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麵酥糖、酸梅湯、爆肚、炒肝等。在前門、王府井、護國寺、後海、牛街這些地方都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老北京小吃。來京城,尋覓老北京人的特色小吃,也來接一下當地的地氣。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小窩頭

用黃豆、玉米加工成精細麵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制而成,特點是上尖下圓,小巧玲瓏,看上去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寶塔,吃起來味道香甜,細膩滋潤。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藥。中醫認為山藥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幹品含糖量63-76.3克,並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芸豆卷

原先是民間小吃,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嚐,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製作,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羊雜湯

多在立秋後供應(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用羊肚、羊肺、羊腸、羊心、羊頭肉等為原料,吃時碗內放香菜、芝麻醬、辣椒油,湯色奶白,香辣味濃。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豌豆黃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麵茶

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豆汁

使用優質綠豆為原料,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等。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煎灌腸

古法是把澱粉加紅曲灌到豬腸子裡面,現在通常是用澱粉加上紅曲捏成個棒槌形,切成片後上鐺煎,澆鹽水蒜汁食用,外焦裡嫩,用竹籤扎著吃,滋味獨特。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鍋貼

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芽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麵皮軟韌,餡味香美。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糖耳朵

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好吃的糖耳朵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饊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它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後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北京炒肝

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配著小包子一塊吃,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褡褳火燒

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而得名,色澤金黃,焦香四溢。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餘味無窮。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墩餑餑

做法簡單,用酵面加鹼、白糖、桂花揉在一起,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成黃色後,碼入烤盤,入爐烤熟。墩餑餑顏色白黃,鬆軟有彈性,味甜潤,宜涼吃。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風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