、軍事、法律等專業,只有他不聽別人勸告,為了解救貧困的中國農民,一心入讀康奈爾大學的農林專業。留學期間,目睹同胞受到種族歧視,這激發了他為國爭光的民族自尊心,決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精湛的科學知識。他不僅主科成績都是A,而且榮獲了全美最高科學榮譽學會頒發的兩枚金鑰匙證章。正當他博士論文接近完成時,國內嶺南大學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學教授,導師惠湊推薦了他,但建議他完成論文後再回去。鄧叔群卻認為,學到先進知識報效祖國,正是自己求學的真正目的,於是當即回國。

在回國後的十年中,為蒐集我國第一手真菌資料,他手提竹籃,攀山入林,一樣一樣地採集,逐一鑑定,定名分類。他先後研究鑑定的真菌種類達一兩千種,分隸於數個屬,其中首次發現的新屬5個,新種121個,為世界真菌資源寶庫增添了新標本,在世界真菌學史上為我國的真菌科學譜寫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有自己的真菌科學。在世界著名真菌分類學家考爾夫教授總結的康奈爾大學120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41位真菌學家中,他是唯一的東方人。

抗戰開始不久,為了使自己的研究與國計民生關係更為直接,鄧叔群轉向了林業研究。他帶領助手深入雲南、西康、四川一帶,勘察森林資源狀況。他們冒風雨,頂烈日,忍飢寒,摸清了該地區森林資源的組成、分佈、蓄積量及病蟲害等情況,給制了中國的早期林型圖,並提出了合理經營、開發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報告,為大後方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其中森林的材積估算、輪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針等,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後來,鄧叔群拒絕就任農林部副部長,而在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張心一的支持下,舉家奔赴甘肅,開始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經過幾年艱苦奮鬥,成功創辦洮河林場及三個分場,建立了一整套保證森林更新、營造量大於採伐量的制度,創建了以科學的方法經營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鄧叔群認為,水利和林、牧之間具有密切關係,要根治黃河水患,就必須三者並重。為保持黃河上游水土、減輕下游災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態平衡理論。

1948年,鄧叔群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隨後,中央研究院要求全體高級研究人員遷往臺灣或去美國。他不僅自己明確表示決不離開,還動員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對家人說:"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為民族富強而奮鬥終生,我決不跟腐敗的國民黨去臺灣,也不去美國。"其實在他內心深處,對共產黨抱有希望和嚮往,願與民族同甘苦,共命運。後來,他早年的學生沈其益受東北解放區領導委託,特地到上海邀請他去東北籌辦農學院,他欣然接受邀請,並在半年的時間內,帶病編寫出一整套農林大學的教材鋼要。作為瀋陽農學院創建總指揮,他辛勤工作,調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設任務。

鄧叔群生活儉樸,不圖物質享受,新中國成立後,他把抗日戰爭前在南京購建的花園洋房捐獻給國家,還三次主動提出減薪,抗美援朝期時,他將自己的積蓄捐作軍用。1960年,他受林業部委託,舉辦森林病理學培訓班,為各省培訓出教十名專業技術骨幹。培訓結束後,他謝絕鉅額酬金,只留一張結業合影作紀念。鄧叔群一生的選擇,都從人民和祖國的需要出發,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科學報國的埋想。

(摘編自《中國真菌學先驅——鄧叔群院士》

相關鏈接:

①鄧叔群(1902-1970),中國真菌學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任瀋陽農學院和和東北農學院院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國的高等真菌》《中國的真菌》等。

(摘自《辭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嚴氏收養。她教我勞動,曉我勤儉,並以民族英雄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人的事蹟勉勵我;教我做人要堅貞不屈、清正廉潔、光明磊落,這一切促使我從小就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奮鬥終生。

(摘自《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鄧叔群》)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因為種族歧視使鄧叔群深受傷害,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決心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精湛的科學知識,為國爭光。

B.考慮到嶺南大學開學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學教授,鄧叔群聽從導師的建議當即回國,全然不顧自己即將得到的博士學位。

C.鄧叔群採集、鑑定的中國真菌標本,填補了世界真菌研究領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為在真菌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得到世界同行認可。

D.抗戰時期,鄧叔群與助手開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僅支持了當時的大後方建設,其中不少內容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E.鄧叔群基於水利和林、牧並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態平衡理論,使得黃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並減輕了下游的水患災害。

【答案】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

【解析】題中,B項錯誤在於,不是"建議"他"當即回國"。 E項錯誤在於還沒有如該項所說的成為現實。A項"深受傷害"的說法原文無據。

2.鄧叔群不願意去臺灣,也不去美國,而欣然接受邀請去東北籌建農學院。他這樣做,既有現實因素,又有思想基礎。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6分)

【答案】現實因素:①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現實使他深感失望;②解放區領導尊重人才的真誠使他深受感動。思想基礎:他心中有要為民族富強而奮鬥終生的志願;①從小受到外祖母影響,以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為榜樣;②不忘自己是中國人,願為中華民族富強奮鬥終生。

【解析】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幹中"現實原因"和"思想基礎"二詞,在文本和鏈接材料中篩選有關"不願意去臺灣,也不去美國,而欣然接受邀請去東北籌建農學院"原因的信息,然後分別作答。文本在講述鄧叔群欣然接受邀請去東北籌建農林學院的上下文中,寫到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寫到解放區領導的真誠邀請,這些就是現實基礎。至於思想基礎,則要根據全文乃至"相關鏈接"中的文字來歸納。

3.在國家需要時,鄧叔群是如何主動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分憂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因為嶺南大學的需要,中斷學業,提前回國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園洋房和積蓄捐獻給國家,並主動提出減薪;③帶病編寫教材綱要,為籌建瀋陽農學院辛勤工作。

【解析】解答此題,要緊扣題幹中"如何主動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分憂"一語,在文本和"相關鏈接"中篩選有關信息,然後分條作答。比如,文本第一段寫到的鄧叔群先生放棄博士論文回國,文本第四段寫到的舉家遷到甘肅,文本最後一段寫到的捐花園洋房、主動提出減薪、捐獻積蓄、謝絕鉅額酬金等等。

4.作為一位愛國科學家,鄧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現?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8分〉

【答案】①為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學,在世界學術領域爭得一席之地;②為改變中國農業的落後面貌,選學農林專業;③為國計民生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為新中國農林業的發展,努力培養專業人才。

【解析】回答此題,要抓住題目"作為一位愛國科學家"的限制,在文本和"相關鏈接"中認真篩選"突出表現",然後分條作答。比如,文本第1段寫的為解救貧困的中國農民選讀農林專業、文本第2段寫的對真菌研究取得的成果、文本第3段寫的為國計民生轉向研究林業、文本最後一段所寫的培訓骨幹等,都應該屬於他的突出表現。

