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國內拍了那麼多抗日神劇,卻很少看到抗美、對印、對越作戰題材的影視劇?

口含香蕉手握簫


有的,其中不少還是經典呢。下面就給大家舉幾部反映這方面題材的電影,看看大家有沒有看過。

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作品最著名的就是《英雄兒女》了,我志願軍英雄王成這句“向我開炮”震撼天地的豪言壯語,今天仍是網絡常見到的用語。而《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傳唱至今。據說,《上甘嶺》導演拿到主題曲後,感嘆地對此曲作者劉熾說,若干年後,可能沒有人會記得曾有過一部電影《上甘嶺》,但《我的祖國》這首歌卻會永遠傳唱!

《高山下的花環》是反映對越自衛還擊的著名作品。而當年票房最高的則是《閃電行動》,這部反映我特種部隊深入敵後作戰的電影,將我軍的英勇無畏以及軍人熱血兄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近期播出的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則是《三八線》,忠實地反映了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艱苦卓越的貢獻,值得大家看一看的。


50後男人


首先是為了過審,其次是為了收視率。

目前在我國有兩種劇最容易過審,宮鬥劇、抗日劇,其他歷史劇都要慎重,這是有原因的。

宮鬥劇是因為披著古裝和歷史劇外衣的言情劇,人畜無害,不會出大錯;抗日劇是因為我們和倭寇仇深似海,全民抗日,也不會出大錯;其他的歷史劇一不小心就被斃了,比如《走向共和》、《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以及眾多從未面世就胎死腹中的影視劇。

收視率最高的也是這兩種劇,投資方對電視劇觀眾群體的分析很到位,知道把持家中電視遙控器的群體,一個是大爺大媽;一個是女人們,而大爺大媽最喜歡看抗日劇,看手撕鬼子;女人們最喜歡看女人宮鬥,狗血劇情,至於是否符合史實和邏輯,是沒必要考慮的。

抗美、對印、對越的戰爭,無論持續時間、規模、影響力,都很難和日本侵華戰爭相比,而且戰爭形勢和性質更復雜,我們更多不是在本土抗戰,而是走出國門打仗,這涉及到與美國、印度和越南之間的複雜國際關係,題材十分敏感,所以廣電總局是不會輕易放開的。

美國就不一樣,二戰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都拍了不少,越戰題材影視劇拍的因很多,一方面代表了美國民間對越戰的反思;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票房和收視率。

其實在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拍攝了不少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

《上甘嶺》(真實戰役)、《英雄兒女》(英雄王成的故事)、《奇襲》、《奇襲白虎團》(不是同一部)、 《斬斷魔爪》(間諜戰)、《前方來信》、《三八線上》、《烽火列車》(軍事後勤)、《鐵道衛士》(軍事後勤+間諜戰)、《英雄坦克手》(裝甲戰)、《激戰無名川》(真實戰役)、《碧海紅波》(雷達兵+間諜戰)、《長空雄鷹》(空戰)等等。

後來由於各種因素,這個題材不能拍影視劇了,只能在歷史劇或軍事劇中一筆帶過。

2000年,李前寬、肖桂雲導演,古月、孔祥玉等主演了30集電視劇《抗美援朝》,但遺憾的是,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正劇,迄今沒能在任何一家電視臺播放;

2016年,夢繼執導,張國強、王挺等主演的戰爭史詩劇《三八線》在雲南都市頻道首播,目前各大網絡主流媒體均可觀看,推薦大家不妨一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主要是出於現實國際關係因素考慮。一是關於朝戰片,文革前拍了一些抗美援朝電影。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出於西化中國的願景與我關係相對友好,我們不必拍攝刺激性的影視去破壞氛圍。蘇聯解體、東歐鉅變那一段,美及西方對我制裁,我正韜光養晦也不宜拍攝朝戰片子進一步惡化關係,後來聽說也拍了抗美援朝電視連續劇但未播放(聽說而已不足為憑)。當然其間也拍並播了《三八線》、紀錄片《斷刀》等朝戰片,但都並非全過程全景式的大片。二是關於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影視片,此戰時間較短,我是大贏一方,印至今都耿耿於懷氣得要死,你再去拍個大片觸怒阿三哥幹什麼呢?三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影視片,後來也拍播了一些影視作品如《凱旋在子夜》、軍教片《長排山之戰》等等,但也未拍全過程全景式的大片,對越南小國的邊境之戰,也沒必要興師動眾大張旗鼓地去拍什麼大片。最後講到抗日影視片,那是太多太多,為什麼無須考慮日本的感受呢,因為八年抗戰日本對我危害這麼大,也不道歉賠償理虧的很,你拍幾部影視片他能說什麼呢。再說國家也沒有象拍三大戰役一樣列為國家工程,去籌拍一部從九一八開始到抗戰勝利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大片,倒是可以建議國家去拍一拍。


上善若水30524


國內之所以抗日神劇多而對印,對美,對越,對印作戰的影響劇少,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跟風效應!

