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武松打虎的小說情景可謂是家喻戶曉,武松打虎是小說《水滸傳》的經典情節。南宋孝宗乾道八年秋,在陝西秦嶺密林深處發生了一場真實版的武松打虎。而鬥殺猛虎之人並不是像武松一樣的江湖俠客,而是才華橫溢的文人——陸游

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據史料記載秦嶺一帶直到清朝還得防虎一直曾有老虎出沒。三年曾捉到64只老虎。這說明在清朝以前秦嶺一帶虎患為甚。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三年,果、閬、蓬、集諸州虎為患”。集州與巴州接壤,巴州與今之西鄉、南鄭、寧強諸縣為鄰。而陸游當時在南鄭從戎的八個月時間,陸游任職的南鄭正是老虎出沒的範圍。陸游在《劍南詩稿》的一首《懷昔》詩作裡,記載了這次打虎事件。實際上,陸詩的不少作品都提到了自己“刺虎”、“射虎”、“獵虎”的情形。然而八百餘年來,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雖對打虎一事肯定者多,但否定者,避而不談,談而不清者卻不乏其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宋詩選注》者錢鍾書先生,對陸游打虎持鮮明的否定態度,他認為陸游打虎的情節自相矛盾,在《劍南詩稿》中對打虎一事“或說箭射,或說劍刺,或說血濺白袍,或說血濺貂裘,或說在秋,或說在冬”,甚至寫出“平生怕路如怕虎”的詩句,“此等簡直不像出於一人之手。”為證明觀點正確,又引用清康熙進士曹貞吉“一般不信先生處,學射山頭射虎時”的詩句作佐證。五十年代龍榆生先生編注的《唐宋名家詞選》、八十年代楊光治先生編選的《宋詞》,都不選陸游有關打虎的詞作,介紹陸游生平也迴避打虎情節。六十年代朱東潤先生所著《陸游傳》中,雖對打虎做了肯定,卻對打虎情節寫的含混不清,令人難以置信。分析這些名人學者的態度,不難看出,他們都未把陸游從戎南鄭時作為高級軍官看待,多以詩人文士而論,故對打虎一事產生種種疑慮。須知陸游在南鄭時,首先是一位軍人,他的一切活動都圍繞“戰備”進行,而後才是詩人,寫詩是他的業餘愛好。應辯證的、全面分析理解,不能孤立的就打虎而論打虎,這樣認識陸游,其打虎一事的疑慮也就迎刃而解了。

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據陝西漢中地方文化研究者楊兆榮先生考證,對陸游在南宋漢中前線戍守的8個月時間裡,曾親手打死過兩隻老虎,打虎之地就在秦嶺南麓一帶。對陸游打虎地址使用武器以及時間地址天氣都詳細考證證實陸游打虎是真實之事。

“昔者戍梁益,寢飯鞍馬間。一日歲欲暮,揚鞭臨散關。

增冰塞渭水,飛雪暗岐山。悵望釣璜公,英概如可還。

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至今傳軍中,尚媿壯士顏。”

從陸游的詩作看,一隻是在鳳州(今鳳縣雙石鋪)以北的秦嶺山中,這裡距宋軍的前沿陣地大散關很近,正與陸游《懷昔》詩中“一日歲欲暮,揚鞭臨散關”相吻合。打虎的時間應是九月中旬的一天傍晚,陸詩“歲欲暮”的“歲”字,在辭海中有多種釋義,其一是作“時間”講,這正同陸詩所指的天將黑時是一致的。當時的季節是“增冰塞渭水,飛雪暗岐山”,一派冬初雪景!陸游遠望岐山積雪,近看渭水塞冰,遙想呂望佐周實現統一大業的偉績,自感無用武之地而惆悵。此處打虎是用佩劍,著裝是貂裘,可能是一次遭遇戰。當時陸游一行赴大散關前線視察,傍晚經過秦嶺,為防意外,陸游仗劍前行,走在山路拐彎處突與乳虎遭遇,即“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其英烈壯舉“至今傳軍中,尚愧壯士顏”。打死另一隻虎是在九月下旬。當時陸游赴閬中公幹,“夜宿沔陽驛,朝飯長木鋪”,清晨從沔陽驛(勉縣老城)乘馬西行,行走兩小時許,到達長木鋪(今寧強縣桑樹灣一帶),下馬用過早餐,得知北山有一隻“食人不知數”的惡虎,即帶領當地駐軍三十人,上山打虎,為民除害。他們將惡虎趕出山林,受驚的惡虎直向陸游撲來,陸游不及放箭,奮戈大呼,迎著惡虎猛刺,“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十分可敬!打虎是在雪天,使用的武器是“戈”。“戈”這種兵器在北宋尚存。宋史載,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杭州浙江側,晝有虎入稅場,巡檢俞仁祐揮戈刺之。在南宋“戈”即使消失,陸游殺北山虎也不是用劍,而是用矛。《辭海》對“矛”的釋義有“爾戈”一稱,故陸游把“矛”寫成“戈”也在情理之中。北山打虎情節,“陸詩”《十月二十六日夜夢行南鄭道中……》,寫的十分明確。這首詩不是“遊仙詩”,而是夢醒後對故地南鄭的深情渲溢。

《十月二十六日夜夢行南鄭道中》一詩記載了陸游的另一次殺虎經歷,詩中寫到:

我時在幕府,來往無晨暮。

夜宿沔陽驛,朝飯長木鋪。

雪中痛飲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數。

孤兒寡婦讎不報,日落風生行旅懼。

我聞投袂起,大呼聞百步,

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

那麼陸游為什麼一介書生能在南鄭打虎,而且殺死的老虎還不止一次?陸游出身書香門第,爺爺是王安石的弟子,父親是經學家與藏書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歲就能寫好詩文。陸游能從一介書生變成打虎英雄,在一定程度講家族中產生直接影響的有兩人,都是至親,一是叔父陸宲,是抗金英雄,第二個是父親陸宰同樣和北宋末年靖康事變有關。

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完顏阿骨打滅了遼國,轉目光於中原,1125年,金大軍南下進攻大宋。一兩個月內,就直逼東京城下。金人的目的是拿下都城,摧毀宋朝。當時北宋分成兩派,主和與主戰。主和派代表是宋徽宗與兒子宋欽宗,而危難時總有人站出來,像宗澤等愛國將領就擔起重任,說服皇帝組織東京保衛戰。陸宲就是主戰派之一。他擔任的職務與打仗卻並不直接關聯。但是陸宲卻被捲入其中。

陸宲當時在東京陳留當官,是提舉長平司,管理地方財政,本與打仗無關。金軍南侵時到達陳留,此時當地守軍已經逃了,沒有兵權的陸宲卻留下來了。擔當起留守的任務。幾千人馬在他指揮下保住了東京門戶。可是朝中主流是投降,便罷了陸宲的官。陸宲回山陰老家,一閒就是二十年。在陸游二十歲時他才去世。他對陸游影響極大。時常給陸游講抗金的事蹟,教導陸游要愛國為抗擊金軍奮鬥,而陸游也用自己一生來證明了一切。他在不得志不能投身前線保家衛國同時,他一直在用他的筆在為這一切付出。陸游在給他寫墓誌銘時,就表達自己對叔父的敬佩。而另一個人便是父親陸宰,陸宰是經學家藏書家,此人在戰爭時與前線聯繫緊密。在靖康之變1125年陸游在這個時候出生了,這時陸游父親剛從淮南御任去京城為官。在陸游出生十天前,正是金軍南下時候。十月中旬,淮河上狂風暴雨無法行船,十七日清早陸游便在船上出生。到京城上任後,主要工作是保證前線糧道通暢,負責糧草運輸。金兵南侵時,遇到東京有李綱鎮守在,久攻不下,另一處便是太原陸宰在其中功不可沒,他在這時,親自選取了最佳位置,保證了前線糧道暢通,進軍攻打四個月都沒攻下來。

令人惋惜的是太原苦苦堅守東京卻扛不住了,宋欽宗此時應答應求和,賠款五百萬金子五千萬兩銀子,割讓三個鎮。宋朝的投降派還編造罪名抽走陸宰,切斷了糧道,太原成了孤城,有人參奏陸宰忽職守便被罷官。是年太原攻破。金人佔領了中原。然而朝廷的一系列投降措施並比沒有換來長治久安,金人很快便發兵包圍東京,東京淪陷宋欽宗被廢為庶人,京城被洗劫一空。東京淪陷時,陸宰從京城回山陰路上,而陸游此時才一週歲。陸游幼年便經歷了國家滅亡,在逃亡回山陰的路上時常沒有吃的風餐露宿十分艱苦,遇到金兵經過只能躲藏在草叢中不敢出聲失去了一個小孩應該有自由和天真。這些在陸游幼小的心靈烙印上了深深的痕跡。這也對陸游一直勵志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軍人有很大的觸動。

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國家滅亡全家逃亡,而陸宰決定到東陽依附草寇陳彥聲。而這些草寇他們是抗金的民間武裝並非與朝廷作對。陳彥聲聽說陸宰要來便率民兵親自迎接陸家。他們全家得到草寇陳彥聲的收留便安排在山寨中住下,期間陸游六到九歲的時光便是一直在山寨中度過。這段時間中,他勤奮讀書,更多地是刻苦習武。陸游的一身俠義氣也與此經歷可能有關。全家在山中安頓時,天下局勢逐漸安定,金兵北撤。而陸宰回到老家閒居,期間很多朋友拜訪基本都是一樣主張抗戰的義士。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怎麼抗金衛國,有時憤然即便是好酒好菜都沒有心情品嚐,只想怎麼能投身抗擊進軍收復故土。陸游形容這一場面為人人自期以殺身自詡王室。陸游便在父親的影響下很快成長,保家衛國收復故土抗擊金軍便成了少年陸游一生的理想。少年陸游為這一理想從小刻苦習武,他形容自己是讀書三萬卷,學劍四十年。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說明陸游在為能成為軍人,為抗擊金軍一直都是刻苦努力。所以陸游從小習武能擁有一身武藝,而當時陸游在南鄭為軍事長官,當地有虎患為民除害擊殺猛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他一介書生能像武松一樣勇猛打虎,他是自誇還是被世人誤解

而陸游同樣還擅長騎馬射箭,詩中常出現射虎字樣。我想更多的是陸游為不能投身對金戰鬥而遺憾,他也是用自己親身經歷在詩篇中提到了自己“刺虎”、“射虎”、“獵虎”的情形。其實在陸游內心中要射殺的更多的是金軍這些外來侵略者。縱覽陸游一生文武雙全真實能投身軍旅成為真正的軍人沒能實現,一生愛國為北伐奉獻而未能如願以償是其不幸!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歡迎大家評論轉發!有不同見解暢所欲言讓我們互動起來!請關注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