二、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從歷年高考來看,一般表現為對傳記部分中心層意、段意的概括,或對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還可以是對作品反映出來某種思想傾向和作者觀點、寫作意圖的探究,有綜合命題的形式也有綜合命題的形式。題型既有主觀題也有客觀題,以主觀題為主。

解題思路:

1.讀原文,切分層次,知大意。

2.審題幹,明要求,知答題方向。

3.找區域,作對應,析要點 。

4.組織語言整理答案。

常見題型及解題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1.【命題特點】

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對人物某個特定階段主要事蹟、貢獻、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節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概括的試題。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題涉及內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2.【設問方式】

(1)對事情的歸納,一種是對事理的概括:

"概括×××的貢獻(成就)"

(2)對事理的概括:

"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

"概括××的個性品質"

3.【技法點撥】解答這類事件概括型試題,要分三步走:

(1)細心審題,看清試題要求。有的要求概括某階段或在某地發生的事件,有的巧設問題,而其中隱含對相關事件概括的要求,這裡屬於前者,雖然未指明具體段落,但考生根據題幹要求析讀後發現,答案素材主要集中在第②③⑤⑦段。

(2)根據題幹要求,順著文章思路,圈點出相關事件的敘述材料。第②段寫人才培養方面,參與創建清華建築系,桃李芬芳;第③段寫實踐業績方面,如菊兒衚衕改造工程;第⑤段寫理論建樹方面,主要有"廣義建築學"理論、"人居環境"學說等;第⑦段寫聲望和影響力方面,如中國兩院院士、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等。

(3)根據題於要求,用簡練的語言對敘述性材料運用"去次留主""歸併整合""提取要素"等方法進行概括。

(二)要點概括型

1.【命題特點】

要點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觀點,或要求根據題幹提示的"核心詞"結合文意進行概括分析的試題。命題多從文章內容的重要側面切入,重點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內容的分析,能力層次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2.【設問方式】

×××體現在哪些方面?

為什麼說×××?請簡要分析。

傳記從哪些方面寫×××的?請分條列出。

3.【技法點撥】解答這類要點概括題,應注意三個方面:

(1)學會摘引原文中與題幹要求相關的關鍵性詞語。如本題要點①,就摘錄了原文中的"努力探索真知",本題要點②則利用了原文中的"認真細緻的研究"。

(2)學會根據題幹要求,對原文相關事件、細節的本質內涵進行概括。如本題要點③中的"一絲不苟",就是從原文最後一段謝希德修改科學小品的細節描述中概括出來的。

(3)答案表述,要有層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條列舉出答案要點。

(三)性格概括型

1.【命題特點】

性格概括型試題,指要求考生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傳記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質類的試題,以概括能力為考查重點。有的要求作簡要分析,重視對人物性格、品質的不同側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2至3個要點。

2【設問方式】

×××有哪些優秀品質?

3.【技法點撥】解題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關注事件、細節。如文中寫"他從不用講稿,偶爾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徵博引",可以看出他的"學識淵博"。

(2)關注作者議論評價傳主的語句。如"他推崇不在權貴面前低頭",這裡作者肯定了他面對權貴,不卑不亢的骨氣。

(3)關注文中人物對傳主的評價。如"功利、名望,彷彿已經完全從先生的心裡消失",張鳴的這句話,直接道出了林庚淡泊名利的特點;"他實在太隨和,太真誠",袁行霈的這句話則道出了林庚待人熱心、真誠。

4.掌握傳記閱讀分析語言類試題答題技巧:

傳記類文本對語言的考查包括正確理解傳記中重要詞語與句子的含義和分析傳記的語言特色。常考查詞語的指代義、修辭義、情感義。對於這類題目,考生需要做的還是整體把握主旨,考慮傳記寫了什麼人物,反映了人物的什麼品質。對於修辭義,也就是如果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考慮本體一般是傳記人物,或者是傳記人物的某項品質。如果所考查句子存在因果關係,一般考慮要瞻前顧後,考慮人物的思想、精神的前後時間變化。自傳採用第一人稱,語言或自然親切或幽默調侃,通常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他傳採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分析傳記語言常用詞語有:通俗、簡明、平實,自然親切、活潑生動、幽默詼諧,富有文學色彩等。

(1)首先明確傳記類別,瞭解不同類別傳記具有的不同特點。

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文本加以辨別分析。如,自傳採用第一人稱,語言或自然親切或幽默調侃,通常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他傳採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

(2)瞭解傳記常用的表現手法,結合文本加以判斷分析。

傳記採用的表現手法與一般記敘文相似,有首尾照應、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此外,引用是傳記常用的表現手法,如引用傳主在書信、日記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證作者的觀點,也可以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

(3)考查語言特色的常見設題方式

①這篇人物傳記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②請鑑賞某段中的某個句子的妙處。

③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4)一般答題步驟

①明確手法

②分析表達效果

5.掌握篩選並整合信息的方法

(1)讀,把握全文內容

面對傳記文本,不管命題人需要我們篩選什麼樣的信息,我們都必須先靜下心來,通讀全文,觀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現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實情況,對文本作整體感知,弄清楚它寫什麼人,敘什麼事,分幾個部分,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基本傾向是怎樣的等等。這是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礎。不少考生在解答篩選信息類試題時,往往只關注題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從而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2)尋,尋找篩選目標

首先從題幹要求出發,明確篩選目標,這是做題的前提。有的題幹中的篩選標準暗藏陷阱。其次審準篩選範圍(區間),找準相關的信息區間,認真研究相關信息區間的前後文,看清是否有與其並列,承接或遞進關係的語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點理清之後,還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該分解的要分解、該合併的要合併、該概括的要概括,語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後沒有條理的要使之條理化,有些從文本中提取出來的詞語表意不明確的,要使之明確化。

尤其要注意將那些零散的、描寫具體的信息材料,歸納並梳理成簡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點,不能什麼都照抄原文。確實能摘抄的,也要適當加以轉換。概括的內容往往不止一點,一定要分點列舉、分條作答。

6.瞭解傳記閱讀篩選信息類試題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1)常見提問方式

①×××的主要事蹟有哪些?請概括。

②×××的性格特點怎樣?用哪些事件來表現的?

③文章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④下列各項,不能(或能)表現×××的一項是?

⑤下列各項,屬於(或不屬於)×××的一項是?

