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五:「國務」與「統帥」的對立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政府要員大多有軍方背景,且威望足以與軍方要員匹敵,再加上明治天皇也足以統御文武兩大系統,從而進一步掩飾的日本製度設計的缺陷。進入後明治時代,情況開始發生微妙且深遠的變化,大正天皇長期為病痛所折磨,召和天皇的性格柔弱,都無法再像其明治先祖那樣積極有效的統御軍政體系。同時,從社會構成的角度上看,隨著明治維新的深化,傳統的一套四民(士農工商)格局,已經被徹底打破。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五:“國務”與“統帥”的對立

日俄戰爭時的雙方正在激戰

在新時代,附近人人可以有姓,而且人人可以自由擇業,無需再受限於血統出身,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造成文武人員之間的壁壘越來越森嚴,有威望的文職領袖則越來越少,不僅如此,日本長期奉行陸軍大臣、海軍大臣的現役軍官制度,只要二者其中有一個辭職,而其所屬軍種拒不提供後繼人員,內閣就要垮臺,不知不覺間,內閣逐漸淪落成軍隊的行政、財政事務辦公室,日本也能形成軍隊擁有國家的態勢。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五:“國務”與“統帥”的對立

當年日俄戰爭時期的建築

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開始以俄、法、美三國為假想敵,制定《國防方針》和《帝國用兵綱領》。前者決定日本的假想敵和所需兵力,後者則規定具體的作戰內容,其制定過程非常值得注意。最初由陸海軍的最高軍令長官(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協商制定初稿,繼而分別與各自的最高軍政長官(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協商,待軍令、軍政機構及陸海軍之間達成一致後,將修訂稿上奏天皇御覽,天皇在轉交內閣總理大臣,而後者向天皇面前行政、財政上的問題。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五:“國務”與“統帥”的對立

明治時代的日本武士

然後,天皇再將計劃書和意見書一起交給元帥府(由陸海軍中的元老組成的直屬天皇的軍事顧問團)閱覽。最後,由內閣總理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陸軍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在元帥府意見的基礎上協商,拿出定案。上呈天皇批准。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五:“國務”與“統帥”的對立

日俄戰爭時期俄軍的岸防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