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

正己化人 道行天下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公元196年至220年之间是建安时代,这一时代文学作品中普遍有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所谓“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就是“风骨”;

建安三曹七子

■汉末献帝的年号为“建安”,这一时期的文坛巨匠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著称后世,成为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

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来源

■建安文学源自儒学的衰微,由于政治混乱,国家体制崩坏,连年战争,社会动乱,人们对礼教产生怀疑,于是开始相信佛道思想,以摆脱儒家经学的束缚。正统思想失去约束力之后,士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文学作品不再阐发经义,而是反映生活现实,展现出个性的自由自在;

建安三曹

■在建安时代,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操的儿子曹丕同样极负盛名,而且,他与当时的文士相处极为欢洽,传说名士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前去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此事亦成为文坛佳话;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

建安三曹

■曹植也是曹操的儿子,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千古流传的《七步诗》的作者正是曹植。曹植的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更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他的《燕歌行》是最早的纯粹七言诗;王粲在“七子”中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七哀诗》、《登楼赋》,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