(2)答題步驟:

第一步,劃分本段(或全文)的層次;

第二步,提取要點句子;

第三步,整合答案;

第四步,分條作答。

7.掌握傳記閱讀分析寫作手法類試題答題原則及步驟:

(1)審題

文本考查表現手法,一般放在傳記的獨特手法上。因此,它在命題上有明確的指向。審題要審準這種指向。如題幹明確要求從修辭手法角度分析。另外,注意題乾的提示或暗示角度。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話有什麼作用",這是提示從"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舉了數字,有什麼作用",這是提示從"列數字"這一說明方法作答。

(2)答題

①一般與具體結合。這主要是針對文體基本特徵的分析而言的。不管是傳記還是通訊,它們都具有區別於其他文體的基本特徵。當我們要分析的是傳記時,就應該抓住傳記的特徵來分析。

②側重一點突破。這主要是針對文本的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而言的。表現手法是作者用來實現其寫作意圖,表現其中心思想,再現或表現生活的一切手段。任何一個文本都難以單純地依靠一種表現手法完成寫作。它有主要的表現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現手法。而對主要的表現手法,我們抓住重點進行深入細緻分析,是能分析出來的。這樣,我們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筆墨也不能過於分散。這種題目最忌蜻蜓點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簡略寫出,這樣既可以保證答題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變得豐實。

③注意效果解讀。分析文體特徵或表現手法,不能僅僅停留在辨別認知的層面上,還必須分析它們的"效果"。分析"效果":一是從作者的表達考慮,看他這樣做對他的表達會帶來怎樣的方便;一是從閱讀者考慮,看他這樣做可以對讀者的閱讀產生什麼樣的積極的效果。傳記類文本的文體特徵與表現手法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離開"效果"分析文體特徵或表現手法,是很容易流於浮泛空洞的。

三、典例剖析 思維拓展

考點1. 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6年新課標Ⅲ卷高考試題)

一代通儒顧炎武

顧炎武從科舉制度桎梏中掙脫出來後,便一改舊習,自警"能人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力倡"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糾纏,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遊為隱,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最初往來於山東、北京、江蘇、浙江之間,自康熙元年起,其遊蹤擴至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南北往返,風塵僕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著述事業。顧炎武每到一處,必考察當地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如與平日所聞不符,便打開書卷驗證。旅途中則在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就翻書溫習。據他在《書(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啟)後》回憶,自己曾臨泰山,謁十三陵,登恆山,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他把所蒐集到的地理文獻資料一分為二,將有關水利、貢賦、經濟、軍事部分,編為《天下郡國利病書》;有關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勝部分,則編為《肇城志》。

顧炎武把《論語》中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作為自己的治學宗旨和處世之道,虛懷若谷,嚴於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來,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交友是益學進道的重要途徑,古人學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尋友交友構成他為學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學交友過程中,他始終推友之長,虛己待人,以友為師,其高尚品格足為後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廣師》,從學術視野、學術貢獻、博聞強記、文風雅正、治學態度等方面,對同時代的十位"同學之士"加以稱許。其弟子潘耒在《日知錄》序中,盛讚其師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賢豪長者。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

顧炎武一生,始終關注"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復,即使暮年獨居北方,依舊念念不忘"東土饑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纏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為己任。他主張,天生豪傑必有所任,"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正是自己的責任。顧炎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來固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對於一箇舊時代的思想家和學者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面對明清交替的現實,顧炎武從歷史反思中得出結論:"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後世學者將他的這一思想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頗有道理的。

(摘編自陳祖武《顧炎武評傳》

相關鏈接:

①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遍遊華北,所至訪問風俗,蒐集材料,學問廣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槽、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反對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文集》等。

(摘自《辭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為人……深信他不但是經師,而且是人師。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顧炎武之所以不顧家庭,離家出遊,固然有躲避豪紳陷害、以遊為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實現他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的理想。

B.顧炎武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驗證文獻記載,蒐集著述材料,把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結合在一起,大大開闊了他的學術視野。

C.顧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萬裡的旅途中,覽書萬餘卷,寫成《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著作,終成一代大家。

D.顧炎武足跡半天下,廣交賢豪長者,又在《廣師》中對十位"同學之士"推崇備至。他的弟子潘耒稱讚他,天下無賢不肖,無不知道顧炎武為通儒。

E.顧炎武一生奔走,始終以豪傑自視,雖沒有完全實現他"救民水火""興太平之事"的雄心壯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業。

【答案】答B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解析】選項A對應的原文是"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緩,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遊為隱",前後是"並列"關係,而選項中"更重要"強調"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以遊為隱"是結果也不是原因,選項不嚴密,所以1分;C項中的原文在遊歷過程中編選寫的書是《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城志》,選項中的另兩部書籍不是此間編寫的,選項混淆範圍;選項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業"文中無據,無中生有。

【易錯點】混淆時間

【方法點撥】實用類文本閱讀5選2的題目,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點和論述類文本閱讀基本相同,注意"詞語""句子""文段內容"和"主旨"的分析。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多考核行文的語言風格,篇章的結構,引用等手法的運用。此題的選項均為考核內容,其中ACE理解出現偏差。

2.從《日知錄》的成書過程來看,顧炎武治學有什麼特點? 請結合材料簡要的概括。

【答案】①堅持獨立思考,注重學術創新,從不蹈襲前人;①②積少成多,不斷增改,務本求真;③嚴謹篤實,勤勉治學,持論公允,留待後人檢驗。(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首先明確題幹要求概括的是顧炎武的"治學特點",前面又有限定"從《日知錄》的成書過程看",可見是一道局部信息篩選的題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個句子,提取重點詞語"研究篤學""學術創新""不斷增改""供後人研討"。然後從"創新""增刪""嚴謹"的角度分條作答。

【易錯點】提取信息不準確。

【方法點撥】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題是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如此題的題幹是概括的是顧炎武的"治學特點",通過題幹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對第二段進行簡單的劃分,然後提取關鍵的詞語從"注重學術創新""不斷增改""嚴謹篤實"的角度作答。

3.梁啟超生平最敬慕顧炎武的為人,認為他不但是經學大師,而且是世人楷模。這是為什麼?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古訓,謙虛謹慎,嚴於律己;②經世致用,學問廣博,開一代學術風氣;③善於推人之長,以友為師,虛懷若谷,博採眾長。(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首先明確題幹要求概括的是梁啟超認為顧炎武"不但是經學大師。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應該從"經學大師"和"世人楷模"兩個方面概括。是一道綜合信息篩選的題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論事"是人的楷模",鏈接①論述"經學大",注意提取文中的重點句子,鏈接部分注意重點詞語"經世致用""開一代學術風氣"。

【易錯點】綜合能力的考查,學生篩選信息能力不夠。

【方法點撥】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題是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如此題的題幹是概括的是顧炎武"不但是經學大師。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通過題幹看是一道綜合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對文章第三段和鏈接①的概括,重點注意段首句,然後提取關鍵的詞語從"經學大師"和"世人楷模"兩個角度作答。

考點2. 整合並歸納文本信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高考試題)

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陳忠實出生在陝西農村。上中學時,陳忠實讀趙樹理的《三里灣》和柳青的《創業史》,得到滋養,萌發了文學夢。也許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畢業後,他未能如願上大學讀中文系,這個20歲的青年,常常一個人坐在家鄉的灞河邊,想著文學,想著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後,陳忠實的散文《夜過流沙溝》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報》文藝副刊上發表,他的文學生涯由此正式開始。但直到1979年小說《信任》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才確立了文學上的自信。他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業餘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又一個三年之後,陳忠實40歲,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鄉村》出版,贏得"小柳青"的名聲,工作單位也換成陝西省作家協會。他終於是一名專業作家了。

