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古道史話,跟隨歷史的腳步追溯閩廣通衢重要節點


揭陽古道史話,跟隨歷史的腳步追溯閩廣通衢重要節點

舊時揭陽縣全景地圖




揭陽在潮州與惠州之間。在古代,這裡是潮汕地區通往珠三角地區間的重要通道,其驛道系統是南粵古驛道六條線路中潮惠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1181年,時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的南宋詩人楊萬里,在平定潮州“沈師之亂”返回廣州途中,寫下了《揭陽道中》諸詩,為我們今天命名揭陽境內的這段古代驛道,提供了文獻依據。事實上,清乾隆之前,桃山都鋪前渡就已立有“閩廣通衢”“揭陽古渡”的牌坊,早就勾勒出揭陽古道的歷史地位輪廓。


揭陽古道史話,跟隨歷史的腳步追溯閩廣通衢重要節點

大溪古道是揭陽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揭陽古道以其作為“閩廣通衢”的重要節點,固然也就可稱廣東重要古道之一了,其地位僅次於梅關古道。

揭陽古道也就是“閩廣通衢”潮州至惠州這一段,故而也叫潮惠道。潮州通往省會,有南北兩條驛道,一北(上)一南(下),此為其南部分,因此也叫潮州南(下)路。其北路大抵在今梅州境內,故揭陽古道為潮州南路潮汕境內的最重要部分,在研究與發掘利用上,有不可代替的地理信息價值。


揭陽古道史話,跟隨歷史的腳步追溯閩廣通衢重要節點

揭陽炮臺古驛道


紹興間林安宅《潮惠下路修驛植木記》是最早記載今稱揭陽古道的這條官路建設的最早文獻。寫及此路長度、特點以及建驛植樹以方便行人的過程。元代所修《潮州三陽志》曾予收錄。只是當時所設驛鋪數量與名稱、鋪兵數量等沒有具體記載,不得而知。

根據《元史》卷15《站赤三》所載,元時把宋的驛館改稱站。同時增闢由撫州,經汀州、梅州至潮州的道路全長1600餘里。南路除了驛改站外,沒有太多的變動。但是水路得到了加強。

明初所編《潮州圖經志》(彭妙豔輯校)《公署》一節目,對於南路驛鋪有著具體記載,這是洪武四年建設成果的體現:“南往惠州府海豐縣(當時陸豐縣尚未建置——彭注)界,館驛四所:桃山驛,系揭陽縣管。馬五匹,驢三匹。靈山驛、武寧驛、北山驛,以上三驛系潮陽縣管。每驛馬五匹,驢三匹”。嘉靖初,惠來縣建立以後,武寧、北山二驛及原屬海豐的大陂驛俱在境內,成為本文所記揭陽古道的重要設施。從上可見,潮州南路出入口與主要路段都在揭陽境內,這是我們把它納入揭陽古道的客觀依據。


揭陽古道史話,跟隨歷史的腳步追溯閩廣通衢重要節點

揭陽炮臺古驛道上的牌坊


還有一條由遞運所管理的“急遞鋪”,從明初起覆蓋於這條官路上:由潮州城南抵惠州府海豐縣界,由揭陽、潮陽二縣(嘉靖後增加惠來縣),鋪舍(每鋪設一鋪司四鋪兵)計三十三所,其中屬當時揭陽縣管者有鳳翥鋪、登崗鋪、桃山鋪、官溪鋪、漁湖鋪、縣前鋪(從官溪鋪到縣前鋪是桃山鋪的西叉線)。東叉路則由桃山鋪過京北渡入於潮陽。從潮陽縣城再西轉惠來而至海豐,其中在今惠來境內,由東到西,有黃崗鋪、山內鋪、武寧鋪、徑口鋪、新徑鋪、茶市鋪、新市鋪、祿昌鋪、北山鋪等。此外還有從海豐析入的大陂、葵潭等鋪。

入清以後,揭陽古道逐漸向西轉移,不再迂迴於潮陽。其主要鋪遞節點為桃山、官溪(塘埔)、漁湖(鍾厝洋)、揭陽縣前(中山路)、普寧縣前(洪陽)、烏石、雲落、葵潭。在民國期間由於公路的開闢而退出官路系統,部分殘餘成為歷史交通古蹟。

其存在七八百年間,為揭陽乃至廣東的經濟、軍事與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貢獻有待發掘、總結,而對其進行活化利用,發展旅遊事業,價值與潛力都不可低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