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龔自珍,但估計有相當多的人知道這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來自兩首詩,這兩首詩的詩題都叫《乙亥雜詩》,就連收錄這兩首詩的詩集,書名也叫《已亥雜詩》。

在清朝末期,龔自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文人。他是書香門第,進士出身,屢次在奏摺中數說當時清政府執政的弊端,力主革新。他為人剛直不阿,一身正氣,在朝廷做官的時候屢次與同僚和上司因為政見不同而發生衝突,以至於不斷遭到權貴的打擊和排擠。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於是他憤然辭官回鄉,繼承父業,在岳陽書院做了一名老師。1841年夏天,年已49歲的龔自珍按捺不住一腔報國熱血,準備辭去教師職務,去上海參加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戰鬥。可惜做出決定不久,他就突發疾病而暴亡,真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龔自珍一腔憂國憂民之心,一身剛正不阿之氣,剛毅勇敢、敢作敢為,加之才華橫溢,可以說是清朝末期文人中的一個典型範例。就這樣一個堪稱文人典範的人,卻生了一個極為不肖的兒子。這個兒子不肖到了什麼地步呢?這個兒子的主張、做為,簡直與其父親龔自珍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龔自珍的這個兒子叫龔橙,是龔自珍的長子。沒有資料可以顯示龔橙是否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其漢學水平如何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這人有一項特別的長處,那就是英語學得非常好,要是放在現在的英語等級考試,估計至少通過了托福考試。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龔橙可以說是非常的叛逆,他的叛逆首先表現在他曾經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古代的文化人都喜歡給自己起一個號,所以古代文化人完整的標籤系統應該包括姓、名、字、號四個部分。龔橙給自己起的號叫“半倫”,後來他頻繁使用這個號,反而很少使用自己的名字。

按照儒家的倫理觀念,一個人完整的倫理系統是由五倫構成的,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有人對於“半倫”的解釋是龔橙認為自己心裡只有自己的小妾,而無其他人。但事實上根據龔橙後面的做為,可以斷定他所謂的“半倫”其實是“有臣無君,有子無父,有夫無妻,有兄無弟,有朋無友”,五倫之中,他只認一半。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之後,英國軍隊為了報復清政府曾經扣押英國人質的仇恨,決定在當時的北京城製造一起令清政府膽寒心驚的事。最後的目標選擇在了建築宏闊精美,園林美輪美奐,內藏各類奇珍異寶,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可惜英國侵略者不認識去圓明園的路,於是龔半倫自告奮勇願意當嚮導。在龔半倫的帶領下,圓明園所有奇珍異寶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所有的園林、建築最後也被付之一炬,只給今天的人留下了殘垣斷壁和恥辱的回憶。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完成了對圓明園的徹底毀壞之後,龔半倫又做了英國公使的翻譯官,參與到了英國與清政府的談判之中。因為龔半倫精通英語和漢語,而且對英國極為忠誠可靠,所以他不但是翻譯官,而且幾乎是英國方面的全權代表。清政府方面,則派出了朝中的重臣且是滿洲貴族的恭親王。

談判過程中,龔半倫步步為營、百般刁難、咄咄逼人,為英國方面據理力爭各種利益。面對著談判桌對面那個同樣是黃皮膚、黑眼睛,依然流著炎黃子孫血液的對手,恭親王悲憤交加,問龔半倫:“你等世受國恩,卻為什麼要為虎作倀,甘做漢奸?”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恭親王沒有說虛話,龔半倫的父親是龔自珍,的確在朝廷做過官,吃過國家俸祿。龔半倫的曾祖父龔褆身、曾祖父的堂兄龔敬身,兩人都是乾隆年間的進士,龔褆身官至內閣中書、兼軍機處行走,龔敬身曾經擔任吏部員外郎,後來擔任雲南楚雄知府,是當時人人稱讚的清官。龔半倫的祖父叫龔麗正,是嘉慶年間的進士,擔任過江南蘇松太兵備道和江蘇按察使。龔半倫的奶奶也不是平凡婦人,她叫段馴,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才女。可以說,龔半倫世代不但是書香門第,更是高官迭出,受到朝廷的恩惠已經不算少了。按說這樣的家庭,不應該培育出龔半倫這樣的“人才”。

父親是愛國詩人,兒子卻是火燒圓明園嚮導,一番話噎住了恭親王

而龔半倫卻回答恭親王:“我們本來都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但上進的通路卻被你們這些人堵死了,貪官還要藉助各種名目盤剝壓榨,連吃飯穿衣現在都有了困難。如今,走投無路了才投靠外邦。現在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一番話看似強詞奪理,卻噎得恭親王啞口無言,把後續準備好的罵詞都強嚥了回去。

恭親王當時應該被氣得夠嗆,不過如果龔自珍當時聽到了自己親生兒子的這一番話,又該做如何感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