隨著年歲的增長和時代的變化,陳忠實越來越覺得要從趙樹理、柳青的文學中剝離出來。他將這個願望寫進了小說《藍袍先生》中。小說寫於1985年,一個認知作者的標誌性年份。這年的最後10天,他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泰國。第一次走出國門的陳忠實特意置辦了一套質地不錯的西裝。當他第一次穿上西裝打上領帶站在穿衣鏡前的時候,腦海裡浮現出剛完成的小說的主人公藍袍先生。藍袍先生多年以來一直穿著藍色長袍,受到同學譏笑以後才脫下藍袍,換上"列寧裝"。陳忠實認為那是擺脫封建殘餘桎梏、獲得精神解放的象徵。脫下了幾十年的中山裝、換上西裝的那一刻,他切實意識到自己就是藍袍先生。

1985年的泰國之行讓陳忠實深受刺激,他聯想起家鄉人自嘲的稱呼。相比那些見多識廣的城市人,他們把自己稱作"鄉棒"。遊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樓,看著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服裝,作家覺得眼花繚亂。那一刻,他覺得不僅自己是"鄉棒",教他觀察服裝的北京作家鄭萬隆也是"鄉棒"。面對世界,1985年的中國人大都是"鄉棒"。他痛感自己需要從什麼地方剝離出來,將自己徹底打開,不僅要在生活上打開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開自己。

在剝離的願望中,陳忠實認識到必須寫一部史詩般的長篇小說,才能在文學上確立自己。這時,各種新近閱讀過的長篇小說縈繞心頭,作家備感困惑,又備受啟發。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結構像網一樣迷幻,王蒙《活動變人形》的結構自然隨意,卻儼然大手筆,張煒《古船》的結構完全不同,有一種精心設計的刻意…… 而結構背後似乎還有更深的東西。陳忠實最終發現,不是作家先別出心裁弄出一個新穎駭俗的結構來,而是先要有對人物的深刻體驗。尋找到能夠充分描寫人物獨特的生活和生命體驗的恰當途徑,結構方式自然就出現了。恰巧此時興起的"文化心理結構"學說給了他決定性的影響。他相信,人的心理結構主要是由理念支撐的,而結構一旦形成,就會決定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內核。如果心理結構受到社會衝擊,人就將遭遇深層的痛苦,乃至毀滅。陳忠實感到自己終於從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說中剝離出來,彷彿悟得天機,茅塞頓開。多年以後,作家回憶往事,認為自己就是在1985年開始重建自我,爭取實現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獨立表述的。

陳忠實後來尋找到了什麼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開始在《當代》雜誌連載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學經典,他在中國當代文壇的位置也隨之奠定。此後,功成名就的作家繼續在文學的園地裡辛勤耕耘,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陳忠實走了,屬於陳忠實的句子永留人間。

(摘編自陳忠實《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陳忠實年表》等)

相關鏈接:

①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小說藝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把這部作品放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大格局裡考量,無論就其思想容量還是就其審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即使與當代世界小說創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應該說是獨樹一幟的。

(何西來《〈關於白鹿原〉及其評論》)

②陳忠實常講,創作到了一定階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藝術,而是拼人格。好一個拼人格!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這就不難理解他最終被公認為描摹巨大民族悲劇的聖手,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大家之一。

(李滿星《陳忠實:回首六十五載風雨人生》)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趙樹理《三里灣》和柳青《創業史》是陳忠實最初的文學營養,使他萌發了文學夢,後來則成為他創作上必須突破的對象。

B.小說《信任》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使陳忠實在文學上確立了自信心,這是他從業餘作者走向專業作家的重要轉折。

C.陳忠實認為"面對世界,1985年的中國人大都是'鄉棒'",這與其說是他的一種覺悟,不如說是他受刺激後的錯誤判斷。

D.陳忠實善於學習前人並感知時代,不僅拼生活、拼藝術,而且拼人格,不斷地提升思想境界,獲得對人和生命的獨特理解。

E.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稱為"小柳青",再到被人稱為"當代中國文學的大家",陳忠實的整個文學生涯可謂一帆風順。

【答案】答D給3分,答A給2分,答B給1分;答C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文章的內容和手法。考生應重點分析選項內容與文章內容的合度。C項"是他受刺激後的錯誤判斷"理解錯誤;E項"陳忠實的整個文學生涯可謂一帆風順"判斷錯誤;B項前半句"小說《信任》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使陳忠實在文學上確立了自信心"對,後半句"這是他從業餘作者走向專業作家的重要轉折"錯,原文是"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鄉村》出版"才是"他從業餘作者走向專業作家的重要轉折"。

【易錯點】對選項的理解錯誤,不清楚出題人表述的意圖。

【方法點撥】本題從考查的範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主旨錯誤,也有細節錯誤。解答此類題的方法:通讀全文,關注細節。

2.為什麼說1985年是認知陳忠實的標誌性年份?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答案】①他意識到要像自己筆下的藍袍先生一樣接受時代的變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開自己;②他認識到必須寫出史詩般的長篇小說,才能在文學上確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認為自己在1985年開始重建自我,產生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這是一道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題,要想答對,首先要根據題幹要求,把答題區間找對,從中篩選出對答案有幫助的信息,然後還要會概括,要點要簡潔,儘量使用文中詞語。一是"1985"的時間限制,必須是發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發表與獲獎。二是陳忠實的"標誌",包括陳忠實的作品特色與個人風格等。

【易錯點】答題區間不完整。篩選信息有遺漏。

【方法點撥】先泛讀:瞭解文章大意、結構,圈出關鍵詞、句;再審題:確定範圍、角度、要求;然後精讀:尋找相關信息,篩選關鍵詞語;最後加工:按題目要求整合信息。

3.文中認為"屬於陳忠實的句子永留人間",為什麼?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的小說藝術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學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審美境界在20世紀中國是無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當代世界文學中獨樹一幟的經典。

【解析】本題考查重要語句的含意。答題時首先要弄清楚"屬於陳忠實的句子""永留人間"的含義,然後到文中找到相關的材料加以佐證。理解句子含意要回歸文本,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主旨等來理解。

【易錯點】忽視相關鏈接的內容。

【方法點撥】藉助相關鏈接,巧妙進行轉換。

4.陳忠實的"剝離"和"尋找"是什麼關係?有哪些表現?請結合材料詳細說明。(8分)

