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備課,是把要點寫在課本上實用,還是抄教案範例更實用?

逢時而生


從教以來,我感到最厭惡、最痛恨、最無可奈何而不得已為之、靈魂為之受苦最多的,便是——造假材料。

這些假材料名目繁多,驚人之至,被冠以“教學常規”的美名,但實則是一些浪費教師們時間與精力、將老師們變得越來越愚蠢的不幹不行、幹了白乾的任務。 單是“備課本”,就非常苛刻。首要的要求就是“項目齊全”、“字數充足”,但備課本上卻有許多毫無必要的項目,有好多不必要的書寫內容,並且無論教齡多麼長,一本書教過多少年,一樣的教案寫過多少遍,每次都是從頭再來。這些東西對教學本身沒多少幫助,然而老師們卻不得不整天忙於編造這類東西,哪有工夫去搞研究,搞創造?

人們都說中小學教師的勞動量大,工作辛苦。他們辛苦在什麼地方?我多年來在基層從事教學工作,對於教師工作的辛苦,自有深刻的體驗,我認為,教師的工作頭緒不管有多麼多,勞動量多麼大,劃分起來不外乎兩類:一是教師應該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這些工作多一點累一點都是正常現象,這是有效勞動。一是教師做了沒有用卻又不能不做的工作,這是無效勞動。教師的無效勞動有多少?有專家曾公佈過調查統計結果,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佔50%。經我多年來的觀察發現,教師的無效勞動大多表現在七個方面:常規項目多,重複工作多,作業批改多,編造材料多,應付檢查多,重複培訓多。在這當中有“四多”都和教師的教案有關。如在教師的常規項目中,備課是牽扯老師們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項內容,其中包括計劃、單元備課、課時教案。對教案的要求是課型齊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具、教學過程、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時間分配等項目要填寫齊全,每節課後要寫教後記。課課都要填得那樣全,並且,年年都要從頭再來,年年做這些重複工作。老師們不想重複也沒有辦法,有些學校喜歡“周查月評”,所檢查者當然是常規居多。這些材料,做不過來就補,就應付,就抄,就造。

無效勞動所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概括起來就是無用,無味,有害。其一,物極必反,其二,教師的無效勞動必然要轉嫁到學生身上,造成學生負擔的加重。可以說,學生的負擔過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無效勞動過多、負擔過重造成的。其三,重負下的中小學教師無法“充電”,無法發展,更談不上創造。教師得不到發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其四,造假勞動多,毒害師生心靈。 檢查常規,教師忙於編造材料,這種所謂的“勞動”,已不僅僅是無效,而是騙人誤己,貽害無窮。

學校管理中的因循守舊、呆板僵化、對教師不放心等因素帶來了教師工作的大量的無效勞動。就備課而言,一個偏狹的認識造成了長期以來管理的誤區。這種偏狹的認識就是:備課=寫教案。許多教育管理者們大多把教師的備課盯在了寫教案上,寫教案就是備課的全部,誰在備課本上項目填得全、字寫得密,誰就備課認真,誰就備得充分,誰就可以得高分。於是,在一些學校的教案檢查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得分高的基本上是那些剛上崗的青年教師或者喜歡拿現成的《教案》就抄的教師。而那些一本書教過多年,教材濫熟於心,不在抄抄寫寫上下功夫的教師的備課卻不見得得高分。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學校在期末要查教師教案,一位教師平時不寫教案,此時的他仍不慌不忙,從他的同事中拿過一本,交給了他的一個字寫得好的學生,經過幾天的加班加點,教案交了上去。檢查的結果是:由學生代抄的“新版”教案得了“優”,而被抄的教師的“原版”教案得了“良”。原因很簡單,學生代抄的教案書寫認真整齊清楚,比原版教案“好”多了。教案的檢查能有這樣的結果,一些學校的管理者也就有這樣不解的疑惑:教案寫得細得分高的老師課的效果不見得好,教案寫得簡略得分低的老師課的效果並不見得差。

事實上,對有些教案寫得差的老師而言,不僅不存在課上得差的問題,而是這些老師的課是出奇的好。

國內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一年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外講學上課,他上課常讓學生選上哪一課或者猜上哪一課,而他從來不帶教案。懷著仰慕和好奇,我在1989年8月赴瀋陽,看到他只拿一本課本就和學生們上了一節非常精彩的課。 他的教案沒有拿在手上,而是裝在肚子裡的,他們的課走到哪兒準備到哪兒。後來我在市裡面又聽了錢夢龍 李鎮西 程紅兵這幾位名家上課,他們無不如此。


慧敏君


當然是抄教案比較實用了,因為領導檢查工作,只看你的備課本不看課本,你若不抄,就是違規!

