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

「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

正己化人 道行天下

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或“魏晉風骨”。公元196年至220年之間是建安時代,這一時代文學作品中普遍有一種慷慨悲涼、剛健明朗的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所謂“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內在的感染力,所謂“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二者密不可分,合而為一就是“風骨”;

建安三曹七子

■漢末獻帝的年號為“建安”,這一時期的文壇巨匠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瑀、劉楨),他們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著稱後世,成為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

建安七子

建安文學來源

■建安文學源自儒學的衰微,由於政治混亂,國家體制崩壞,連年戰爭,社會動亂,人們對禮教產生懷疑,於是開始相信佛道思想,以擺脫儒家經學的束縛。正統思想失去約束力之後,士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文學作品不再闡發經義,而是反映生活現實,展現出個性的自由自在;

建安三曹

■在建安時代,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氣勢雄渾。曹操的兒子曹丕同樣極負盛名,而且,他與當時的文士相處極為歡洽,傳說名士王粲死時,他率眾文士前去送葬,說:“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都叫一聲送他”,於是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此事亦成為文壇佳話;

「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

建安三曹

■曹植也是曹操的兒子,他的文學成就最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千古流傳的《七步詩》的作者正是曹植。曹植的文才富豔,辭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他的《洛神賦》更是千古名篇,以精煉的語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繪出洛神絕世之美及純潔無瑕的形象;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他的《燕歌行》是最早的純粹七言詩;王粲在“七子”中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七哀詩》、《登樓賦》,被劉勰譽為“七子之冠冕”。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成就是極為輝煌的,對後世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