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嘗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在常德城區有四大古井:崔婆井,葵花井,四眼井,絲瓜井,崔婆井就是四大古井之一了。崔婆井位於河洑山南麓的沅水堤邊,井邊立一高八尺的石碑,上刻“崔婆仙井”四字。2011年崔婆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傳為宋代所鑿。井口呈圓形,長條石砌築,直徑1.5米,深約8米,水質清涼,四季不涸。

河洑崔婆井是“武陵八景”之一,是常德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崔婆井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是因為它自身厚重的歷史淵源,人文氣息、和神奇傳說分不開的。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古井悠悠,井色獨特,崔婆井有很多史志均有記載,其中明嘉靖《常德府志》說:“府西三十里,武山下有崔婆宅,相傳宋時道士張虛白嘗館於酒姥崔氏家,索酒不責償,經年無厭。後詢姥所欲,姥以江水遠不便汲為詞。張遂指舍旁隙地堪為井,掘不數尺得泉甘冽過於酒,人爭市之,家道日裕。後虛白仍有詩遺姥。今其地井存而泉非矣。”

府志中武山,便是今天的河洑山,宋代道士張虛白雲遊至此,崔婆則是山中普通的釀酒村婦,道士張虛白長期在她家喝酒不付錢,崔婆從不生厭,張虛白為了感恩,便指地為井,解了崔婆汲水之困,井便依崔婆而命名。這就是說史書上記載崔婆井是在張虛白的指點下挖掘而成。另外,河洑山泉水豐富,史載,三國時關羽用刀戳地,遂出泉,泉水名曰“卓刀泉”。崔婆井離卓刀泉不遠,是一眼泉井。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經過幾百年變遷,仍然泉水不斷。2012年曾修葺一新,有大小兩口方井。

這兩口方井醞釀的神奇傳說婆井的傳說不斷湧動著,崔婆井傳說的可見記載多見於明朝,這是由於明代人口成上升趨勢,井灌發達。此外,崔婆井的傳說源於道教,流傳於民間崔婆井的傳說,以官家府志為腳本,加入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將崔婆賣酒的故事抹上了道教的色彩。崔婆井所在地河洑山,山上樹木蒼翠,山下江水蜿蜒而過,可謂是青山綠水的好地方。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河洑山早年間就有寺廟道觀修在其間。後來成了著名的佛、道教聖地,歷史記載有著名的得道高僧、道士在這裡修行,就住在至今尚存的太和觀,闍耆寺。在河洑山這種濃厚的道教佛教氛圍中,崔婆慈眉善目,對人和氣,吃苦耐勞、樂善好施的形象和她善有善報的故事廣為流傳。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崔婆井邊生活的人們早已遠去,悠悠古井還在講述著,幾百年來崔婆井的傳說經過長期演繹和藝術加工後有很多版本,崔婆有很多形象,有貪心的、有知錯就改的、有知恩圖報的。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知錯就改崔婆賣酒的故事:宋朝年間,河洑山腳下的崔婆,開了個小酒店,以賣酒為生。一個叫張虛白道士雲遊至此,每天到崔婆店裡喝酒,長期不付錢,崔婆也不索要酒資,且常年不生厭。一天張虛白邊吃邊喝同崔婆拉起了家常,問崔婆有些什麼難處。崔婆說:“我年紀大了,煮酒取水的地方太遠,很不方便。”張虛白在屋後劃地為圈,說半夜可出寶。崔婆按張虛白的話,請四鄰連夜掘井,半夜時分,崔婆聞到陣陣酒香,摸到井邊一看,舀起來一嘗,清醇甘冽,回味無窮,是地地道道的上乘佳釀。自此,崔婆再也不去煮那費力不討好的酒了,而是直接從井中打“水”上來賣。從此崔婆酒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收入成倍增加。隨著錢財的增多,崔婆仁慈之心日漸貪婪。一日,張虛白又經過這裡,看見崔婆酒店已由破敗小屋變成了寬敞瓦房,崔婆的衣服也由粗布舊衫變成了綾羅綢緞,指著水井問崔婆:“這酒好賣嗎?”崔婆說:“酒倒是好,只是沒有酒糟餵豬。”張虛白禁不住嘆了一口氣,提筆在牆上寫了四句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道豬無糟。”題罷拂袖而去。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說來也怪,自此以後,崔婆井裡的水就再舀不出醇香甘冽的酒,而是淡而無味的水。崔婆感到很羞愧,就請人打了一口又大又深的井,任人車馬馱水,從不阻攔。崔婆死後,人們為了感謝她,就在這兒蓋了座崔婆廟來祭祀她。廟門上寫了一副對聯:“錢少義多,情重財輕。”

這則崔婆井的傳說故事,神奇地將釀酒變為井水當酒賣,既保留了善有善報的主旨,也諷刺人的貪心不足。有教化意義深受百姓喜愛。崔婆井故事被明代桃源籍著名文學家江盈科寫成一個有勸世意義的小說《心高》,來警示世人。

崔婆井不僅有歷史底蘊、神話傳說而且有厚重人文氣息。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崔婆井的傳說中,道士“張虛白”一直是個謎。唐代詩人張白寫過一首《贈酒店崔氏》:“武陵城裡崔家酒,上應無天上有。南遊道士飲一斗,臥向白雲深洞口。”這首詩與張虛白給崔婆的詩很相似,根據明代編撰的《正統道藏》記載:“張白,字虛白,自稱白雲子,清河(今河北)人也……兩舉進士不第……遂辟穀不食,以養氣全神為事。宋太祖開寶中,南遊適武陵,居常入崔家酒肆……。”張白為唐末宋初人,因此有學者認為張白就是張虛白。要是那樣的話《贈酒店崔氏》使《全唐詩》瀰漫著崔婆酒香。

常德四大古井之一崔婆井,品嚐之前先聽聽它的故事,可好?

酒是滋養歷代文人詩情的催化劑,崔婆井酒被詩人青睞。於是就有了明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書事的武陵人陳洪謨寫有《崔婆仙井詩》:“吾郡多仙蹟,崔婆事更奇。……邇年苦災青,安得醉嘻嘻。”張虛白改編的詩歌對崔婆井美酒以極高渲染,武陵人陳洪謨寫有《崔婆仙井詩》則富有情趣。明永樂年間任常德知府的應履平也作《崔婆仙井》詩,他的好友賀奇深有感觸的吟出:“過饞勿怪張虛白,巧賺無如崔阿婆。賒取武陵溪口醉,換來河洑酒泉多。千年有跡勞碑碣,古井無波長薛蘿。若使行吟屈子在,應稱獨醒不相過”。千年有跡勞碑碣,崔婆井邊立一高八尺的石碑上刻“崔婆仙井”四字,傳說這是趙匡胤第十一世孫,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喝了崔婆井酒醉後書寫而成的,揮灑得瀟灑自如、出神入化。使得崔婆仙井的美酒美輪美奐香飄了幾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