但是,在真正的教學中,誰會拿著教案一句一句的照本宣科?所以,把重點,要點,寫在課本上實用,而抄教案大多是為了應付撿查!

第三,對於老教師來說,隨意一個簡案就足夠,因為很多東西都已經熟記於心,寫的太詳細,反而影響課堂發揮!

至於年輕教師,我建議還是還是規規矩矩,認真寫教案吧!並且多聽老教師的課!

最後,看看一位老師的切身體會:


我喜歡把重點寫在課本上,並且是畫成表格的。時間地點分類。每個年代一一對比。教案就是隨便寫寫。說實在的,課本上的囉囉嗦嗦一大堆,學生看不懂,並且也不會總結。還是給他們分分類好些,我上課幾乎不用課本。學生只要用心聽,再把我總結的背背,基本可以了。對了,我教的是歷史。

結束語:最實用的方法是傳授知識給學生,否則一切無用。


遊戲大咖王


二十多年前,我從師專畢業回到本鄉中學,第一年沒有教語文,而是教地理和生物。

那時候我玩心重,少不更事,教副科真是毫無壓力,快活得不要不要的。每天都是上課前才翻一翻教參和課本,隨便在書上畫幾處重點,就到班上即興發揮去了。

期中考試剛過,孫老師就找我談話了。他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年近退休的老教師,我是他當年教過的得意弟子,所以說話毫不客氣。他狠狠地訓了我一頓,說我是在混光陰。我嘴上很誠懇,心裡可不大買賬,什麼呀?都是同事了,還這麼兇巴巴的!不高興根本不甩你!

孫老師看出了我的不快,說:“別不高興,我明年退休,你肯定要接手教語文了。你這一年不多準備準備,用點心,語文怎麼能教好?我這裡有些材料,你有空多翻翻,憑你的悟性,應該能看出點名堂。”

孫老師走後,我打開包裹,裡面是初一到初三的六本語文課本和六本教學筆記。書和筆記都已經舊了,卻很平整。隨意翻開課本來,我頓時傻了眼!

只見課本上的所有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蠅頭小楷,字是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就的,有些墨跡已經很淡,一看就是幾年前寫的;有的色澤還很鮮豔,寫的時間還不長。

我便挑了幾處細細地看,驚出一頭冷汗!

課本上的每一個重點、一處疑問都作了詳細的備註,很明顯,每一次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孫老師都會把它記在書上,為了區分,他使用了不同的顏色和字體。

看得出來,對於某些知識點,他是經過不斷的“相信—否定—相信—否定”循環過程的,而每一次相較前一次都是一種修改和完善,這才叫常教常新啊!課文內容不變,而教者的認識、經驗、體會在變,思考在變,切入點在變,與教學有關的突破方式、案例統統在變,這不就是與時俱進?

我趕緊打開教學筆記來,每一課都是兩個組成部分:前半部分是教學設計,包括重難點及其突破(備教材)、學情分析(備學生)、導入過渡互動小結等教學流程(備教法)、作業設計含解答(備作業);後半部分是教學思考與總結,前面寫對課本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不止一種,還不斷更新),後面寫教學過程覆盤和得失反思。

我的天!難怪聽他講課如沐春風!我掩卷長嘆,瘦小的孫老師在我心中立即高大起來,真是慚愧啊,還腹誹學校50歲以上老教師不用寫教案呢,人家比我們那種不動腦筋應付檢查的抄用心何止百倍啊!

後來我教語文很快上手,在學校裡脫穎而出,當了教研組長,真心得益於孫老師的無私提攜、不吝賜教,再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與他相比,我還是很有欠缺,少了“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勤勉與踏實,教學上靈動有餘、沉穩不足,近兩年開始學習捨棄,逐漸往簡潔的路子上走了。

不懂教學的管理者才看重教師一絲不苟的手抄教案,教育行家更尊重教師切合心性的創造精神!


