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開封地底下的六座古城

現代的考古發掘往往會驗證著諸多的歷史傳說,比如開封市一直流傳的“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如今已被證實的確存在。

考古發現,在現代開封地下3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分別為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城、唐代汴州城、北宋國都東京城、明朝開封城、清代開封城,一層層疊壓,形成疊羅漢的形狀。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開封地底下的六座古城

城摞城疊構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黃河泥沙。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開封地底下的六座古城

開封地理位置

古代由於運輸的需要,城市選址必然靠近河流,開封城周邊就有極為優越的水利網絡設施,這裡一馬平川,河湖密佈,交通便利,同時地勢較低。

水能造就開封城,同樣的,也正是水毀壞了歷次的開封。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開封地底下的六座古城

黃河-“懸河”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秦大將

王賁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坍塌,魏王出降,魏亡。

大梁城毀的同時,淤泥也漸漸淹沒了過往的大梁城。

但即使是前朝開封城被毀,但考慮到良好的水利因素,後朝還是依然在前朝基礎上繼續建城,而黃河從上游穿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後,進入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流速降低,從中上游帶來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積下來。到了開封境內,這種現象最為明顯。據統計,每年有3億噸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內,使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釐米。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開封地底下的六座古城

黃河古河道

到了金朝時期,黃河開始更加桀驁不訓,開始向開封方向大改道,此後的1000多年裡,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7次。

史載,公元1305年黃河決口,把開封城淹沒迨盡。

公元1642年為擊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開黃河堤,“城從內皆巨浸,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37萬人僅存2萬餘人, 開封城元氣大傷。

黃河帶來的淤泥就像封存一樣將開封城的歷史一遍又一遍掩埋,對於古代的開封城來說,可謂“成也黃河,衰也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