我發現國內影視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只要一部影視劇的創造或取得空前成功後,同類型的作品便會鋪天蓋地,蜂擁而上。特別是亮劍大火後,開始說是引發了抗日影視題材作品的大熱!

而這一切的原因,也許是跟風者蹭熱度心理在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溢出風險效應最小的情況下,通過短,平,快的方式使利潤最大化!

也許正是這一陋習,是我國現階段鮮有經典影視作品問世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感覺也是相當深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山下的花環》《甲午風雲》,以及《上甘嶺》這樣的影視作品,《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等老的影視作品,觀看過後不僅深深的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反而至今仍是記憶猶新。

而現在的清宮劇或是抗日神劇等一些題材的影視作品,即使看過以後,在記憶中存留片刻便消失了。

而戰爭題材的抗日神劇之所以能流行一時,這也是和國家強大以後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提高有一定關係的,畢竟日本在我們的百年國恥中扮演了太多負面的角色,給我們造成了太多的傷害!

然而抗日神劇這種不嚴肅,不尊重歷史事實的表現手法,以及越來越呈現出來的喜劇化的形式,不僅沒有對我們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在發揮著誤導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坑人不淺來形容"!

二:我們之所以很少有抗美題材的影視作品,這也許是和我們的精英階層喜歡移民美國有關係,他們也許害怕將來移民美國後,會遭到情報機構的調查!

三:而印度和越南都是我們的鄰居,天天整些雙方打打殺殺的影視作品也是種很無聊或是沒有意思的事情,也許我們現在拍部62年大勝印度的戰爭片,恐怕整個印度都將會此瘋狂和崩潰的,畢竟印度也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民族!


相忘江湖71941665


主要是演員不好找。

日本人和中國同宗同源,隨便找個中國人嘴裡說句八格就像日本人。

美國人印度人越南人辨識度太高,你得去美國印度越南找,人家一聽拍電影還是本國輸了肯定不會去拍啊,不然回國怎麼交代啊?

換句話說喊我去美國演個中國丑角我也不會去啊,多沒面子啊!



小廟居士


國內近十幾年來拍了很多被稱為神劇的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光怪陸離,各種奇葩,只要打開電視機,無論轉到哪個臺,幾乎都被神劇霸屏,蔚為壯觀,而這些神劇,許多嚴重脫離歷史,違背邏輯,甚至違反常識,侮辱觀眾的智商。拍了這麼多神劇固然因為過審容易,也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取向,進而激發民族自豪感,畢竟很多人年少時都有對著地球儀揮拳的衝動,並在臆想中保家衛國,殺敵立功。

但是這些神劇裡的故事大多數都是虛構的,經不起推敲的,其實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多場戰爭,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英雄輩出,都很值得宣揚,但是卻很少有製成影視劇。

很多人列出的相關題材的影視劇,要麼拍攝時間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技術落後,且現如今想看也不容易了。要麼只是作為歷史背景稍稍提及,並不會以此展開故事。

至於所謂人種不同演員不好找,這就是偽命題了,首先,抗美援朝,主要作戰對象是南韓李承晚偽軍,韓國拍了很多相關題材的電影,也很少出現歐美人的形象。第二、對印作戰,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本身就和他們很像,第三、對越自衛反擊戰,廣西、雲南邊境地區邊民跟他們長得相像不說,甚至語言相通。

至於這種題材影視劇少見,大概是不讓拍吧。





口含香蕉手握簫


《奇襲》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志願軍偵察排長楊育才率領一支小分隊,勇猛穿插敵後幾十公里,一舉端掉南朝鮮軍“白虎團”團部,打死打傷軍官幾十人,並且繳獲了該團團旗,筆者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這面旗幟現在應該保存在軍事博物館。



《英雄兒女》裡王成的“向我開炮”、《鐵血大動脈》描寫志願軍後勤戰線上的戰鬥、《上甘嶺》裡一個蘋果的故事,以及《打擊侵略者》等黑白電影,這都是描寫抗美援朝時的影視作品,但時期都較早。都是六十和七十年代的作品,現在的年輕人確實知之不多。

七十年代初中美建交,尼克松訪華,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過分渲染這類題材有些不太合適了。直到近年來有所突破,電影《我的戰爭》、電視劇《三八線》先後上映,但數量並不多,主要是涉及地區較多,很多東西不好把握,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題材在八十年代也有過一些,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軍坦克部隊作戰的《鐵甲008》,描寫我軍一輛59式坦克孤車作戰的故事,也是有戰史原型的,東溪之戰,我軍五輛坦克擊毀高平大橋,整整阻擋了越軍一個師的增援。

《高山下的花環》曾經風靡一時,年輕的唐國強還是個小帥哥,“雷軍長”和他隱姓埋名甘當普通戰士的兒子,啞彈的40火箭筒,記憶猶新。



還有《長排山之戰》、《無影偵察隊》、《新兵馬強》等作品,我軍偵察兵與越軍特工鬥智鬥勇的故事很是耐看。九十年代中越關係回暖,這類片子基本不見了,這兩年有個《芳華》,嚴格意義上也不算戰爭片,無非有幾分鐘戰鬥鏡頭而已。

對印邊境反擊戰的片子真心沒看過,究其原因,還是我國的電影電視審查制度比較嚴格,而抗日神劇的確過審容易,這就非我等草民所能討論和解決的了。



只是希望,廣電總局對抗日神劇的把關再嚴一些,同時能夠湧現一批其它時期的戰爭影視來,讓軍事愛好者一飽眼福。

都別怕暴露年齡,你們還記得什麼戰爭片子,拿出來一起回憶回憶。


度度狼gg


我推薦幾部吧!