劍客談教育



教了20多年的語文,對於寫教案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們曾經經歷了手寫教案,打印教案,而今年我們有一種新的方式,就是把教案寫在書上。

很早以前我上課經常就會備兩套教案。教案本上要寫,因為要檢查,當然上課的時候偶爾也會用,然後再在書上把需要講的重點批註出來。我覺得那樣上課比較方便、實用。

但是接下來一個問題就來了,在書上我們應該備些什麼?我有以下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1、可以簡單的備一下流程。

對於年輕老師,流程一定要要。你上課的時候才知道該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於經驗豐富的老師,如果是頭腦裡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也應該備一下流程。

2、備對重點段落的講解。

一篇文章他有重點段落,而重點段落會出現很多的考點,那麼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就需要重點對待。我在備課時我會把重點段落的大致流程給寫出來。課時不可能拿著教案本上課,重點穿多的。講解步驟寫出來,有助於孩子更好的理解重要內容。


3、備學生。

這個對於年輕老師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了,那麼我們在備課時就要想到哪些孩子容易在哪些地方出現問題,需要老師重點提醒。在書上簡單的標註一下,哦,就可以提醒孩子需要特別的注意。

還可以備學生的疑問。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什麼樣的疑惑,我們在備課時也可以把它羅列出來。

4、備對重點句段的感悟。

課文裡有許多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感悟。作為老師就像牧羊人一樣,我們得把孩子們帶到什麼地方,吃什麼樣的草,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我們不能帶著這一群小羊羔到處亂撞。

所以在備課時,我們老師必須得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然後才能指引學上。去理解感悟。雖然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但是在閱讀時,我們還是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導向。

5、備自己的思考。

書要常讀常新,每一次教學都應該有自己的收穫,會有一些思考,在備課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做上批註。

思考為包括也是課後反思。

因為書上篇幅有限,不可能寫長篇大論,家長可以把這節課孩子的表現寫一下,還可以寫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便以後在教學中不犯同樣的錯誤。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孩子語文教育,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備課講究的是實用。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法。

教師的備課在教師的量化成績中佔很大一個比例,影響著教師的職稱評審。

現在很多學校在檢評教師備課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誤區,那就是誰寫的多,誰寫的認真誰的得分就高。這樣一些教師就只追求數量的多少,而忽視了備課的實用性。


我們學校出臺的辦法就很好,極大的提高了教師備課的實用性。

首先,年輕教師要備詳案。這對一個剛進入教師行業的新人來說是一種督促與提高。備課要有課件,要有二次備課。

第二,老教師可以備簡案,但是要有書頭備課。這樣極大的釋放了老教師的一些時間,從而更多的把心思放在教學上。

尊重每位教師的能力和方法。學校還鼓勵教師個性化備課。對實用性強的方法給予 大力的支持。備課要是隻留於形勢,對教師和學生百害而無一利。


兔子侃大山


要點的要寫錯了。

你這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問題啊!備課就備課,跟抄教案有什麼關係?

一般教師備課前都會參考教參,教參上會提供本課中的重點,或者說要點,這些重點其實說白了,老師不看教參,單看教材也應當知道,因此在課本上進行標註,會對上課更加適用,這是針對上課拿書的老師的。



還有些老師,上課都不喜歡參照書本的,比如說我,英語課一般一節課重點也就那麼幾個,備課的時候研究教材,參考教參,重點已經爛熟於心了,制定學習目標,然後寫教案,教師的心中早已經有一套上課流程了,最多就是上課時如果卡殼了就瞄一眼備課本,你說寫在書上實用還是備課本上實用?

還有一些科目的老師,經驗非常豐富,比如說文科歷史老師,他們都是帶著故事來上課的,不用書不用備課本,用他們的故事征服學生,你說要點該寫哪裡?

另一個問題,抄教案範例,這個我不發表意見,因為很多老師對手寫教案都很排斥,我自己的想法就是,備好課是對學生的尊重,如果對自己上課沒有把握,在備課本上寫一下教學流程即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老師本身負責,而且流程這種東西,完全可以簡要寫,每節課都寫一次,積少成多也不必等到檢查時猛補,對不對?

因此,你得轉變觀念,老老實實備課,假以時日,一定會對這方面更熟練的!

