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詠卜分離


苏联在战后没有发展轻工业?

这么讲好像不太准确。因为苏联轻工业的真正问题发展得不够快、不够好,但并不等于苏联轻工业发展长期停滞

实事求是地讲,苏联轻工业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早在1925年开始执行的“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给轻工业制定下了年均增长18.2%的很高发展速度,到1929年“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轻工业增长了95%。

但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启动时的国内外大背景都决定了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军工业,以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并摆脱沙俄时代工业产量仅占全球2.6%、大部分机器设备严重依赖从西方进口的“掐脖子”现象

而且,如果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也会后继乏力——苏联从内战结束后开始经济重建,到1928年这个阶段真正结束时苏联仍是一个农业占国民总产值54.9%的农业国。轻工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半数以上的锅炉和发动机都已老化甚至坏掉,进一步发展严重受制于落后的重工业(因为当时苏联机器装备难以自给自足)。

可见,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为轻工业发展助力并向农业提供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这个路子肯定是没有错的。

当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也确实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但是苏联高层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相应地在制定“二五”计划时打算优先发展轻工业,准备到1937年让轻工业比1932年增长168.8%,而重工业增幅降至109.4%

可是由于欧洲风云突变(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新一轮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愈发迫近,苏联只好修订“二五”计划继续将重工业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即便如此,到1937年苏联轻工业仍增长近1倍

而在“三五”计划中,苏联也给予了轻工业72%的增幅,但被德国入侵打断。进入卫国战争期间,甭管哪个参战国都秉承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绝对优先的原则,这期间苏联重工业一度占到整个工业产值比重的74.9%。但战后一进入恢复阶段,苏联高层就马上着手压缩重工业、提振轻工业,到1950年轻工业占比已回升至31.2%,之后虽然比例下滑但也维持在25%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直到冷战末期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也同样是重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987年数据)——英国为68.5%、美国为65.7%、日本最高达到75.2%,可见苏联轻重工业比例还是比较正常的,真正失调的是3大产业比例和农、轻、重比例

我们在一开始就强调,苏联轻工业的问题在于产量太低、质量也不高,这个问题在国际能源价格高企、苏联外汇收入大增的阶段尚不明显(因为可以从国外大量进口消费品),但进入1986年之后,苏联不但需要拿出外汇去买石油,而且日用商品短缺问题也变得很严重了——肉类、菜油、香肠、水果、蔬菜、针织品供应都存在缺口

可话又说回来,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纺织和服装工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工业门类,而是需要重工业、农业协同配合才能高效运转。由于苏联农业被压榨太狠发展缓慢,结果给轻工业严重拖了后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粮食、牲畜、棉花怎么加工食品、制作服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居民货币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增速迅猛,年均涨幅超过15%,而同时期轻工业、农业增长率分别只有7%和0.7%,生产和消费很快就脱了节。可见,苏联轻工业的真正毛病不是没有发展,甚至都不是发展速度太慢,而在于苏联经济在畸形道路上走的太远,整个体系已陷入僵化、失调、低效的泥潭难以自拔


网言军事


首先要说明的是苏联轻工业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欠发达,相对当时的中国那是发达多了。苏联人均GDP咱现在还达不到。

相较而言,面对冷战和铁幕,危机感较重的斯拉夫民族宁愿相信飞机大炮、潜艇导弹,也就更愿侧重重工业。

斯拉夫民族有个特点,怀旧感强,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俄罗斯教授还在用本人在07年购买的数码相机!够用就行!

另外,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经济圈可以为苏联提供好多轻工产品,美国也卖小麦给苏联,经济制裁在低端层次基本上可以忽略。因此是没有必要过重发展轻工业。


海边的疯2



流言终结者3


苏联轻重工业不平衡是由制度造成的,就是斯大林模式,然而斯大林带领苏联人取得二战胜利,个人威望无人能及,其所倡导的斯大林模式,也就无人敢动,斯大林模式就是剥削农业,补贴工业,另一个原因是,二战结束不久,马上就冷战了,美苏对峙,苏联国内遍地哀嚎,急于恢复战争中被打坏的国家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