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爲什麼不在二戰後發展輕工業?

詠卜分離


蘇聯在戰後沒有發展輕工業?

這麼講好像不太準確。因為蘇聯輕工業的真正問題發展得不夠快、不夠好,但並不等於蘇聯輕工業發展長期停滯

實事求是地講,蘇聯輕工業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早在1925年開始執行的“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就給輕工業制定下了年均增長18.2%的很高發展速度,到1929年“一五”計劃結束時,蘇聯輕工業增長了95%。

但需要說明的是,蘇聯工業化啟動時的國內外大背景都決定了其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和軍工業,以鞏固國防、抵禦外敵入侵併擺脫沙俄時代工業產量僅佔全球2.6%、大部分機器設備嚴重依賴從西方進口的“掐脖子”現象

而且,如果不優先發展重工業,輕工業也會後繼乏力——蘇聯從內戰結束後開始經濟重建,到1928年這個階段真正結束時蘇聯仍是一個農業佔國民總產值54.9%的農業國。輕工業雖然有所恢復,但半數以上的鍋爐和發動機都已老化甚至壞掉,進一步發展嚴重受制於落後的重工業(因為當時蘇聯機器裝備難以自給自足)。

可見,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為輕工業發展助力並向農業提供化肥、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這個路子肯定是沒有錯的。

當然,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也確實造成了經濟結構不均衡的問題,但是蘇聯高層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相應地在制定“二五”計劃時打算優先發展輕工業,準備到1937年讓輕工業比1932年增長168.8%,而重工業增幅降至109.4%

可是由於歐洲風雲突變(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新一輪世界大戰爆發的危險愈發迫近,蘇聯只好修訂“二五”計劃繼續將重工業置於優先發展位置。即便如此,到1937年蘇聯輕工業仍增長近1倍

而在“三五”計劃中,蘇聯也給予了輕工業72%的增幅,但被德國入侵打斷。進入衛國戰爭期間,甭管哪個參戰國都秉承重工業(特別是軍工業)絕對優先的原則,這期間蘇聯重工業一度佔到整個工業產值比重的74.9%。但戰後一進入恢復階段,蘇聯高層就馬上著手壓縮重工業、提振輕工業,到1950年輕工業佔比已回升至31.2%,之後雖然比例下滑但也維持在25%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直到冷戰末期歐美髮達國家工業也同樣是重工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1987年數據)——英國為68.5%、美國為65.7%、日本最高達到75.2%,可見蘇聯輕重工業比例還是比較正常的,真正失調的是3大產業比例和農、輕、重比例

我們在一開始就強調,蘇聯輕工業的問題在於產量太低、質量也不高,這個問題在國際能源價格高企、蘇聯外匯收入大增的階段尚不明顯(因為可以從國外大量進口消費品),但進入1986年之後,蘇聯不但需要拿出外匯去買石油,而且日用商品短缺問題也變得很嚴重了——肉類、菜油、香腸、水果、蔬菜、針織品供應都存在缺口

可話又說回來,輕工業(特別是食品工業、紡織和服裝工業)不是孤立存在的工業門類,而是需要重工業、農業協同配合才能高效運轉。由於蘇聯農業被壓榨太狠發展緩慢,結果給輕工業嚴重拖了後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沒有糧食、牲畜、棉花怎麼加工食品、製作服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蘇聯居民貨幣收入在上世紀80年代增速迅猛,年均漲幅超過15%,而同時期輕工業、農業增長率分別只有7%和0.7%,生產和消費很快就脫了節。可見,蘇聯輕工業的真正毛病不是沒有發展,甚至都不是發展速度太慢,而在於蘇聯經濟在畸形道路上走的太遠,整個體系已陷入僵化、失調、低效的泥潭難以自拔


網言軍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蘇聯輕工業相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是欠發達,相對當時的中國那是發達多了。蘇聯人均GDP咱現在還達不到。

相較而言,面對冷戰和鐵幕,危機感較重的斯拉夫民族寧願相信飛機大炮、潛艇導彈,也就更願側重重工業。

斯拉夫民族有個特點,懷舊感強,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俄羅斯教授還在用本人在07年購買的數碼相機!夠用就行!

另外,在當時以蘇聯為首的經濟圈可以為蘇聯提供好多輕工產品,美國也賣小麥給蘇聯,經濟制裁在低端層次基本上可以忽略。因此是沒有必要過重發展輕工業。


海邊的瘋2



流言終結者3


蘇聯輕重工業不平衡是由制度造成的,就是斯大林模式,然而斯大林帶領蘇聯人取得二戰勝利,個人威望無人能及,其所倡導的斯大林模式,也就無人敢動,斯大林模式就是剝削農業,補貼工業,另一個原因是,二戰結束不久,馬上就冷戰了,美蘇對峙,蘇聯國內遍地哀嚎,急於恢復戰爭中被打壞的國家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