祝你成功!


shagua1011


備課對於我們來說,像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備吧,好像也就那麼點東西,沒什麼好備的;不備吧,好像心裡又空蕩蕩的,感覺不踏實。

記得剛出來工作時,我就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白天忙完各種工作瑣事,晚上回到宿舍後,花上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備課。怎麼備呢?就是打開課本,對照著教參,逐個字地閱讀,跟著一筆一劃地寫教案。每天如此,不到十二點壓根睡不了覺。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小感動。

儘管現在對這樣的做法不認同,但依然感謝當初的勤奮。因為想要成長,首先就需要接受剛開始的不完美,只要不違反原則,就先做起來,在行動中快速迭代升級;如果你是完美主義,希望萬事俱備的時候才動手,那就相當於希望等每個路口都亮綠燈才上路,成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比起過去,我們現在要應對的工作瑣事的確變得更多了,有些教師甚至多到沒時間備課。網上也有不少應景的文章,呼籲讓教師能夠安靜地教書。只是呼籲歸呼籲,我們更需要的,或許是如果在現狀中尋求突破。備課可以說是工作的一件分內之事,既然時間變得稀缺,那麼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提高備課的效率。

問題來了,如何提高備課的效率呢?

先來看看效率的公式:

效率=有效工作量÷花費的時間

從公式看,提高備課的效率,有兩個基本思路,一個是

增加有效的工作量,另一個是減少花費的時間

1、增加有效的工足量

要想增加有效的工作量,需要先了解備課是用來幹什麼的。

通常的理解,備課是針對課堂的準備,但是我搜了百度百科後,發現從上面的解釋來看,備課的“課”並沒有侷限於課堂,而是包含一切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在備課時,首選需要把對象放大,除了課堂,還有作業、培輔和測驗,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更大的格局,來規劃自己的教學。

試想一下,假如每個學期給學生髮一本新的數學課本,讓他們自學,結果會如何?有的學生天資聰穎,或許能學得很好;但是對於當前我面對的學生來說,更大的可能,要麼是根本看不懂,進度推不起來;要麼是能瞭解個大概,但是進度緩慢,一個學期估計也學不完。

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就有兩個存在的價值,一個是幫助學生推動學習進度,二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課的本質就是一個平臺,讓我們有時間和空間來完成這兩件事情。

另外,無論是課堂、作業、培輔還是測驗,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與學生進行溝通。溝通的效率決定了我們教學的效率。

為了提高溝通效率,我們需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掌控溝通的方向,讓教學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點並不容易,有時你想讓學生關注題目,但是學生揪著題目中的某個字眼想入非非,這時溝通的效率很難起來。另一件是調整溝通的方式,讓教學持續得到優化。這點也不簡單,有時你辛辛苦苦設計一個活動,學生探索了半天還不知所以,最後發現只要用一個類比就明白了,這時溝通的效率也高不起來。

可以看出,學生的不確定性,是我們提高教學效率最大的挑戰。備課的價值,就是讓我們制定預案,更好地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有的教師備課時,總是糾結於課本中的某些細節,其實教學內容的確定性很強,糾結過久也未必能得到更多的收穫;而制定教學預案,能幫助我們不斷地適應學生,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有效的工作量。

比如在講《用頻率估計概率》時,課本上提到了一個例子:50個同學中,很可能有2個同學生日相同。在集體備課時,有的同事想到讓學生舉手的方式來驗證這一點。我試過的做法是直接和學生打賭:“來打個賭,我敢保證咱們班一定有兩個人同月同日生日!”當時學生異常激動地相互問生日,不到10秒就找出這樣的兩個人。

有的人可能要問:“如果全班都沒有這樣的兩個學生,你怎麼辦?”不難,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學生表示驚訝:“你們怎麼都不按套路出牌的啊,不好玩!”另一個是向學生表示讚歎:“你們絕對創造了歷史,趕緊申請吉尼斯紀錄!”兩個選擇都能幫助我讓課堂迅速回歸正軌,這就是預案的價值。

2、減少花費的時間

不要誤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不是讓你選擇偷懶不備課,而是讓你在備課的過程中,少做重複的無用功。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以課時為中心。他們會精打細算地規劃,未來的哪幾節上新課,哪幾節上練習課,哪幾節上覆習課。如果進展順利,就開心一下;如果進展不順利,他們會重新規劃接下來的課時。我也有過一段時間這樣操作,常常會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在規劃課時的過程中,需要對任務的完成時間有個預設,而實際的時間很難和預設的時間匹配,結果有時多出了一截時間,不知道怎麼辦,有時時間不夠,只能拿後面的時間來補。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以教學資源為中心。有教材,他們會嚴格按教材中的流程來開展教學;有學案,他們會以讓學生做完和自己講完為榮。很榮幸,我也有過一段時間這樣操作,結果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嚴守教材的流程和學案的任務,需要對學生的回應有個預設,而學生實際的回應很難和預設的回應匹配,結果很多時候,學生讓我感覺“不按套路出牌”,然後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多次對比發現,在備課時,最好的做法,是以知識點為中心