【答案】"剝離"和"尋找"是辯證關係。剝離的結果帶來尋找的可能,而尋找的衝動激發剝離的願望。

表現:①從趙樹理和柳青的文學中剝離,尋找到馬爾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學營養;②從中山裝所代表的時代精神中剝離,尋找到西裝所代表的面對世界的契機;③從典型性格中剝離,尋找到 "文化心理結構"學說;④從自身已有的文學成就中剝離,尋找到新的文學高度,寫出了文學鉅著。

【解析】本題為文本探究題。一是探究"陳忠實的'剝離'和'尋找'的關係",二是探究這種關係"在文本中的表現"。第一問要理解"剝離""尋找"的文本意思,傳主寫作的過程中"尋找"是一種淺層次的累積,到了一定程度才會蛻變,才想要"剝離"。第二問"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為文學營養、時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點是闡述剝離什麼與尋找什麼的關係。答案可以百花齊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為基礎,既要有觀點,更要有分析。

【易錯點】結合內容詳細分析時,語句概括太過囉嗦。

【方法點撥】探究題題型開放,但觀點必須緊扣文本要求,並與現實結合起來。既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又要遵循"容易論證"的原則。答題思路可概括為:觀點——引據——論述——小結。

四、舉一反三 成果鞏固

考點1. 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5年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將軍賦采薇

戴安瀾任第73旅旅長後,回顧多年對日作戰的經驗教訓,認定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部屬努力,而部屬的旺盛士氣來自他們的愛國熱情。他特意抄錄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印發給各級官兵背誦吟唱,激發大家精忠報國的愛國熱忱。

為了抗戰大業,戴安瀾摒棄黨派成見,團結愛國人士。《自由報》記者宗祺仁前來採訪,與他徹夜討論時局,探討國共合作抗日的未來,兩人很快成為莫逆之交。這時有人提醒戴安瀾,說宗是共產黨,須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現在是國共合作坑戰,何防之有?宗是否共產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聞記者,寫過許多真實感人的報道,有卓越的見解,我們正缺少這樣的愛國志士。"幾天後,他還把自己的軍事著作交給宗祺仁修改並題詞。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決定派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當命令到達時,已升任第 200師師長的戴安瀾高唱《滿江紅》,並向官兵宣講諸葛亮遠征的事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激勵官兵。赴緬途中,他激情滿懷,賦《遠征》二首以明志。其一雲:"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其二雲:"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

入緬不久,日軍主力迫近東瓜,軍長杜聿明決定集中主力擊潰日軍。戴安瀾立下誓言:"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國威之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這時,英軍突然撤走,我方援軍未至,形勢危急,戴安瀾決心以身報國。他宣佈:"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他給夫人王荷馨寫了絕命家書:"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報國家養育。為國家戰死, 事極光榮。所念者,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望你珍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面對日軍發動步兵、炮兵和空軍聯合進攻,狂轟濫炸,施放毒氣,戴安瀾率部同仇敵愾,頑強戰鬥,抗擊四倍於己的曰軍長達十餘日。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異域,揚中華聲威者,以戴將軍為第一人。"日本人戰後回憶時也承認:"該部隊自始至終戰鬥意志旺盛……雖是敵軍,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飯田中將以下各將官無不讚嘆其勇氣。"

東瓜保衛戰雖然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但因盟軍失利,緬北戰局急轉直下,腹背受敵的遠征軍被迫突圍。這時,英國要求遠征軍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戴安瀾發誓:"我戴某人寧願與日寇戰死,絕不苟且偷生。"於是率部進入緬北野人山,向祖國方向艱難跋涉。就在部隊到達離祖國最近的一條公路時,突遭日軍伏擊,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圍,激戰中,戴安瀾胸腹中彈,時值緬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隊既要突破日軍堵擊,還需忍飢挨餓,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們行至緬北茅邦村,戴安瀾傷勢惡化,以身殉國,年僅38歲,彌留之際,參謀長問他下一步的行動路線,這時他已不能說話,手指地圖,示意部隊從莫洛過瑞麗江向北回國,又讓人扶著他面向祖國注視許久,安然而逝。

戴安瀾犧牲後,遺體由官兵抬回國內,渡過瑞麗江後,乃將遺體火化,骨灰裝入小木箱,這一情景感動了沿途民眾,一位老華僑痛心地說:"壽材這麼小,怎能配得上將軍的英名與地位? "隨即捐出自備的楠木壽材。騰衝縣長率全縣父老鄉親萬人,沿街跪迎將軍靈車。隨後,國民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美國總統羅斯福追授戴安瀾懋績勳章。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舉行安葬儀式,中共領袖毛澤東派人送來輓詩:"外辱需人御,將軍賦採微。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堂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朱德等也敬獻輓詞、輓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並以毛澤東主席的名義向遺囑頒發"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摘編自茅海建主編《國民黨抗戰殉國將領》等)

相關鏈接:

①人我之際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際要看得淡,淡則不求;生死之際要看得破,破則不懼。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則無往而非樂境,而生氣盎然矣。

(戴安瀾贈部屬 各官長題詞)

②軍人一般以彪悍為榮,但是戴安瀾與眾不同,他多才多藝,熟讀文史,精通琴棋 書畫,如果不是因為戰亂和外敵入侵,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位儒雅名士,但國家危難卻把 他的命運引上另外一條路。

(戴復東等《我們的父親戴安瀾》)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戴安瀾自幼對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 《過零丁洋》等詩篇熟讀成誦,常常手自筆錄並吟唱,以此激發自己和官兵的愛國熱忱。

B.在給夫人王荷馨的家書中,戴安瀾表明了為國戰死的決心,認為這是軍人的極大光榮,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兒女日後的生活。

C.面對形勢急轉直下、腹背受敵的困境,戴安瀾堅決不同意要他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的提議,奮而率部突圍,與日寇死戰。

D.戴安瀾從緬甸"馬革裹屍還"的情景,感動了沿途無數民眾,有人獻出楠木壽材撫慰英靈,也曾出現萬人空巷跪迎靈車的盛況。

E.戴安瀾臨危受命,率第200師官兵馳援緬甸,固守東瓜,收復棠吉,以浴血沙場、為國捐軀的壯舉,譜寫了抗日救國的新《采薇》。

【答案】E3分,D2分,B1分。

【解析】選項A"戴安瀾自幼對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詩篇熟讀成誦"文中沒有依據,無中生有;選項B對應的原文"所念者,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望你珍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選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兒女日後的生活"不準確;選項C對應的原文"英國要求遠征軍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選項"要他申請難民身份"錯誤,張冠李戴。

2.有人說《自由報》記者宗祺仁是共產黨,提醒戴安瀾多加提防,他卻回答"何防之有",這是為什麼?請結合材料,分析戴安瀾這樣回答的理由。(6分)

【答案】①國難當頭,應以民族大義為重,戮力同心,共赴國難;②宗的見解卓越,報道真實感人,是少有的愛國志士;③作為莫逆之交,只應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備。

