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努力讀書不是爲了成績,而是爲了更多的選擇」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但在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滿足於棲息在一根矮樹枝上呢?

據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100個家庭裡有90個家庭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但是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沒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樣發展,置身於人群中依然顯得有些“平庸”。

那麼,面對孩子的“平庸”,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曾經有一篇文章名為《中國式父母的4個神邏輯》,裡面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主人公從小喜歡畫樓房。高考後填報志願,他的理想專業是同濟大學的建築系,可以他當時的成績來說,完全可以填報人大法學院。

媽媽把兒子填報志願的事說給同事聽,同事們都說:“這還用選嗎?肯定是去人大啊!你兒子是怎麼想的,同濟和人大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大學!”

於是,媽媽回家後就逼著兒子把第一志願改成了他壓根不喜歡的人大法學專業。

媽媽的理由是:“我辛辛苦苦培養你,現在有更好的選擇,難道你想一輩子都平庸的活著?

在母親眼裡,在人大讀法律要比在同濟讀建築更“有面子”,選擇了更好的學校,孩子的人生才會更加出彩!至於孩子的興趣、理想、愛好,不過是孩子不懂事的痴妄罷了,根本不值一提!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畢竟孩子是家長一生的摯愛。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免不了內心的焦慮,這種焦慮源於父母內心的害怕。

他們害怕為孩子付出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後卻換來一場空;

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失敗教育而毀掉孩子的一生;

他們害怕在教育這條關鍵性道路上做出錯誤的選擇……

所以,他們只能追隨主流選擇,做出看起來最正確的判斷。但也因為害怕,文中的母親看起來是如此的獨斷和執拗。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了這樣一番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你快樂。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平凡的成長道路時,一定要認清自己內心的焦慮,不要被情緒裹挾,矇蔽雙眼,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尊重孩子的選擇。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一天晚上,享譽兩岸的華文作家龍應臺和二十一歲的兒子安德烈,坐在酒店的陽臺上,默默地看著凌晨三點的大海。

這時兒子對龍應臺說:“媽,你要清楚的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聽了兒子的話,龍應臺問兒子:“你哪裡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麼意思?”說出這句話時,龍應臺還無法認同孩子的話。

兒子回答道:“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我應該會是一個最平庸的人。”

接著,她兒子輕輕地問:“你會失望麼?”

龍應臺早已忘記了當時是怎樣回答的兒子。但是,她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龍應臺的觀點並不一定適合於所有人,但是對於家長而言,的確應該控制自己的攀比和名利之心。孩子的快樂和幸福比任何事情都更為重要,適合孩子的路才是最好的路,父母有些時候應該允許孩子“平庸”。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臺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回憶說,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曾在和家長的聯絡簿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

兒子從學校回來後,母親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吳念真聽後,趕緊把老婆拉到廚房問:“你原來讀書的時候,數學好嗎?”

老婆回答說:“很爛!”

吳念真說:“我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吳念真和妻子很嚴肅的探討了這個問題,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要走的路也不同,何必苛求孩子隨大流,走一條世俗定義的所謂成功之路呢?在準備把孩子培養成精英之前,家長一定要看看孩子是否具備某種天賦,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並不在此,那就不要勉強孩子走這條路。

人生,並非只有一條路的精彩,每一條路都有各自的絢爛。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中國著名企業家王健林先生的日程表曾經在網上流傳,他的一天也不過是吃飯、開會、籤合同、路上奔波而已。就工作本身而言,王先生的工作平凡而乏味,並不比普通人的工作來的更有激情和趣味。

其實,即便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日常工作也一定是重複無聊的實驗,翻閱艱澀無趣的學術資料。

那些世人眼裡的成功者、不凡者,之所以不凡,是因為他們具備過平凡日子的能力。而那些一心想要讓孩子擺脫不凡的父母,一開始就忽略了這種能力。

所謂匠人,不過是與歲月為友,日復一日的鑽研與堅守,驀然回首已華髮滿頭;

所謂名伶:不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吊嗓與練功,精益求精,終成名家;

所謂名導,不過糾結在一幕幕鏡頭的取捨和拼接,在故事裡踽踽摸索……

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凡的人”?他們只不過把平凡的事做到了極致而已。

平庸不代表失敗,平凡不代表碌碌無為,擇一事而從一世,在不斷的堅持和努力中化尋常為特別,這就是一種成功。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瑞思學科英語Professor說:

作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或者希望他能過得快樂、幸福,那就應該先教會孩子在平凡中如何獲取幸福。

面對平庸的孩子,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根樹枝,這遠遠要比拔苗式地去擠“少數聰明人”的獨木橋來得高明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