從課程開設的角度看,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簡單講,就是通過問題的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另一個是鍛鍊邏輯思維能力,簡單講,就是運用邏輯,從條件出發向結論靠攏,或者從結論向條件靠攏,最終解決問題。為了訓練這兩個能力,學生需要學習一些數學的基本知識。

也就是說,知識點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工具,而課時和教學資源是為知識點的學習服務的手段。如果以課時和教學資源為中心,就好比我們糾結於出門旅遊到底是坐飛機還是搭客車,卻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出發去旅遊一樣。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知識點為中心來備課。

那麼,如何減少重複的無用功呢?方法是,搞清楚什麼是不變的,什麼是可變的。

備課中不變的,是知識點的底層邏輯

,這是戰略層面的事情,決定了教學的方向。既然是不變的,我們就可以集中時間一次研究,然後偶爾做細微的修補就好了。

初中數學所有的知識點,從宏觀看,分佈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中;從微觀看,分佈在每一個章節,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初中的六本教材中。

要想弄懂知識點的底層邏輯,最好的方式是以章為單位研讀教材。有的人可能提倡要多看課程標準,我親身對比後,還是感覺像我這樣平凡的教師,還是從研讀教材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容易接受。對於教材,儘管教了多年的北師大版,但是自從看了人教版後,感覺人教版的邏輯性更強,更適合幫助我們理解知識點的底層邏輯。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理清知識點底層邏輯的兩個組成部分。

一個組成部分是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概念對應事物的本質,從定義可以得到,比如平行四邊形、概率、方程等等。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背後體現的是初中的數學知識體系。比如有個同事形象地描述了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平行四邊形有兩個孩子,一個是菱形,另一個是矩形。它們在繼承了平行四邊形所有性格的同時,還有自己個性,比如菱形四邊相等和對角線垂直,矩形四角為直角和對角線相等。菱形和矩形又有一個共同的孩子,叫正方形(聽著感覺怪怪的),正方形繼承了它們的所有性格。”

另一個組成部分是知識點的方法論,包括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適用範圍界定了知識點的能力圈,告訴了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使用方法就像說明書,幫助我們切實解決具體的問題。比如勾股定理的方法論包括兩點,它的適用範圍是直角三角形和三條邊,想用就需要先證明有直角三角形存在;它的使用條件是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我們可以藉助這個關係列出方程,解決許多相關的應用題。

備課中可變的,是知識點的學習方式,這是戰術層面的事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既然是可變的,我們就不必拘泥於一套執行方案,而應該快速搭建一個行動框架,然後準備多套應對的預案。

行動框架的搭建,需要圍繞學生學習的五個核心環節:明確問題、獲取新知、形成新知、鞏固新知和新知遷移

第一個環節是

明確問題。學生學習數學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明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花時間向學生解釋問題的來源和本質

數學學習中的問題通常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我們可以提醒學生先做好心理準備,幫助學生更快進入狀態。比如學生在接觸概率之前,計算事件的可能性就是新問題,在開講之間,我會選擇先和學生解釋:“前面我們學的知識可以分為代數和幾何兩類,現在請大家換一個頭腦,我們準備學一個新的東西,概率。”簡單的解釋,能幫助學生主動從心理上擺脫舊知識的慣性,同時引入了“概率”的概念,儘管學生不明白什麼是概率,但他們會潛意識地帶著這個問題來進入新課。

另一個來源是解決舊問題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問題,我們可以先和學生解釋問題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了解問題之間的聯繫。比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後,可以進一步想平行四邊形能否進一步特殊化,由此得到菱形和矩形。在開講之前,我會選擇和學生解釋:“上學期我們第一次學習了四邊形,把一個普通的四邊形進化到了平行四邊形,現在有個問題,平行四邊形還能不能繼續進化呢?”這樣解釋,能幫助學生理解,菱形和矩形並非新生的概念,而是與前面的知識緊密關聯,同時也暗示了學生可以用進化的眼光來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