抗美援朝題材:英雄兒女 上甘嶺 打擊侵略者 奇襲 飛虎 神龍車隊 鐵血大動脈 英雄坦克手 激戰無名川 三八線上 三八線(電視劇) 血染的金達萊 長空比翼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閃電行動 新兵馬強 自豪吧,母親 蛇谷奇兵 鐵甲008 無影特攻隊

凱旋在子夜(電視劇) 高山下的花環 長排山之戰 陸軍見習官 黑豹行動

對印對蘇反擊戰題材的非常少,我都沒有看過。


血染戰旗紅


因為抗日神劇有其特殊的生存環境,所以一直佔據著較大的電視劇收視空間……。


六十年代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過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如由八一廠著名演員張勇手主演的《奇襲》;由董存瑞扮演者張良飾演男一號的《打擊侵略者》;由著名演員劉世龍飾演(王成)的《英雄兒女》,以及《長空比翼》、《奇襲武陵橋》、《英雄坦克手》等影片。一九六二年的中印邊境作戰記得只又一部紀錄片;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中越戰爭也產生了一批相應題材的影片,如朱琳、石兆琪主演的《凱旋在子夜》、蓋克、呂曉禾主演《高山下的花環》,以及《閃電行動》、《鐵甲008》、《蛇谷奇兵》、《雷場相思樹》、《長排山之戰》、《自豪吧!母親》等。一九八七年七月,一部記述中越兩山作戰的三集電視劇《軍魂》現身電視屏幕。該劇著重記述了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發生在中越邊境慘烈的老山松毛嶺大戰。此戰是越軍較大規模的一次進攻作戰:越軍以六個團的兵力,編組成營團級輪番發起集團式衝鋒。陣地上越軍屍橫遍野,到處是被炮火撕碎的越軍軀體和殘肢斷臂。陣地前越軍完整的屍身就達三千七百多具……。

為該劇擔任軍事顧問的是曾指揮部隊收復老山的原昆明軍區十四軍四十師師長劉昌友、政委陳培忠。由於該劇播出後深受觀眾好評,因而獲得了一九八八年第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單劇本”獎第一名。


Mrttlzz99


對印?這題材絕對沒有收視率。關於中印之間的歷史衝突,本來就沒有需要濃墨重彩去敘述的需要,首先是熟悉那段歷史的人不多,之所以熟悉的人不多,是因為衝突的烈度實在有限。這段歷史不像九一八到1945年那段漫長而慘烈的時期在民族歷史記憶中的烙印深刻。在這樣的前提下,誰能說服一切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本投入到抗印題材呢?錢可不是大風颳來的。

抗美題材的影視劇其實也有不少。《風雲兒女》、《上甘嶺》、《我的戰爭》都是比較不錯的抗美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也曾一度風靡全國。但是為什麼總體上比較少呢?個人理解,美國並沒有直接入侵我國領土,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實在有限(這個很重要,涉及到情感共鳴問題),所以對美國鬼子的態度,有多少中國老百姓是咬牙切齒的?滿足不了這個條件,你拍抗美題材的東西,首先就缺乏像抗日題材那種精神上的剛性需求。抗日神劇再神都有人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老百姓(尤其是老一代人)能接受無數種弄死小鬼子的方式,因為實在是太恨了。本人並不認同國家出於政治考量而減少抗美題材作品拍攝的觀點,因為美國人對文藝作品的包容程度本來就很高,他們能拍攝出大量的反戰電影來諷刺、抨擊自己的國家,而美國根本也不限制,所以美國政府才不在意你拍幾部抗美電影就不和你來往。美國那麼小氣嗎?抗美題材作品的少,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市場需求不旺盛。即使你把冷門拍得精緻又如何?被票房殺死的好作品可不少。

而對悅題材的作品,小時候看過一部,不記得名字了,一支我軍小分隊乾死上千越兵的英勇故事。記憶最深刻的片段是我子弟兵拿一把衝鋒槍據守山洞,悅兵排隊進來受死的情景。沒辦法小時候沒什麼可看的。1986年的《軍魂》也算得上該題材的優秀之作。之後很長時間裡,對悅題材幾乎絕跡。一直到那部擦邊球性質的《芳華》。這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遠,烈度也不能說小。但是影視資本會極力說服自己,這段歷史真的沒什麼可說的。確實沒什麼好看的。不拍也罷。免得連正沈都過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