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個稅法已施行,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信息?

新個稅法已施行,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信息?

為了新個稅法,花半天專門做了個《個稅計算器》(可點擊“瞭解更多”可體驗)。做計算器的時候,發現不少值得關注的點,講幾個重點:

  • 個稅法改了什麼?
  • 新個稅執行時間?
  • 個稅如何計算?
  • 個稅降低,到手所得一定提升?
  • 終極問題:就個稅而言,我能省多少錢?

1、新個稅法主要改了什麼?

  • 一是起徵點從過去的3500元提升至5000元,二是執行新的稅率表。(此點如果看不懂,請注意下面的個稅法計算方式)需要注意:以上只針對居民工資、薪金所得,經營、利息、股息、紅利等其他所得不在範圍內。

2、新個稅法的執行時間?

  • 新個稅法正式執行時間其實是2019年1月1日,201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是政策過渡期,部分政策(即新個稅起徵點和稅率表)先執行。需要注意:有的公司會在10月發9月工資,稅費計算方式也按照新個稅政策執行。

3、個稅到底是咋算的?

舉個簡單的栗子——在上海工作的李雷,他的崗位薪資是10000元/月。但這個工資並不是李雷能在銀行卡里見到的工資,而是“到手工資+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個稅。”

人事計算個稅時,需要先將李雷的五險一金從總工資中扣除,按照上海標準,李雷五險一金個人繳納1750元。

 應稅薪資=工資-五險一金=10000-1750=8250元

為了減輕居民負擔,國家又設置了起徵點,過去是3500,現在是5000,意思是:李雷8250的工資可以分為兩部分,5000元是免稅,剩下的3250參與繳稅(即應納稅所得額),即:

 應納稅所得額=應稅薪資-起徵點=8250-5000=3250元

那麼剩下的3250元要如何計算個稅金額呢?國家出了一張《個人所得稅表》,這次改革中,這張表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的《個人所得稅表》:

新個稅法已施行,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信息?

現在的《個人所得稅表》:

新個稅法已施行,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信息?

【傳統的計算方式】李雷的應納稅所得額為3250,3000的部分繳稅3%,超出3000的部分繳稅250,綜合為 3000 x 3%+250 x 10%=115元

【快速的計算方式】速算扣除數的存在,可以避免傳統麻煩的計算,李雷的應納稅所得額為3250,繳稅級數為二,按照公式【個稅=應納稅所得額 x 對應稅率 - 速算扣除數】計算,綜合為 3250 x 10%-210=115元

 綜上:個稅 = (總工資-五險一金-起徵點)x 對應稅率 - 速算扣除數

4、個稅降低,到手所得一定提升?

我們知道:到手所得 = 總工資 - 稅收 - “五險一金”

到手所得與稅收和“五險一金”均相關,撇開“五險一金”,稅收下降顯然是好事;但個稅降低,到手不一定同幅度上升。

關於“五險一金”:

“五險一金”與你所在城市、企業息息相關,很多人不知道五險一金其實是有上下限額的,一般根據一個城市的收入水平計算上下限額,不是絕對的工資越高、五險一金越高。“五險一金”的上升下降是否喜事要看個人,更看上升的主要是哪部分,要是提升的公積金,那還不是美滋滋?

5、終極問題:就個稅而言,我能省多少錢?

我設計的新個稅計算器:點擊“瞭解更多”直接體驗

新個稅法已施行,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信息?

【操作說明】直接輸入應稅工資後,可以獲取個稅結果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2、經濟日報——《個稅改革如何影響你的“錢袋子”》;

3、簡道雲文檔——公式與函數教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