明確問題之後,是獲取新知。遇到問題,我們通常會從記憶中搜索答案,看看過去有沒有解決類似問題的成功經驗,如果有,就直接拿來再用一次;如果沒有,才開始嘗試動腦筋思考。思考的本質,就是把頭腦中的舊知識重新組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新問題而言,思考通常遇到的障礙,一個是用舊知識解決不了,另一個是用舊知識解決太過麻煩,因此新知識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資源和環境,讓學生能夠探索和思考,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比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條件時,課本的開篇是一個工人釘木條的例子。例子是很形象,但是對學生來講,他們搞不懂為什麼突然要關注夾角,為什麼夾角和平行在一起了。我的選擇,是在黑板上畫出兩條平行線段,然後和學生提問:“現在有兩條直線,你有什麼辦法能證明它們平行?”學生當時就開始紛紛議論,輪流到黑板上進行各種嘗試,基本上是以失敗或麻煩告終。嘗試完畢,學生意識到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時我就開始介紹課本提供的方法,引入新的思路,三線八角。有了前面失敗的嘗試,學生都很關心三線八角到底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獲取新知後,就到了形成新知。問題解決後,我們需要對新的思路進行梳理,保留有用的,剔除多餘的,把它封裝成一個新的知識點。這樣,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提取出來解決。

比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當學生得出了所有結論後,我會引導學生進行一次總結,最終得出一個知識點:

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條件:

1、同為角相等

2、內錯角相等

3、同旁內角互補

得出知識點後,學生就能拋開先前探索的束縛,再次輕裝上陣學習新知識。如果遇到類似問題,他只要把這個知識點提取出來就行,並不需要重新回想過去的思考過程。

形成新知後,是鞏固新知。新知識的提取方式,其實就是“if...then...”

。不過,形成新知並不意味著能夠輕鬆地提取出來,因為新的知識點在頭腦中的印象畢竟太淺,無法產生強烈的刺激。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刻意練習,幫助學生反覆強化知識點的提取,從而實現知識點的鞏固。

比如平行線判定條件的提取方式,其實就是:

if 需要判定平行,then 尋找相等的同位角或內錯角,或互補的同旁內角

學生剛學完時,都能把知識點背得溜溜的,一到做題的時候又懵了,半天動不了筆。儘管安排了一節練習課和複習課,但顯然還不夠。我的選擇是利用課前小測、作業和培輔三個時間,高頻提供判定直線平行的題目,幫助學生反覆提取這個知識點。慢慢地,學生的速度跟上來,這就說明他們越來越熟練了。

最後一個環節是新知遷移。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當一個知識點得到鞏固時,學生就需要學會用它來解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變式。變式通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結合生活情境,學生需要通過題目的表面看出題目的本質;另一個是綜合其他知識,學生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合理分工。我們能做的,就是

帶領學生閱讀問題,培養尋找關鍵詞和關係的意識,理解問題的本質,明確知識點在問題解決中的分工

比如在講解題目時,如果看到“在菱形ABCD中”,我通常會問學生:“你能得到什麼結論?”這時底下會響聲一片:“四邊相等,對角線垂直!”如果看到“在RT△ABC中,∠C=90°,D為AB中點”,我會問學生:“直角、中點、直角、中點,你能想到什麼知識點?”這時會有學生反應過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一半!”如果遇到了握手問題,我會問學生:“題目給出握手次數,要我們求人數,那人數和握手次數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時學生會一邊笑一邊想,我就順著往下講。

有了尋找關鍵詞和關係的意識,學生就能夠更有方向地鍛鍊閱讀理解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在多次反覆的練習後,我會發現,有時測驗中出到平時壓根沒見過的題目,學生還是可以找到解題的思路。而過去的我,曾經熱衷於歸納各種題型,結果常常發現,在測驗中只要出現平時沒練過的題型,學生幾乎都是空白一片。其實,題型是為解題能力服務的,後者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點。

我是尾巴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備課其實並非一件輕鬆的活,但幸運的是,如果能夠正確地備課,對我們的教學思路的積累會產生複利效應,起初可能增長緩慢,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對教學會越來越輕車駕熟,而且效益匪淺。


- End -


藍色winds


這是一個很實用的問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高級教師,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按規定寫教案,是教學常規的基本要求。教師備課,是有固定的要求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每個學校都有教學常規檢查吧,教學常規檢查所依據的往往都是“教學六認真(也有七認真)”的,在這個“六認真”或者“七認真”中,第一條就是“認真備課”。你總不能說,我的教案在書上吧?備課,一般通俗的說是“四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考試,每一個“備”,都需要認真思考乃至研究,你想,抄一本別人的教案,能起到這個作用嗎?但教案的範例,可以借鑑。就以教學目標來說,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坦度與價值觀,看起來容易,抄也容易,可真正落實到一節課上,那都是大學問!