【解析】這是一道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品質的題目,注意找準區位,選取關鍵的此句分條作答,該題的答題區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對文段進行切分,提取關鍵詞語"探討國共合作抗日的未來""莫逆之交""寫過許多真實感人的報道""有卓越的見解""愛國志士"。

3.戴安瀾率第200師赴緬途中,賦《遠征》二首以明志。詩中涉及哪些歷史人物的事蹟,又表達了什麼志向?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第一首借諸葛亮遠征平定蠻夷的事蹟,說明自己率領的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表達了蕩平敵寇、解民於倒懸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開疆拓土的事蹟,表達超越秦皇、弘揚國威的壯志,,抒發了澄清宇宙、安撫黎庶的氣概。

【解析】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題目,注意找到歷史人物,然後點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結合全文的內容和"遠征"相聯繫,答題時可以以一對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後綜合分析志向。

4.作為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不僅深受國人愛戴,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內在原因。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

【答案】①超越黨派立意,獻身正義事業,血酬壯志,精忠報國;②為人平和不求功名,臨危不懼,胸懷坦蕩;③自關心家人,情真意切,俠骨柔腸,勇於擔當;④身為軍人,熟讀文史,精通琴棋書畫,兼具文韜武略,志軍有方,視死如歸。(每點都結合文章的具體實例分析)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探究題,探究的題目有兩類,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就是對人物的某些品質進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據,向外延伸主要是結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徵,談自己的看法,課標卷基本是向內挖掘的方式,此題應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論證。

考點2. 整合並歸納文本信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5年新課標Ⅰ卷高考試題)

朱東潤自傳

1896年我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失業店員的家庭,早年生活艱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波折。21歲我到梧州擔任廣西第二中學的外語教師,23歲調任南通師範學校教師。

1929年4月間,我到武漢大學擔任外語講師,從此我就成為大學教師。那時武漢大學的文學院長是聞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師實在太複雜,總想來一些變動。用近年的說法,這叫作摻沙子。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

大約是1939年吧,一所內遷的大學的中文系在學年開始,出現了傳記研究這一個課,其下注明本年開韓柳文。傳記文學也好,韓柳文學也不妨,但是怎麼會在傳記研究這個總題下面開韓柳文呢?在當時的大學裡,出現的怪事不少,可是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這就決定了我對於傳記文學獻身的意圖。

《四庫全書總目》有傳記類,指出《晏子春秋》為傳之祖,《孔子三朝記》為記之祖,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現在用不上了。有人說《史記》《漢書》為傳記之祖,這個也用不上。《史》《漢》有互見法,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常常需要通讀全書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傳記文學裡,一個傳主只有一農書,必須在這本書裡把對他的評價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傳、行狀、神道碑這一類的作品對於近代傳記文學的寫作有什麼幫助呢?也不盡然。古代文人的這類作品,主要是對於死者的歌頌,對於近代傳記文學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這些作品,畢竟不是傳記文學。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還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這便是所謂別傳。別傳的名稱,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稱而是後人認為有別於正史,因此稱為"別傳"。有些簡單一些,也可稱為傳敘。這類作品寫得都很生動,沒有那些阿諛奉承之辭,而且是信筆直書,對於傳主的錯誤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陳。

是不是可以從國外吸收傳記文學的寫作方法呢?當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沒有一個抉擇,羅馬時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時代和我們相去太遠,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著重的是相互比較而很少對於傳主的刻畫,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細緻的分析。

英國的《約翰遜博士傳》是傳記文學中的不朽名作,英國人把它推重到極高的地位。這部書的細緻是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位,但是的確也難免有些瑣碎。而且由於約翰遜並不處子當時的政治中心,其人也並不能代表英國的一般人物,所以這部作品不是我們必須模仿的範本。

是不是我國已經翻譯過來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可以作為範本呢?應當說是可以,由於作者著墨無多,處處顯得"頰上三毫"的風神,可是中國文人相傳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樣的道路,所以無論近代人怎麼推崇這部作品,總會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國內外的作品讀過一些,也讀過法國評論家莫洛亞的傳記文學理論,是不是對於傳記文學就算有些認識呢?不算,在自己沒有動手創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認識。 這時是1940年左右,中國正在艱苦抗戰,我只身獨處,住在四川樂山的郊區,每週得進城到學校上課,生活也很艱苦。家鄉已經陷落了,妻室兒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線上掙扎。我決心把研讀的各種傳記作為範本,自己也寫出一本來。我寫誰呢?我考慮了好久,最後決定寫明代的張居正。第一,因為他能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國家拯救出來,為垂亡的明王朝延長了七十年的壽命。第二,因為他不顧個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罵,終於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無論他有多大的缺點,他是唯一能夠拯救那個時代的人物。

(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自傳和傳人,本是性質類似的著述,除了因為作者立場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區別以外,原來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西洋文學裡,常會發生分類的麻煩。我們則傳敘二字連用指明同類的文學。同時因為古代的用法,傳人曰傳,自敘曰敘,這種分別的觀念,是一種原有的觀念,所以傳敘文學,包括敘、傳在內,絲毫不感覺牽強。

(朱東潤《關於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詞》)

②朱先生確是有儒家風度的學者,一身正氣,因此他所選擇的傳主對象,差不多都是關心國計民生的有為之士。他強調關切現實,拯救危亡,尊崇氣節與品格。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當年有所大學的中文系開傳記研究課,課程內容卻是韓愈、柳宗元的古文,朱東潤就是因為這件事決心獻身傳記文學的研究。

B."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這樣的表述與其說寫出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不如說反映了朱東潤寫自傳時的心態。

C.朱東潤雖然認可國外的傳記文學,但卻擔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絕把近代人推崇的《維多利亞女王傳》作為寫作範本。

D.出於自己的現實關懷來選擇傳主,是朱東潤傳記文學創作的一貫原則。有學者總體上對此表示理解,但在態度上略有保留。

E.朱東潤雖然認為"傳敘文學"的說法更加科學,但為了避免常會發生的分類麻煩,還是在自傳中釆用了"傳記文學"的說法。

【答案】D3分,B2分,A1分;CE不給分。

【解析】A對應的原文"可是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這就決定了我對於傳記文學獻身的意圖",選項是"這件事"指代不明;選項C"拒絕"錯誤,原文"應當說是可以";選項E"朱東潤雖然認為'傳敘文學'的說法更加科學"曲解文意,原文"自傳和傳人,本是性質類似的著述,除了因為作者立場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區別以外,原來沒有很大的差異""古代的用法,傳人曰傳,自敘曰敘,這種分別的觀念,是一種原有的觀念"可以看出朱東潤認為沒必要區分是採用"傳記文學"的說法的原因。

【易錯點】選項對比篩選不準確,內容閱讀不細緻。

【方法點撥】這是一道信息篩選的題目,題目設置一改往年答對讀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每個選項都要分析段意,難度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做這類題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區位,把原文和選項對讀,發現細微的錯誤,注意題幹中的一些詞語比如"所以""以致""因為"等表示因果關係的詞語,還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絕對關係的詞語。

