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只有10萬人穿上白大褂!

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只有10萬人穿上白大褂!

醫改表面上是缺錢,實質上是缺人。

醫生薪酬過低,直接影響到未來醫學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公立醫院改革的瓶頸。

傷醫事件頻頻上演,不僅刺痛了廣大醫務人員的心,而且引發了很多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憂慮。

據報道,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只有10萬人穿上“白大褂”,巨大人才流失,誰之過?很多醫學畢業生放棄從醫,主要是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大、風險高、報酬低。一方面,老百姓普遍反映看病難,好醫生一號難求;另一方面,醫學生大量流失,優秀人才不願從醫。長此以往,必將使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看病難問題更加突出。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醫務人員最不滿意的是薪酬待遇,超過八成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付出與薪酬不匹配。我國衛生行業人員收入水平僅高於社會平均工資18%。而在發達國家,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3—5倍。

2007年,在《福布斯》雜誌公佈的美國最高薪酬職業榜單中,前9位全來自醫療行業,包括麻醉師、外科醫生、婦產科醫生等,唯一擠進“十強”的非醫療行業職業是商業公司總裁,排在第十位。另外,在發達國家,人力成本支出佔醫院總支出的60%以上,而我國的這一比例不足30%。相比之下,我國醫務人員的薪酬偏低,很多醫生感到勞動價值得不到尊重,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於是把不合法的“灰色收入”視為合理補償。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薪酬是勞動力在市場上的價格信號,反映了勞動力的稀缺程度。按理說,在優質醫療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醫生薪酬必然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但是,我國醫生的薪酬是由政府決定的,而非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因為絕大部分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人,醫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諸多政策限制。同時,由於非公立醫院發展滯後,醫療市場發育不健全,醫生的勞動力價格信號還不清晰。因此,我國醫生的薪酬標準缺乏外部市場參照,難以體現其實際勞動價值。

醫生薪酬過低,直接影響到未來醫學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看,培養一個本科醫學生需要5年,而培養一個博士醫學生則需要11年,其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都很高。同時,作為一種特殊人力資本投資,醫生的就業選擇範圍窄、風險大。如果人力資本投資得不到等值回報,投資主體就會失去投資的動力。例如,在醫生薪酬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很多高中畢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就不願意考慮醫學,因為他們會對不同行業的投資回報率進行對比。如果醫生成了一個“又累又窮又危險”的職業,誰還願意當醫生?

尊重醫生,不僅體現在社會地位上,也要體現在薪酬待遇上。我國醫務人員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他們甘守清貧,用較低的成本維護了較高的國民健康水平。如果繼續靠壓低醫務人員的薪酬來控制醫療成本,必然導致醫療人才越來越短缺,這無異於竭澤而漁。可見,醫生的薪酬問題,關係到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只有讓醫務人員拿到令人羨慕的“陽光薪酬”,才能扭轉醫學人才供給不足和質量下滑的局面。

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公立醫院改革的瓶頸。醫改表面上是缺錢,實質上是缺人。因為醫生是一個晚熟的職業,需要很長的培養週期,無法速成。有錢可以蓋最好的醫院,卻未必能請來最好的醫生。所以,為了避免醫學人才流失,政府應允許公立醫院突破事業單位的薪酬分配限制,提升人力成本在醫院總成本中的比例,擴大可分配薪酬的總量。尤其要提高剛畢業醫學生的薪酬標準,解除其後顧之憂。同時,大力推進社會資本辦醫,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為醫生薪酬市場化創造條件。惟其如此,“白大褂”才能重現魅力。

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