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她是紮根黑土地幾十年的大豆育種專家……

她用20年的青春年華在黑土地培育大豆……

她培育的十多個優質大豆品種

累計推廣已達5000多萬畝

增產20多億斤

增收40多億元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育種專家李豔華

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實習工”成了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

1966年,李豔華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裡幾代人都以種大豆為生。

1990年從東北農業大學作物學專業畢業後,李豔華回到海倫市農業局原農科所工作。

1991年,李豔華正式成為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一員。彈指一揮間,今年52歲的李豔華,已在實驗站工作了28個年頭。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提供的信息顯示,李豔華所選育的大豆新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達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大豆超20億斤,為農民增加效益40多億元。

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李豔華在試驗田內勞動(2018年6月29日)。楊喆 攝


大豆育種 “十年磨一劍”

從到實驗站的第一天起,李豔華就確定了目標:培育適應東北高寒地區種植和加工的優質大豆品種。

大豆育種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成功反而難得一見。

從開始進行雜交育種,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個生長季。但培育出來的這一代是不穩定的,還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培育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第六代左右,才可以進行“決選”。

從第一個品種開始培育,到有了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品種,李豔華用了整整10年時間。

20多年來,李豔華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最終才從中育成了10個左右的審定品種。


北種南繁 跨越了數千裡的豆種

黑龍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每年長達半年封凍期。這給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制約。

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豔華都會把種子帶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黑龍江繼續實驗,這樣可以增加一到兩個生長季,育種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到一半——這就是北種南繁。

從最北的黑龍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幾乎每個種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約4000公里的培育路線。

就這樣,為了多搶生長季,李豔華有時從當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初,超過半年時間都在海南進行種子繁育。


一個數據失誤 一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育種必須得吃得了苦,沉得住心氣。”李豔華說,甚至要偏執一些。

雜交實驗中所需的大豆被稱為“材料”。李豔華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到處蒐集“材料”。無論是南方北方、國內國外,還是科研院所、展會及農民家,見到合適的豆子,李豔華絕不會“放過”,拿到實驗室留作實驗材料。

“做我們這種工作必須要細心,育種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一不小心,一年就白乾了。”李豔華說。

有一年,李豔華培育的一個大豆材料產量特別高,同事都很興奮,建議她拿去做南繁育種。但突然的高產卻讓李豔華心裡犯了嘀咕。謹慎起見,她又試種了一年,結果產量又降下來了。原來,工作人員在收穫時不仔細,導致數據記錄出了問題。

每一個生長季,她要處理三四千份大豆材料,如果不細心,育成一個好品種甚至不止10年。

李豔華堅守育種工作近30年,源於對這項事業的熱愛。

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女版“袁隆平” 豆農們的“財神”

李豔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因產量高、品質好,深受當地農民歡迎,她是豆農們的“財神”,於是便給她起了“金豆娘娘”的外號。

“李老師培育的品種,產量比一般品種一垧(公頃)少說得高出500來斤!一般品種,結豆莢一株也就20來個,李老師的品種,多的能到30個。”“十一”期間,顧不上休息的海倫鎮建城村農民趙成軍正在地頭指揮機割大豆。今年他種了約1000畝大豆,全部是李豔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

“在我們很多豆農心目中,她就是另一個‘袁隆平’!”

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李豔華在農民王淑豔的地裡查看大豆長勢

大豆曾作為主要蛋白來源的大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我國大豆遠未能自給自足。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2018年我國擬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000萬畝。這讓大豆育種專家李豔華倍感緊迫。

“我們是大豆的故鄉,就應該研發出最好的大豆種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豔華緊迫中蘊含著衝勁。


黑龍江有位女版“袁隆平”!

李豔華正在培育的新品種“海6055”

為龍江農業科技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