2.朱東潤的傳記文學觀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傳記作品,如《史記》《漢書》《約翰遜博士傳》《維多利亞女王傳》等,並比較它們的異同;②深入研究傳記文學理論,辨析不同概念,如閱讀莫羅亞的傳記文學理論,分辨史傳、別傳、自傳、傳敘文學等;③進行傳記文學寫作實踐,如給張居正寫傳。

【解析】這是一道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的內容涉及到全文,所以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劃分。篩選出信息後對信息進行大致的歸類,主要是學習,理論研究和寫作實踐三個方面進行。

【易錯點】答案定位片面,篩選信息不全面。

【方法點撥】這是一道綜合信息篩選的題目,題目設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篩選,增加了整合的內容,難度較大,答題時分析題幹中要求篩選的信息,找到區位,提取關鍵詞語,做到信息全,然後按著一定的標準進行整合,做到不重複,然後分條作答,如此題的關鍵就是把信息分為"閱讀""理論研究"和"寫作實踐"三個部分。

3.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冋答。(6分)

【答案】①偏重學術經歷,主要寫自己的傳記文學觀及其形成過程;②寫生平和學術二者交融,呈現學術背後的家國情懷;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語,就像和老朋友閒談一樣。

【解析】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徵的題目,首先應從內容和風格兩個角度入手進行,首先內容和一般傳記的區別,然後是風格手法方面的特徵。內容上主要是以記述學術為主,風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易錯點】對傳記知識掌握不足,內容理解不準確。

【方法點撥】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幹要求和一般的傳記不同,那就應該答出一般傳記的特徵,然後答出本文的特徵,然後還要從語言風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組織,語言的風格,選取的重點等。

4.朱東潤認為傳記文學作品應如何刻畫和評價傳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說明理由。(8分)

【答案】第一問①應該入情入理的細緻的刻畫傳主的個性。如果只重比較就看不清傳主的個性,而要是像《維多利亞女王傳》那樣就不夠細緻,像《約翰遜博士傳》那樣細緻則難免瑣碎。②應該信筆直書,全面評價傳主的優缺點,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樣只是歌頌死者就不是傳記文學。第二問觀點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畫傳主的個性,才能給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讀性;②人無完人,只有全面評價傳主的優缺點,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觀點二:①細緻刻畫個性需要史料支撐,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強調這一點,就會導致不夠客觀,顯得矯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評價傳主的優缺點,不能有效凸顯傳主的個性。

【解析】答第一問,主要有兩個方面:主要是細緻但不瑣碎和真實,然後明確自己的觀點,結合自己的觀點看這種做法收到的效果,如從反面回答則寫這種做法的弊端。

【易錯點】不瞭解傳記知識,不懂怎麼評價傳主。

【方法點撥】探究的重點是向內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題是綜合的題目,首挖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觀點,然後向外延伸,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看法,答作者的觀點的時候要結合事例。延伸的時候要緊扣對作者的觀點的評價進行。

五、分層訓練 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4年新課標1卷高考試題)

科學巨人玻爾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激烈的辯論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的"決鬥"。這場辯論在三年後的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戰火再續,玻爾獲得勝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因此獲得了大多數物理學家的認同,他們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也被奉為正統解釋。這次辯論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玻爾論戰",有人稱之為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

愛因斯坦和玻爾這兩位科學巨人的背後,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予力學。他們的爭論曠日持久,幾乎所有理論物理學家都被吸引並參與進來,樂此不疲。儘管兩人的科學理論和思想觀點始終沒能調和,但他們卻結下了長達數十年的友誼。玻爾高度評價他與愛因斯坦的學術之爭,認為它是自己"許多新思想產生的源泉"。愛因斯坦也稱讚說:"很少有誰像玻爾那樣,對隱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銳的直覺,同時又兼有如此強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們時代科學領域偉大的發現者之一。"

與愛因斯坦更個性化的獨自研究不同,玻爾周圍聚集著許多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氣,更是一位偉大的伯樂。他為量子物理學培養和組織了一支創新發展的隊伍,人們稱之為"哥本哈根學派"。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員。

哥本哈根學派活動的大本營就是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該所是玻爾在1917年申請,並於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學家的身份為研究所作擔保,籌集了大量資金。在任所長的40年間,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為當時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躍的量子力學研究中心。這裡先後培養了600多名物理學家。玻爾使這個科學家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形成了以集體討論和自由探索為特徵的研究風格。他還經常在此舉辦非公開的小型年會,邀請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出席,相互學習,啟發交流。這裡沒有論資排輩,只有挑戰與爭鳴,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斷進取的學術精神,人們譽之為"哥本哈根精神",這種精神至今仍在科學研究領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學每前進一步,或多或少都與這個學派科學家的合作研究有關。可以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優秀特質。

希特勒上臺後,玻爾以訪問德國為名,暗地調查德國科學家的安全情況,然後設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猶太科學家轉移到安全地方。他還積極創立和參加丹麥救援組織,盡力幫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學家與其他難民。

德國納粹控制丹麥後,玻爾起初留在國內,與抗敵組織保持密切聯繫。他一貫的不合作態度,令納粹非常惱火。1943年玻爾受到納粹分子的威脅,他冒險出逃,歷盡艱險,輾轉到達美國。在美期間,為抗擊法西斯,他曾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他就考慮到這一研究成果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並曾多次接觸英美首腦,建議他們及早與蘇聯達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協議,但沒有成功。

二戰後,玻爾積極倡導和實施國際間的科學合作。l957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將第一屆"原子為了和平"獎授予玻爾,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則上,以友好的精神進行科學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滿足人類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樣"。

(摘編自鄒麗焱《玻爾傳》)

相關鏈接:

①玻爾(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說和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於l913年提出氫原子結構和氫光譜的初步理論。稍後,又提出"對應原理"。對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補原理。在原子核反應理論、解釋重核裂變現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貢獻。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摘自《辭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爾的老師盧瑟福邀請他赴英國工作,他在回信中說:"雖然哥本哈根大學在財力、人員、能力和實驗室管理上,都達不到英國的水平,但我立志盡力幫助丹麥發展自己的物理學研究工作……我的職責是在這裡盡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爾集》)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愛因斯坦與玻爾在爭鳴中惺惺相惜,愛因斯坦高度評價玻爾的貢獻,玻爾也感念愛因斯坦的支持,他們之間建立了長久的友誼。

B.玻爾以自己創辦的研究所為平臺,通過邀請各國科學家前來交流學習,使團隊的成員能有機會博採眾長,不斷髮展量子力學理論。

C.玻爾敏銳察覺到納粹將要對猶太人實施迫害,及時轉移了大批猶太科學家,後來還親自參加了丹麥的抗敵組織,反對納粹暴行。

D.玻爾不但有科學家的直覺,也不乏政治家的遠見。他預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試圖盡力說服各大國首腦達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協議。

