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特辑|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未来网小记者:冯畅然

守望那幅画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每次坐车去密云,我都会选择坐在靠窗的位置。因为一路上都可以尽情的欣赏那清澈的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家乡的明信片。她就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这篇沃土上,成为密云人的骄傲与自豪。她一直就这么大吗?她是怎么形成的?她都经历了什么?等等的疑问在我脑海里呈现。于是,我便向妈妈求证。可妈妈也一知半解,我们母女俩就用手机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原来,密云水库到今年为止已经60岁了。2016年至今,她的蓄水量从10亿立方米上升到22亿立方米。她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素有“燕山明珠”之称——看到这些介绍,我的内心瞬间骄傲起来。

“为了保护这盆净水,我们密云人做出了很多牺牲。”望着窗外的水库,妈妈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起来。“修建密云水库之初,像石匣古镇一样的许多村庄搬迁到了下游,人们没有一点怨言。2000年左右为了保护水源,密云水库又停止了水产养殖与水上旅游。现在,区政府下大力度保水、护水,实施水库一级圈退养政策……这些做法只有一个目的,护好密云水库,让北京人吃上放心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眼前被一副巨大的宣传牌所吸引。车在前行,眼中的密云水库渐渐的消失在视野里,但她的样子却牢牢的刻在了我的心里,清澈而明亮。作为新一代密云人,我愿和父辈们一起守望好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未来网小记者:蔡佳硕

登山之旅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正直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结伴去爬家乡的“五指山”。

站在山脚底下,向上望去,天高云淡,山顶似乎和蓝天、白云连在一起。我想:如果站在山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登山开始了,秋风习习,不时有几片黄叶落下,好像在向我们招手。一开始,我爬的很带劲,爸爸妈妈和姥姥都被我甩在了后面。偶尔有几只小昆虫出来秀了一下,让我看到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爱蹦的蚂蚱,身带两把大刀的螳螂,还有很大很大的毛毛虫……这时山路越来越陡了,我的腿好酸好酸,无奈气喘吁吁地说:“好累呀,我得坐下休息一会儿。”姥姥却说:“这才哪到哪儿,站起来接着走吧。”是呀,姥姥六十多岁了,都不怕腿疼,我一个十一岁的小伙子还敢喊累?于是,一家人继续前行。

越往高处走,树叶越黄,山上的野花被秋风吹过,落在了地上,让我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爬山的确是件苦差事,中间我们休息了两次。那时真不想往上爬了,悄悄看了看姥姥,又想到了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博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坚持就是胜利!于是我继续登山。

“哇塞,终于到山顶了,好爽,美哉美哉!”高瞻远瞩,放眼望去:那一片宽阔蔚蓝的密云水库,那川流不息的京承高速,那白墙红瓦的村庄。如此美丽的家乡小镇展现在我们的眼下,真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

好有收获的登山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呀!

未来网小记者:司佳悦

消失的本地菜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微风送爽,余暑尽消。坝叠百米,石锁龙门。悬镜群峰之下,映云一水之中。

说到密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密云水库。没错,密云水库,被称为“燕山的明珠”,也是密云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密云这一带的人做了很多牺牲。

记得有次爸爸带我去水库大坝游玩。中午时分,我们到库边的一家农家就餐。老爸点了一道“炖鱼头”,耿直的老板告诉我们:“现在可吃不到密云水库的鱼。”我不解的问爸爸:“这么大的水库,为什么不养鱼?”老爸看了我一眼,抬起头,陶醉的回忆道:“密云水库之前是用网箱养鱼的,那时吃鱼十分方便。”“那怎么不养了啊? ”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质啊!不光密云水库不能养鱼了,就连水库周围也禁止养鱼。县志里就曾记载:凡在密云水库内从事网箱养鱼的农户,必须在2003年4月15日前,将网箱和临时房屋等相关设施全部拆除。所以,如今我们每年才能有一次捕鱼期,大部分密云人吃不到水库鱼的。”

后来,经查资料我才知道,为了保护密云水库的水质,住在密云的居民还不光做了这些。水库周围禁止挖土、挖矿,以免沙土松垮,流进水库,污染了水资源;周围更是种起了树,水库旁边一片绿色,只为了树木能让泥土不流失;甚至有些住在水库周围的居民,也为了水库的水质保证搬了家,离开了家乡……可以说,为了密云水库,很多人都做了或多或少的牺牲。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密云人餐桌上摆放的不是“密云水库的水库鱼”了。虽然,密云人失去了一道“本地菜”,但换来的却是千万北京人饮用的放心水。这件事,值了!

来源/未来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