其次,不照著教案念,是教師的基本功。教室上課,是不能照著教案唸的。一般在中小學,教師拿著一本教案,三五分鐘唸完了,學生雲山霧罩,啥都不知道,你說是不?我當年實習的時候,同組有個同學,一節課的教案,寫了好幾周,好幾千字,稿紙都用了十多篇。上課的時候,10分鐘,唸完了,剩下30分鐘,大眼瞪小眼。再說了,拿著教案講,小學的孩子可以糊弄,到中學,你就糊弄不了了,學生會看不起你的——你都搞不清楚還給我們講?不然,為什麼還要照著念呢?

學生都看不起你了,你還教什麼教?

再次,將兩者結合,是可以收到好效果的。那麼,既需要認真地寫教案,又不能照著念,那不是多此一舉嗎?那還不如直接寫到書上呢?我的觀點是,先在教案本上寫一遍,把各個環節想清楚,把教學的目標、重難點和教學的方法想清楚,之後,再把有些重要的內容,寫到課本上,這樣,就兩全其美了。再說,這不就相當於“二次備課”嗎?備了兩次,你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是不是更清晰?你對教學方法的運用,是不是更得心應手?你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是不是更手到擒來?

(我是三水三心,

語文高級教師,

資深教育人,

一起討論教育問題。)


三水三心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明確兩點:

其一,抄教案除了應付檢查,一點意義都沒有,純粹浪費時間和精力!

題主的問題本身也是存在問題的,拿“把重點寫在課本上”與“抄教案”比較,這很不妥,如果要比較,應該是拿“把重點寫在課本上”與“寫教案”比較,寫教案是教師自己在備課,而“抄教案”不是!

其二,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備課除了寫教案外,還要備學生,某知識點,哪些學生可能有難度,哪些學生需要多給一點才能吃飽,都是備課的內容。

明確了以上兩點,我們就可以得出哪種方法更實用一點的答案了。哪種方法更實用一點呢?應該是因人而異,因習慣而異。

一般的,年輕教師,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在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方面還沒有什麼經驗,應該寫教案,寫的詳細一點,注意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一下,起到上課時提醒自己的作用。這是一個新教師教學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你讓一個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把需要注意的地方寫在課本的空白處,結果是密密麻麻,不上課在那裡看都吃力,還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嗎?還能讓他很好的實施這一課的計劃嗎?能完成教學任務嗎?都是不可能的。

而對於成熟的教師,對教材體系瞭然於心,對需要突出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都有豐富的經驗,他們需要的,是上課時不要因為管理學生等其它因素忘記了,所以寫在課本空白處作為提醒。他們寫的不僅僅是上課內容,還有學生情況。

如一位教師在空白處寫:王1、李3、趙3簡算4,張3、趙4、王2應2,這樣的文字別人看不懂,但是老師很清楚,1組的王同學、3組的李同學、3組的趙同學、簡便運算的第四題重點關注,可能有難度,3組的張同學、4組的趙同學、2組的王同學應用題的第二題要關注一下。等等,你能說這個不實用嗎?恐怕比抄一百遍教案都實用吧!

在備課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教學管理者一直沒有解決好,檢查把教案抄寫是否工整、環節是否齊全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而不是把實用實效作為重要標準,導致把備課庸俗化成為抄教案,目的純粹變成了應付檢查。

此風不可長,此風可休矣!


教師妹子一枝花


我是一名在一線工作多年的老教師,我感覺把重點寫在課本上比抄在教案上更實用。現在老師的備課有兩種,一是真真實實的備課,就是把教材吃透,哪是重點,哪是難點在課本上都顯現出來。另一種備課,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抄錄別人的現成教案。很明顯這兩種備課,第一種備課才是真正的備課,第二種備課為了上級檢查而進行的備課,所以不可取。把教學重點寫在課本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翻閱方便非常便於查看,無論是教學,複習只要一打開課本,就一目瞭然,非常便於教學。所以我的主張是重點寫在課本上不是隻圖形式的寫在教案上。同時我也主張取消教師寫教案的這個只講形式不講實際的無謂工作,讓教師把精力真正



在教學研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