E.玻爾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為科學技術的國際間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貢獻,並獲得了"原子為了和平"獎。

【答案】B 3分,E 2分,A 1分,CD不給分。

【解析】這類題一般是對文章內容、手法、風格的綜合考核的題目,文章內容有文章細節和人物性格概括,細節可參考論述類問題閱讀進行答題,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準確性,選項A"波爾也感念愛因斯坦的支持"文中依據不足;C"參加抗敵組織"錯誤,文章沒有依據,參加的是"教授組織和原子彈研製工作;D項對應的原文是"控制原子武器的協議",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協議"。

2.為什麼玻爾和愛因斯坦的論戰被稱為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請結合材料簡述原因。(6分)

【答案】(1)從成員看,論戰雙方都是物理學界的代表人物;(2)從內容看,辯論涉及物理學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3)從影響看,辯論帶動了物理學界的學術爭鳴。

【解析】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題目,答題時注意提取答題區位,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然後分條作答,此題的區位在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開頭,注意關鍵詞語:"科學巨人""背後是""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被析因並參與進來"。

3.文中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特質。"請結合材料分析哥本哈根學派具有哪些"優秀特質"。(6分)

【答案】(1)擁有站在學術前沿的核心領導人物;(2)有堪稱骨幹的科學家群體;(3)創造了獨特的科學精神。

【解析】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題目,答題時注意提取答題區位,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然後分條作答,此題的區位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注意文章的重點詞語"玻爾周圍聚集許多物理學家""研究風格""學術精神"。

4.玻爾"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1)追求真理,在學術論戰中胸懷坦蕩,不摻雜個人恩怨;(2)以赤子之心幫助祖國發展物理學研究;(3)慧眼識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學家,併為他們提供發展的平臺;(4)人道主義關懷,積極營救受納粹迫害的科學家。

【解析】這是一道探究的題目,答題時有兩個方向分別為向內挖掘和向外擴展,向內挖掘解釋用文章中的內容答題,向外擴展要結合現實,如沒有明確要求不做向外擴展式答題。向內挖掘又有兩種:第一就某一點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種方式多個角度列舉,適用於文中敘述的較寬泛,但每點都不深入。本題適用第二種方式,先提出觀點,然後結合原文事例作具體的解釋。此題注意文章的大致結構,開始主要是和愛因斯坦的爭論,主要體現胸懷,中間是形成"哥本哈根"學派,對青年的幫助,末尾主要是營救受迫害的人,注意"相關鏈接"部分,體現赤子之心。

【能力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18屆四川省蓉城名校聯盟高高三第一次聯考試題)

時間如風,星移斗轉,天道無窮。節氣是自然時令,它依據的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因所處位置的關係,接受陽光照射角度、時間的不同,而帶來的一系列天文物候變化。中國人很早就根據自然時間節律,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時令體系。它起源於黃河流域,以黃河流域的天文物候為依據。早在春秋以前,人們已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測定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點,後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時間。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出現,在《逸周書》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序列,只是個別名稱位置不同罷了。。

"二十四節氣"時令是我們先民認識天地自然時序的時間框架,它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古人認為"二十四節氣"運行的內在動力是陰陽二氣的流轉,不同的節氣時令,陰陽二氣在天地中處於不同的位置。由於陰陽二氣分別代表寒冷與溫暖的氣候屬性,萬物的生命週期亦與節氣時令相關,春生、夏養、秋殺、冬藏是"天之道",圍繞著這一天道信仰,不僅聖人要"副天之所行以為政",以春慶、夏賞、秋罰、冬刑來對應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時令的陰陽特性來安排,因此形成了針對特定節氣時令的信仰、禁忌、儀式等。

在節氣時令中,飲食保健的內容令人注目,它是我們祖先歲時生活的經驗總結。傳統時令飲食原則是:必先歲氣,毋伐天和。《黃帝內經》認為: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即按照四季陰陽二氣升沉流轉與五行屬性,調整飲食性質、內容。

節氣時令是自然節律,也是傳統中國人親近自然的季節提示。人們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時,安排著四季的活動。如霜降,霜降之後秋收結束,農人停止勞作。《禮記·月令》:"霜始降,則百工休。"這既是順時,也是因為天冷不便於工程或手藝製作。

冬至之後進入酷寒時節。這對保暖條件簡陋的古人構成了嚴重威脅,人們是掰著指頭度日的。為了紓解在冬寒脅迫下出現的心理危機,捱過漫長冬季,從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們很早就發明了"數九九"的遊戲。從宋元開始,《九九歌》就流傳於南北各地,至今流傳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這一歌謠體的延續。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世代相傳,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二十四節氣"具有生活節奏的提示與生活方式的調節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自覺地傳承這一文明財富,尊重自然時間,尊重生命節律,從機械的物理性的鐘表時間中解放出來,享受色彩斑斕的自然時間生活。

(摘自蕭放《"二十四節氣"與民俗》,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二十四節氣"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除了個別名稱位置不同,《逸周書》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序列。

B. 地球在自轉過程中與太陽所處位置的關係發生變化,故接受陽光照射角度、時間不同,因而一系列天文物候也隨之而變。

C. 在中國古代,聖人圍繞"春生、夏養、秋殺、冬藏"的天道信仰"副天之所行以為政",對應天道施行慶賞罰刑。

D. 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人來說,依然具有生活節奏的提示與生活方式的調節的指導意義。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題幹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B項,"地球在自轉過程中與太陽所處位置的關係發生變化"表述錯誤,應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而非地球"自轉"。故選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中國先民依據黃河流域的天文物候,測定了四個節氣點,進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時間,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以前。

B. 霜降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霜降之後秋收結束,農人停止勞作,古有"霜始降,則百工休"的說法。

C. 陰陽二氣代表著寒冷與溫暖的氣候屬性,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

D. "數九九"的遊戲是古人為了紓解在冬寒脅迫下出現的心理危機,捱過漫長的冬季而發明的一種遊戲。

【答案】C

【解析】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範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係、輕重範圍失當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如本題C 項,張冠李戴,由原文"'二十四節氣'時令是……時間指南"可知,"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是"二十四節氣"時令,而非"陰陽二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傳統時令飲食的原則記載在《黃帝內經》裡,指導人們按照四季陰陽二氣升沉流轉與五行屬性,調整飲食性質、內容。

B. "二十四節氣"時令是我們先民認識天地自然時序的時間框架,人們依照春夏秋冬的時序變化,調整和安排自己的活動。

C. 中國古代的許多與特定節氣時令相關的信仰、禁忌、儀式等一直流轉到今天,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D. 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題幹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A項,原文只表述了傳統時令飲食原則的具體內容但並說明其是《黃帝內經》所載。故選A。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5講 實用類文本傳記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